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2010-08-15 00:52:14娄明会
关键词:社会化子女家庭

娄明会

(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管理系,河南 郑州450000)

浅析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娄明会

(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管理系,河南 郑州450000)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比任何其他社会元素的影响都要早,并对他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浅要地阐述了家庭中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家庭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正确引导。

家庭;儿童;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1]而家庭一直是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团体,是塑造社会成员思想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初级单位。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家庭环境是他们由生物人转化为具有情感智慧的社会人的重要因素。因此,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中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学习和内化,掌握该社会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与价值体系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儿童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儿童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次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2]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在一切社会中,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三代同堂大家庭减少了,独生子女为核心的三口之家和离异家庭增多了。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就在于他们生长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之中。兄弟姐妹关系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是儿童最早期的社交生活,在这种交往中既有手足之情的亲密接触,又有相互制约的帮助教育作用,这是儿童在家庭中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由于“独生”,没有兄弟姐妹跟他发生这种联系,所以,处于单点的独生子女极易形成利己心理或缺乏社交能力。此外,因为独生,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便牢牢地确立起来,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一人身上。所有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归他一人拥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百般呵护;甚至表现为包揽一切,凡事无论大小都要插手,缺乏给孩子以独立行事的机会,更缺乏挫折教育。结果,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任性、刁蛮、自私的性格,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等。

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一种特殊的家庭结构类型——离异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以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为首开展的 《关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全国性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该研究证实,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离异家庭子女均不同程度的比完整家庭子女差。研究表明: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父母关系较差,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表现出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3]

(二)家庭环境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已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儿童的社会化有着很大影响。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等。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都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相当一部分家庭还没有对家庭文化和人际心理环境的提高给予应有的重视。大量事实表明,家庭文化环境对儿童社会化有很大的影响。假如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斥暴力、庸俗书刊、语言粗野、串门人闲聊、电视为中心、麻将声通宵达旦的家庭环境里,孩子的生活、学习将受到干扰,思想品德受到污染。[4]对孩子社会化影响更大的是家庭人际心理环境,即家庭的情绪气氛。实践证明,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事通情达理,使儿童生活在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则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反之,就极易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个性,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和反社会行为。

(三)家庭教养模式

家庭的教养模式直接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文化素养相联系,一般分为民主式、权威式及放任式三种类型。民主式的父母关爱性强,注重理性,以就事论事的态度与子女做双向的沟通,乐于和子女讨论并解释管教的理由;权威式的父母以绝对的标准控制子女,对子女较少接纳,强调服从,常以体罚的方式达成让子女服从的目的;放任式父母接纳子女,并给予子女许多自由而少加控制。一般而言,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比较注意关注孩子的独立、自我控制、创造力等性质,常采用民主式的教养模式。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即权威式和放任式。他们对威吓、惩罚等手段运用较多,不太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四)家庭教育目标

天下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大有作为。每个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未来都有一种期望,在心中都为子女勾勒出一幅蓝图,这种期望和蓝图就是家庭的教育目标。研究发现,儿童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的高低与父母的期望是成正比的,因为父母的期望常常是孩子努力的目标。罗森和戴恩德雷特的研究表明,当父母对子女有高的志向和期望,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独立行动时,子女也往往有较高的志向和成就。[5]其他人的研究也证实,当父母对子女的未来期望值较低时,子女也往往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的甚至表现为过一天算一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天资及其他主客观条件,就会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和心理不适应,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

二、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基础。家庭生活与教育活动交织在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基础性、终身性、潜移默化性、情感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一)基础性

家庭教育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儿童在为人之初就会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新生儿仅是白纸一张,虽然遗传使他们具备一些先天的特质,但绝大多数人生体验,还需要后天习得。[6]而这种学习的关键期便是儿童阶段,而儿童的大部分体验来自家庭。

(二)终身性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并非点到为止或是一蹴而就,在儿童正式进入学校、社会后,家庭仍会持久而连续地发生作用,主要表现在形成个体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等。对儿童而言,这种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将对其一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三)潜移默化性

家庭教育是在一种自觉和不自觉的过程中进行的,家长是儿童社会化的示范者。家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明确表明肯定、鼓励、支持什么,否定、反对什么。使孩子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促使孩子更好地完成社会化,为其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情感性。家庭环境为儿童的情感培养创造了条件,孩子一出生,首先与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关系,接受父母及其他人的喂养、搂抱、爱抚。这种情感交流,使儿童从小就体验到了亲人的爱和家庭的温暖。

(五)广泛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接受着家庭教育,可以说家庭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种广泛性也是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比拟的。所以,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生活是真正的教育中心”。

综上所述,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因此,要想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就必须加强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正确引导。

三、如何加强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正确引导

(一)树立正确的教子观

教子观是家长关于教育孩子的观念。要想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子观。首先,家长应树立慈爱和威严并重的观念,对孩子施以理智的爱。研究发现,中国的大部分家长总是对孩子溺爱有余,而威严不足,结果致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心理脆弱等弱点。其次,家长还应树立成才必先成人的观念。在应试教育“考试至上”观念的引导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个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以为然、不屑一顾,认为智力发展才是关系子女整个一生发展的实用能力。事实上,一个孩子生活在世界上,首先是作为一个人来存在的。孩子成人是成才的基础,家长首先应将其安身处世的准则即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做什么人,怎样做人。[7]

(二)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

科学的儿童发展观要求家长重视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和各个年龄阶段的成长规律,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首先,家长为儿童设定的目标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家长要充分了解儿童当前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个性如何、兴趣所在以及能力高低等具体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期望和要求。其次,家长必须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每个儿童都是成长中的个体,由于成长水平的限制,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言谈举止等,这是与成人的水准有很大差距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要想使孩子健康成长,就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因此,家长不要居高临下地和孩子谈话,不要替孩子决定一切,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应关注孩子的自由、情感、存在和价值,把孩子真正当成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让孩子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人才观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重某一方面的发展了,而是要求既专又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家长应突破传统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尽可能地把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旅游观光、阅读视听、体育活动和家务劳动融入到孩子的社会化活动当中,使孩子在家庭活动中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从而促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提高家长的社会化程度。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因此,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须在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方面进行再社会化。只有高素质的家长才能运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启发和引导孩子的内在需求,促进孩子的发展,从而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子女。

此外,儿童社会化还是一项系统工程,个体的社会化是家庭、学校、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除了加强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正确引导外,还必须充分运用学校、社会的力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推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1]郑杭生.社会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振宇,等.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

[3]陈会昌,等.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0,(3)

[4]孔德英.浅谈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少年儿童研究与教育,1999, (10).

[5][美]E.齐格勒.社会化与个性发展[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8.7.

[6]陈士桢,等.儿童社会工作[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

[7]谭晶.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J].吉林教育科学,2001,(4).

猜你喜欢
社会化子女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8:59:48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恋练有词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4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学习月刊(2015年7期)2015-07-09 03:55:00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