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功能

2010-08-15 00:46:50张宏艳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参政党民主监督民主党派

张宏艳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功能

张宏艳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功能发挥得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与优势的发挥。本文分析了目前影响民主党派参政党功能发挥的热点问题,以期民主党派成长为成熟的政党,担负起时代赋予参政党的历史重任。

民主党派 参政党功能

民主党派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民主党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与之合作的基本理由,也成为其作为参政党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1989年《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我国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我国各民主党派履行职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完善,在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功能,使其与现代政党政治的要求相适应,成长为成熟的政党,担负起时代赋予参政党的历史重任。

一、发挥民主党派参政党功能的重要意义

中国参政党概念的提出和民主党派的实践,既体现了任何政党都必然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的共性,又鲜明地反映出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通过竞争方式谋取执政权的个性特点,表明的是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上的合作与共事,而不是对国家政权的争夺与分掌。它丰富了世界政治文明的成果,符合现代不同社会政治条件下政党功能作用多样化、民主政治复杂化的特点。

(一)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功能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世界政党理论增添了新的内涵:丰富和深化了对政党基本属性的认识,不谋取执政地位也是政党;不同政党之间可以和谐相处、相辅相成;合作也是民主的实现方式。多党合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体,参政党作为多党合作制度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没有了民主党派这一部分的健康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也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活力。从一般原理的角度讲,一个共同体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越高,作为构成整体的个体部分的倾向和活动就愈明显重要。对参政党而言,其参政党功能发挥的程度和效果如何,也是影响多党合作发展程度的重要方面。各民主党派应充分发挥参政党功能,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担负起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新的使命和责任。

(二)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功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现代政党,尽管其产生的路径和政党性质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政党来自社会、政党是民众和国家权力之间沟通的桥梁、民众是通过政党来控制和影响政府行为的工具性价值却是相同的。政党体现为表达的渠道和整合的工具,是社会情绪的“调节器”,也是释放社会紧张的“安全阀”。社会的稳定很大程度上需要不同的政党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使社会矛盾比较容易得到释放。民主党派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反映和代表了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可以弥补共产党在吸纳民意方面的很多盲区。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使多党合作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功能是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需要

我国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不是决策者,但通过参与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促进执政党民主科学决策,成为执政党的参谋和助手。特别是执政党把与参政党的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执行过程中,从而使执政党的治国方略和大政方针中能够更多地包含参政党的智慧,参政党的积极参与也更好地帮助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民主科学决策。新中国成立以来,只要是大方针政策制定、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重要会议及通过的文件、重大决定和举措等,中共中央都多要与参政党协商、征求意见建议,优化了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促进了执政党民主科学执政。

二、关于发挥民主党派参政党功能的热点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于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党功能,需要加强一些前瞻性和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使中国民主党派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参政党。

(一)关于政党在政治制度中的定位问题

政党在政治体制中的定位是参政党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只有理顺了政党的定位,其他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过去,我们对政党的研究忽视了政党在政治体制中的定位,而单纯强调了政党的政治方向性,即跟谁走、走哪条路的问题,没有更多地考虑在政治制度中政党如何发挥制约权力的作用。从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分析,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础是民主党派从一开始就是共产党的拥护者,而不是政治制度中的制约力量。在革命斗争年代这样足以保持明确的斗争方向,但对于建设新制度来说,这样的政党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西方的政党制度对权力必须加以制约的合理内核应当吸收,西方学者对政党在政治体制中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政党的阶级性,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有些民主党派谨小慎微,不敢直言,怕犯方向性的错误。所以今后应加强对政党在政治制度中的定位研究,研究政党在整个政治制度中究竟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政党现代化的要求,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

(二)民主党派的趋同性问题

民主党派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趋同性是自身代表性的丧失,没有了代表性,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充分认识“和而不同”是合作性政党间关系持久和谐的根本特征。“和而不同”就是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又有所不同。参政党实际上就是在“不同”上做文章,即要有自己的特点、优势、作用。强调在“不同”上做文章,不是与“和”搞对立,而是在找准位置的基础上更好地、更加自觉地合作共事。目前,各民主党派在组织发展中交叉情况比较严重,在发展成员中出现一个对象几个党派争相发展的情况;在参政议政中选题重复,意见、建议雷同不是个别现象。各党派的界限模糊,特色不明显,以至有人戏称“民主党派可以整合合并”。同时,民主党派和中共也出现了一定的趋同化倾向。人们感到在新的社会阶层中新发展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新发展的中共党员没什么不同。有人这样描述参政党的心态和行为:与共产党亦步亦趋,就怕落后,时刻要保持团结,时刻要维护共产党的地位,有时不仅身份形象上“趋同”,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若是如此,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功能还如何发挥?

(三)民主党派的代表性问题

代表性是民主党派的立身之本。没有代表性,民主党派就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没有自己的基础,要发挥作用更是不可能的。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已经从“两者”的联盟发展成为“三者”的联盟,其成员构成发生了新变化。 但不管是改革开放之初“两者”的政治联盟,还是现在“三者”的政治联盟,民主党派都是“两者”和“三者”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也不是大部分,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与民主党派有历史联系的那部分。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各参政党,要反映和代表他们各自所联系社会成员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即代表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但现在实际情况是,党派组织与自己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体出现互动障碍。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中更多的是以“智力库”的角色出现在大众视野,而不是“利益代表”的中介,各党派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体遇到问题一般不会要求民主党派来代表他们诉求,社会上对民主党派的利益表达和回应的能力也很疑惑。民主党派有的“旗帜性人物”是金光闪闪的“一根头发”,而没有起到“一把头发”的基础性作用,没能承担起应当承担的政党使命。

(四)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问题

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是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能之一。加强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如果不能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就有违我国政党制度确立的初衷。确立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就是让民主党派监督执政的共产党,使共产党兼听则明,跳出历史兴衰的周期率。民主监督的核心是政治监督。加强党际监督,强化民主监督的力度,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水平,通过“三化”建设,提高民主监督的权威性、实效性。目前民主党派的监督职能明显有弱化的现象。由于共产党的有些基层领导和有些民主党派成员对民主监督的认识不到位,使民主监督发挥作用和产生效果的整体环境欠佳,对民主监督的权益保障不充分,民主监督的知情权、调研权、经费保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民主监督的制度不健全,缺乏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制度体系来保障,影响了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出现了“建议多,批评少,咨询功能发挥有余,反馈和警示功能体现不足”;事务性监督多,党务和政务性监督少,与现代政党制度的审视标准存在距离;表面性多,实质性少,重形式过场,轻程序保障,监督柔和性有余,约束力不足的情况。总体上处于上热下冷的状态,社会影响力小。

D66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2803(2010)06-0030-03

2010-10-20

张宏艳,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王相红

猜你喜欢
参政党民主监督民主党派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七个重要关系辨析
大数据运用于参政党民主监督初探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18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论参政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