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凤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论叶剑英侨务思想形成的条件
张 凤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中国是一个华侨众多的国家,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侨务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的叶剑英在关心华侨、维护华侨权益上形成了对华侨问题的独特认识。其侨务思想形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主客观条件探索叶剑英侨务思想的萌芽、发展,力图对其侨务思想的形成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把握。
叶剑英 广东 华侨 侨务思想
观念,作为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叶剑英所处的时代,生活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所经历的风云,这些客观的环境无疑会对其华侨思想的萌芽、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叶剑英出生于中国著名的侨乡梅州市梅县,梅县古称梅州、嘉应州,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邑。自明清以来,梅县由于华侨日益增多,文教事业日渐发达,因此被称为“华侨之乡”。[1](P337)梅州市旅外华侨、华人 214 万,港澳台同胞119万,分布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境外人口占国内人口的69%,其中梅县华侨华人占梅州市旅外华侨、华人的79%。梅县华侨众多,究其原因,首先梅县山多地少,土地匮缺的实际情况是造成许多人背井离乡、漂泊的客观因素。其次是广东是帝国主义最先侵入的地区,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加之战争、灾荒致使广东农村经济破产、农民极端贫困痛苦,因而离乡背井,漂流海外,或被拐骗掳掠、或当作猪仔出卖到海外去做苦役,为帝国主义垦拓殖民地。抗日战争时期,青年壮丁为逃兵役而去南洋的也有不少,此外还有小部分是为经商谋利而出洋的,可以说,梅县华侨的出国史是一部苦难史,是一部艰苦创业史。
家乡人民远渡重洋、漂泊海外谋生的乡里环境使叶剑英开始接触华侨华人,对华侨出国境况和生存状况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他的海外谋生经历更使他亲身感受到海外游子的痛苦和辛酸。19岁的叶剑英迫于生活压力,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谋生,在马来西亚只能给人打零工,出于半失业的状态,经济拮据,遭受到资本家的白眼,使其感受到莫大的侮辱。这段辛酸漂泊南洋的岁月,使他感受到身在异域受人欺凌、歧视的痛苦和屈辱,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旅居海外的华侨,并对侨民的处境有了进一步了解,对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拳拳爱国之心感触至深,认为“华侨除了极少数发财致富者外,绝大多数是在沉重压迫下过着极端困苦的生活,因此,他们对外族的压迫十分仇视,对祖国的解放十分热望,常常不惜将自己血汗所得的微薄工资输献祖国的革命,孙中山搞革命就得到华侨很大帮助。”[2](P37)侨乡人民的生活环境以及亲身的海外生活经历为他正确看待华侨问题和正确制定、实施侨务政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认识史的角度看,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是既有对前人认识的继承,又有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展。叶剑英侨务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总结前人的侨务思想以及在科学总结中共领导侨务工作的经验上形成的。
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侨务工作高度重视,把考虑和制订有关华侨的各种政策,作为国家政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华侨所有的土地和房屋,应本着照顾侨胞利益的原则进行处理。1950年10月在新加坡《南侨日报》创刊三周年之际,毛泽东和周恩来分别题词“为侨民利益服务”和“为宣扬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而奋斗,为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而奋斗”,提出“鼓励国外华侨在可能条件下自愿地、稳步地、逐渐地将其产业转回国内”的侨务工作方针。针对海外华侨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策略,谋求进一步团结海外华侨的进步力量,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海外侨民工作的指示》,该指示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各侨居国的情况及华侨的反应,明确指出当前“对海外华侨,则以工人、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为基础,争取资产阶级,来结成广泛的华侨爱国统一战线”,全面体现了建国初期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新中国侨务工作的政策构想。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三次人大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包括爱国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已经发挥,并且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不但如此,周恩来还认为华侨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他们将“为促进和平解放台湾的爱国事业作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针对华侨问题,提出了“海外关系论”,主持恢复建立侨务机构,指导侨务工作的开展。在邓小平侨务思想指引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侨务政策,归侨侨眷的正当权益得到了保护,进一步调动了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参与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积极性。
党的一、二代领导集体,根据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对华侨问题尤其是华侨与统一战线乃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且为新时期党的侨务工作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侨务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基础。这些领导人的侨务思想无疑为叶剑英正确认识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新时期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统一战线是中共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合称为“三大法宝。”抗战期间,叶剑英协助周恩来在长江局、南方局以及军调部做统战和谈判工作,不仅联系国民党爱国人士共同抗日,还亲自接见了海外华侨,对华侨的爱国爱乡、支援祖国革命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建国后,在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等一系列党政军的重要领导职务时,他还亲自兼任统战部长,指导华南地区的统战工作的开展。对于统一战线工作有着深刻的认识的他曾对人说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工作,我们不能丢掉这个法宝,只有各地领导者亲力亲为,不仅为下面树榜样,也使统战对象感到受重视、受尊敬,所以有的起义人员说共产党真的把我们当人看了,这才能收到好效果。可见统战工作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华侨华人作为统一战的重要组成力量,团结华侨,关心和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争取华侨支援祖国建设也是我国侨务工作的组成部分,叶剑英对统一战线的深刻认识,为其建立包括华侨华人在内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侨务思想作了准备。
