一则重要引文的标点问题

2010-08-15 00:43
邯郸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本字古代汉语邵阳

钱 毅

(邵阳学院 中文系,湖南 邵阳 422000)

一则重要引文的标点问题

钱 毅

(邵阳学院 中文系,湖南 邵阳 422000)

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汤可敬主编的《古代汉语》以及王力先生《中国语言学史》等三书在引用我国汉代重要语言文献——《释名》的同一段文字时,其标点符号的使用存在一个共同的讹误。这一标点讹误不是印刷所致,而应是语义的理解问题。文章联系其他文献资料,对这一标点讹误进行订正。

《释名》;标点符号;校勘

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汤可敬主编的《古代汉语》是近年大学汉语类通用教材,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则是中国语言史方面的权威之作,因此上述三书的内容,广大读者是十分信赖的,同时也是十分关注的。不过,三书在引用我国汉代重要文献——《释名》的同一段文字时,其标点符号的使用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现略作陈述,敬请方家指正。

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1]280和汤可敬主编的《古代汉语》[2]329在谈到古代汉字的注音方法时,都引用了汉代刘熙《释名·释天》同一段文字,其中前者为:

(1)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青、徐以舌头音之,天坦也。

后者为:

(2)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3]49在介绍刘熙《释名》时,引用了《释名·释天》的一段文字:

(3)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上述引文是汉语学习的一则常见引文,其标点值得商榷:

引文都把“天显也”和“天坦也”分别连用,三字之间不停顿。我们认为,“天显也”应标为“天,显也”;“天坦也”应标为“天,坦也”。理由如下:

先看《释名》体例。《四库全书总目》卷43[4]340说:(《释名》)“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作为最早系统运用声训的专书,《释名》“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去解释词义的来源,探索词的命名的意义。”[5]102在释词格式上,《释名》往往采用“某,某也,……”的形式。如:

(4)《释名·释天》:“冬,终也,物终成也。”

(5)《释名·释姿容》:“仆,踣也,顿踣而前也。”

(6)《释名·释姿容》:“负,背也,置项背也。”

(7)《释名·释言语》:“入,内也,内使还也。”

上述《释名》引文解释“天”的词义来源时,结合了不同区域的人发音时所涉及的发音部位的状况:“豫、司、兖、冀”这一区域的人,读“天”时发的是“舌腹”音,因而,就用发“舌腹”音的字“显”来解释其词义的语源;“青、徐”这一区域的人,读“天”时发的是“舌头”音,因而,就用发“舌头”音的字“坦”来解释其词义的语源。《四库全书总目》卷 44“《古音正义》条”曰:“刘熙所载‘天,坦’‘天,显’之别,五方异呼之证也。”[4]591即说明把“天”分别读成“坦”和“显”是“五方异呼”。所以,很显然,“显”、“坦”与“天”是不能连用的,否则,破坏了《释名》的一贯体例,同时“天显(也)”、“天坦(也)”也让人很难理解其义,而且遍检字书、词书及文献,均无“天显(也)”、“天坦(也)”连用现象。

接着看文献的引用情况:

(8)《初学记》:《释名》云:“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6]1

(9)《太平御览》:《释名》曰:“天,显也,在上高显也;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7]4

(10)《续博物志》:汉博士刘熙曰:“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8]16

(11)《渊鉴类函》:原《释名》曰:“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增又曰:“天,显也,在上高显也。”[9]10

(12)《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引《释名》:“天,显也,在上高显。”又云:“天,坦也,坦然高远。”[10]2606

(13)清·顾广圻《〈释名〉略例》在谈到《释名》声训条例时说:“《释名》之例可知也。其例有二焉:曰本字、曰易字是也。虽然,犹有十焉:曰本字、曰叠本字、曰本字而易字、曰易字、曰叠易字、曰再易字、曰转易字、曰省易字、曰叠易字、曰双易字。……本字而易字者何也?则宿,宿也。星名止宿其处也。以止宿之宿,释星宿之宿,如此之属三也。易字者何也?则天,显也。在上高显也。以显释天,如此之属四也。……”[5]184

