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两年徘徊时期的思想贡献

2010-08-15 00:48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知识分子理论

张 戌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邓小平在两年徘徊时期的思想贡献

张 戌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出现了两年的徘徊时期,在这段时间内,邓小平科学地解决了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重大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徘徊时期;改革开放;邓小平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2.02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党集团被粉碎,标志着使中国陷入内乱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然而,人们不久就开始发现,为害十年的“左”的路线并没有就此划上句号,相反,“左”倾的思潮仍然在党内外蔓延。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开幕;1978年2~3月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但是,本应成为在“十年浩劫”结束后,为新时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两次大会,却没有完成这一任务。所以,我们把这两年时间称之为“徘徊期”。这一时期,邓小平不论是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均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也成为了后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面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证。所以,这两年的徘徊看似是一段时间的凝滞,其实是改革开放到来的前奏,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理论准备时期,并非是一个完全的凝滞。如果没有邓小平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段时期所做的准备工作,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伟大转折和以后的改革开放的结果就很难预料了。所以,这段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一 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四人帮”被粉碎后,因为在经济上没有能够开拓出一套新的适合中国当时国情的经济政策,仍旧延续了“左”的经济模式,那么在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政策方面也就没有能产生摆脱“左”的错误的新时期的合理政策,仍然延续了毛泽东晚年的一系列的错误思想。但是,当时我们面临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们当时并没有一套合理的理论能够超越毛泽东的理论,所以在当时的中国,要保持党在政治上、理论上和政策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文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局面,不仅难以得到根治,还会把国家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另一方面,毛泽东的思想,特别是晚年的思想中又有很多错误需要摒弃。如果冒然摒弃整个毛泽东的思想,那么在当时的思想承继上一定会出现断层,会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正确地认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如何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成了一个必须解决且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重新科学地阐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1977年4月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一封信中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的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的推向前进”[1]这一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成为全党解放思想的先导,也为正确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里所提的准确和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的应该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整体的核心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而不是毛泽东的一些过于片面和激进的不符合社会和国情的某些思想。5月24日,邓小平在批评“两个凡是”时说:“毛泽东同志自己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我们要高举旗帜,就是要学习和运用这个思想体系”。[2]不论是谁说过毛泽东的思想中有广为正确的方面,我们都能从多年的实践中得出,毛泽东思想确实有其科学的一面,这正是邓小平能够找到并科学地运用了毛泽东思想来克服当时那种“左”的倾向,在政治上为破除“两个凡是”提出的理论依据。此后,邓小平又在再次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时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提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3]邓小平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应当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和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混乱。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系列成功经验的总结,不是其个人的独创,而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成果。所以,邓小平才说:“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4]邓小平要求全党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实践探索,创新发展,以便摆脱“左”的思想的束缚,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政治改革思想。这些都为破除坚持“文革”中鼓吹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及“两个凡是”的错误理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以后中国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思想保证。

二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实现“四化”的根本保证

在经济建设方面,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开始摆脱瘫痪和半瘫痪的状态,到1977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快的恢复,扭转了长期以来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局面。农业生产虽然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没有完成原定计划,但总产值仍比上年增长1.7%。工业生产逐步回升,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3%。[5]第三次现代化的浪潮告诉我们,科技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巨大因素,而科技的发展则需要我们自己能够培育出大批的现代化新型人才,邓小平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要实现大的发展和跃升必须要有大批科技人才的参与,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跟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能上的去?”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

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给知识分子强加的是“两个估计”,即“建国以后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不论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邓小平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在他主持下,1977破除所谓的“黑线专政”,同年恢复高考制度,并做出提高教职工工资待遇的决定。此间邓小平以高度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感,推翻了“两个估计”的错误判断,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他代表党中央正式恢复了周恩来1956年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正确判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这一结论从根本上解决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否定了五十年代后把知识分子看成是资产阶级的错误观念,彻底解除了长期禁锢在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重新确立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地位。