我国有三千多万归国侨眷的独特优势,他们与海内外的三千多万华侨华人血脉联系,息息相通,蕴藏着人力、智力和财力、信息和国际交往方面的巨大资源,更是我国现代化的宝贵财富。
华侨积极参与祖国的民族革命运动,1894年,辛亥革命运动开始,兴中会在檀香山创立,参加的20多人都是檀香山的华侨,华侨革命组织的建立和革命意识的传播成功地引导大批华侨投身于孙中山的国内革命,给予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道义的支援,成为了革命运动的坚强后盾。抗战期间,全球华人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援华救亡运动,华侨组织各种抗日团体,提供物力、人力支援。据日本学者井村薰雄的统计,在当时全世界800万华侨中,有400万人参加捐款[3]。另据国民政府统计,八年抗战,海外侨胞捐款超过国币13亿元。华侨不仅捐资支援祖国的抗战,大批华侨青年还主动回国参战。华侨对近现代中国历次革命贡献巨大,故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坦言:华侨乃革命之母。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大批华侨回国参与祖国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仅到1950年底就有将近400名中国留美学生回到祖国参加建设,他们为开拓和发展新中国的教育、科技、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华侨华人对中国的贡献还体现在华侨华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和促进。自宋元至鸦片战争前夕,华商一直是中外海上贸易的主力,华侨引进大量的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极大促进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近代以来,侨汇和投资大大促进了祖国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1864年到1949 年,侨汇总数为 35.1 亿美元。[4](P194-195)其中,1940~1941年,侨汇达到高潮,为13.2861亿元国币。[5]侨汇大部分用于侨眷的日常生活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侨乡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乡镇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弥补了国家对外贸易的入超,对祖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相对于侨汇来说,华侨在国内的投资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旧有侨资企业的重建和继续发展外,华侨对中国大陆进行投资的情况:1951年至1953年,华侨投资资金约为1162亿元人民币,其中投入新创企业的资金为1007亿元人民币,投入正在筹建的企业89亿元人民币,以借贷方式投入私营工商业的资金为66亿元人民币(均为旧币),华侨华人的反哺不仅体现在直接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还彰显在捐资兴办家乡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华侨华人热心祖国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福利、慈善事业,这种爱国精神和造福桑梓的文化精神源远流长。
华侨与祖国特殊的历史和关系使得党、政府、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华侨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和开国元勋之一的叶剑英,其侨务思想的形成也离不开对华侨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
马克思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往往与该国和民族进入世界历史的程度有直接关联性。一般而言,位于沿海、水路发达的国家易于接受现代文明,有利于开展对外交流,推到那个社会顺潮流发展,而远离海洋的国家则往往趋于落后保守,很难跟上时代潮流。”[6](P517)广东拥有海洋国土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东接福建,北连江西、湖南,西与广西为邻,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相望,毗邻港澳,是我国重要的海上交通要冲和对外交往的“南大门”。广东省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是我国著名的侨乡。解放初期,祖籍广东的华侨和外籍华人约1000多万,省内侨眷、归侨有几百万人,广东的侨汇约占全国侨汇的80%。[7](P17)除了侨汇占全国侨汇的大部分,在华侨投资方面,广东自近代以来形成的对外贸易的经济地位和自身良好的地理位置及航道资源,也为侨资的广泛进入及发展提供了平台。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年间的金额统计,广东境内仅广州一地所获得华侨投资金额就占全国总量的62%。[8](P314)拥有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华人群体以及有华人华侨衍生出来的大量侨汇、投资资金以及人力资源,这是广东有别于其他省份的特殊省情,是否团结和维护华侨的利益,关系到建国初期广东经济的恢复和全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当地政府必须要考虑和处理好华侨及其侨眷的问题,维护华侨华人利益,争取华侨力量支援广东建设。这些客观形势的需要促使叶剑英关注广东侨务工作的开展,亲自主持制定华侨政策,注意检查督促侨务工作的落实。在全面铺开广东经济建设的工作中,也不断深化了叶剑英对华侨华人的认识,对他的侨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1]范硕.萦思录:怀念叶剑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叶剑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井村薰雄.华侨寄款与祖国经济关系[J].南洋研究,第10卷第1号.
[4]林金枝.华侨侨汇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侨乡经济建设的重大贡献[A].华侨历史论丛[C].1984,第7辑.
[5]何适.论侨汇补助[N].侨声报,1945-0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7]广东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当代广东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8]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华侨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D63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2803(2010)06-0021-03
2010-09-25
张凤(1985—),女,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8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
责任编辑:詹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