(14)《格致镜原》:刘熙《释名》:“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11]4

(15)陈独秀《〈广韵〉东冬钟江中之古韵考》中引用《释名》:天在先韵,然《释名》云: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是天之方音古有二读:……[12]236

(16)洪诚《训诂学》说:《释名》:“天,显也”,“天,坦也”。[15]81

(17)周祖谟《〈释名〉广义释例》:天,……。天,显也,在上高显也。………。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14]295

(18)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转载《释名》: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15]79

(19)孙德宣《刘熙和他的〈释名〉》在分析《释名》解字体例时说:易字,如“天,显也,在上高显也。”(以“显”释“天”)[16]56-58

(20)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兖冀人“以舌腹言之”,故“天”与“显”相近,……,而青徐人“以舌头言之”,故“天”与“坦”相似,……[17]256-268

(21)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给此句这样标点: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笔者注:濮氏此书无“以”字)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18]157

由上可见,(1)、(2)、(3)引文中的“天显也”、“天坦也”句应分别断句为“天,显也”和“天,坦也”。从《释名》的体例看,刘熙的原意理应如此,只是“天”字条与其他字条有点不同,就是在用“同声”字释义之前,先明确此字此音的发音部位,这样一来容易让后人觉得“天显也”、“天坦也”即“天”字的意义。试想如果把发音部位的文字去掉,上述引文也许就不会出现“天显也”、“天坦也”连用的现象了,因为“天,显也,在上高显也;(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这样的句子格式是《释名》的通用格式。特别是(21)例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中“天显也”与“天,坦也”这一矛盾的标点,更说明“天”与“显(坦)”是应该断开的。“天”与“显”未断,可能是手误或漏印所致。

另外,一般说来,并列的地点名之间是要用顿号连接的。(2)、(3)、(20)例中“豫司兖冀”和“青徐”应分别补上顿号:“豫、司、兖、冀”和“青、徐”。

还有,从上文的(3)、(8)、(9)、(10)、(11)、(12)、(13)、(14)、(15)、(18)、(19)、(20)、(21)例看,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汤可敬主编的《古代汉语》之引文(1)、(2)例很明显有引文割裂现象:“天,显也”后应补上“在上高显也”。当然“天,坦也”后的“坦然高而远也”一句,从句意的完整性看也应补上。

综之,给古文加注现代标点符号要符合规范,引文一定要忠实于原文。紧扣《释名》原文,上述《释名·释天》之引文用现代标点符号标注如下:

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1]许嘉璐. 古代汉语[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汤可敬. 古代汉语[Z].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4]永瑢.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5]许威汉. 训诂学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徐坚. 初学记:第1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7]李昉. 太平御览:第1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8]李石. 续博物志[M]. 丛书集成初编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张英. 渊鉴类函[M]. 北京:中国书店,1985.

[10]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陈元龙. 格致镜原:第1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2]陈独秀. 陈独秀音韵学论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1.

[13]洪诚. 洪诚文集·训诂学[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4]周祖谟. 《释名》广义释例[C]//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5]何九盈.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16]孙德宣. 刘熙和他的《释名》[J]. 中国语文,1956,(11).

[17]华学诚. 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8]濮之珍. 中国语言学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A Discussion on Punctuation Mark of Important Citations

QIAN Yi
(Chinese Department,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Chinese the ancient times by Wang Li and Tang-kejing,and Chinese linguistics history by Wang-li quoted a same important historic language document-Shiming, there is a same mistake in punctuation mark. The mistake do not come from print, in fact come from misunderstanding of semanteme.The issue try to correct the mistake, by the other historic language document.

punctuation mark; citations; Chinese the ancient times; Chinese linguistics history; discussion

book=77,ebook=107

H141

A

1673-2030(2010)02-0077-03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8YBB093);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批准号:09B093)。

2010-03-06

钱毅(1973—),男,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文学博士后。

猜你喜欢
本字古代汉语邵阳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