十年“文革”的浩劫造成了科技教育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严重后果,而教育问题、人才问题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同志谈话时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6]可以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围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形成了一系列思想观点。他强调要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并多次告诫全党,要坚持任人唯贤,拓宽选人视野,打破论资排辈,不搞求全责备。1977年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提出必须下力气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切实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在党内和社会上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氛围。

邓小平从当时世界发展的基本态势中洞察到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这一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是人才。1978年3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大会的开幕词中高瞻远瞩地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正因为科学技术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从而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科技进步与发展中的开拓者地位。从先进生产力开拓者和实践者的角度强调知识分子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邓小平关于科技和人才的系列论述,成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理论依据。

三 坚持真理标准,大力解放思想

“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心理取向是需要稳定的社会大环境,但是,“左”的思想的延续,严重挫伤了人民大众的心理需要。这时急待提出一个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进行。1977年底,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的胡耀邦,在对高中级干部的讲话中提出,研究十年经验教训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条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的有关指示,一条是以实践为检验路线是非的标准。”[7]形势的发展开始逐步上升到应该以什么样标准去判断思想、理论和路线是否正确的问题上来了。正是在这个背景下,197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标准只有一个》的短评,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社会实践。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和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于当天转发了这篇文章的全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于5月12日转发了此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成为全国性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导火线。文章不仅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而且应该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不仅具有绝对意义,也有相对意义,任何真理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由新的实践补充甚至纠正。文章旗帜鲜明的反对“两个凡是”,从基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进行了否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论。5月19日,邓小平在接见文化部负责人时明确表示,在他看来文章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理论上是扳不倒的!在中央高层领导中,邓小平是最先站出来明确表态的。5月30日,邓小平在与胡乔木等人谈准备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内容时,明确提出要着重讲关于真理标准问题。他说:“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8]他还认为只要你讲话和毛主席的不一样,和华主席的不一样就不行,是一种不健康思潮的反映。

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再次批驳了“两个凡是”。他全面阐述了应该怎样正确地看待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再次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严厉批评一些同志口头上讲毛泽东思想,却忘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他说“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邓小平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实际情况,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深刻地阐明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而且用毛泽东思想本身对“两个凡是”进行了全面的批驳,为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中拓展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不断展开和深入,邓小平对一些给这场讨论制造障碍的人进行了批评。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9]他认为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其实质就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不可能有进步有发展。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党的优良作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顺利进行,党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路线才能顺利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10]邓小平的话是对持续半年之久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大意义的充分肯定和科学总结。

为了将我党能够真正的从一个革命时期的革命党转化为建国后的执政党,并充分发挥执政党的经济领导作用,就必须在社会文化层面拓展人民的思想,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创新理论。在此期间,邓小平又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关键是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人心,成为人民全面解放思想,大力加强经济建设的理论保障。这场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各种力量都参与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有力的推动了全党、全民族的思想解放,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邓小平在两年徘徊时期的思想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政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其次,以经济,发展为出发点,肯定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旗帜;第三,在社会文化方面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观点。这些思想的提出,突破了“左”的思潮的束缚,成为我们党在“徘徊期”并不徘徊的有力的发展,这两年实际上成为了一段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转折点。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全面改革开放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1]本书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22.

[2]本书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

[3]本书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

[4]本书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

[5]本书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2.

[6]本书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7]本书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8]本书编委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77.

[9]本书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4.

[10]本书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Deng Xiaoping’s Thinking Contribution during a Two-yearWandering Period

ZHANG Xu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Anhui N or m al University,W uhu Anhui241000)

After“Cultural Revolution”,a two-year wandering period occured in China.During these two years,Deng Xiaoping scientifically solved a major issue-how to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ao Zedong’s historical status andMao Zedong’s Thought,and emphasized“emancipating themind,seeking truth from facts”and“proceeding from the reality”,which can enrich and develop Mao Zedong’s Thought in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aspects,and provid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China.

wandering period;refor m and opening up;Deng Xiaoping

A849

A

1671-4733(2010)02-0008-04

2010-05-18

张戌(1982-),男,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电话:15055337991。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知识分子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