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奇,马连坤
(宾县水务局,黑龙江宾县 150400)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小流域治理开发一体化得以迅速推广,小流域经济应运而生和快速发展进而导致了水土保持产业的初步建立和迅速形成。水土保持产业是水土保持社会功能的重要拓宽和延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然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向纵深发展,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水土保持产业是指存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与开发技术措施,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市场前景和优势,产储加销、贸工农保一体化格局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商品生产基地和支柱产业,包括水土保持部门为发展水保事业可经营的产业和向各地提供高效优质的有偿服务项目。
1.2.1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建立水保产业必须围绕创造财富,提高效益来开展,追求形成最佳经济效益、多元社会效益和良好生态统一的目标,实现群众富、行业富,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产业成果。
1.2.2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黑土区珍贵的黑土资源,改善土地的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促进产业结构高速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化农业提供服务。
1.2.3 坚持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
水土保持要由过去的开发性治理转为保护性治理,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使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升级增值,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2.4 坚持以水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
依托和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水土保持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名、优、特和拳头产品基地。
1.2.5 坚持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水保产业使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衔接配套,通过第一产业(种植业)带动第二产业(加工业)的兴起和第三产业(商业、运输业等)的发展,使三者有机结合,通过市场利益驱动促进各业共同发展。
1.2.6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
按照区域化开发促规模、专业化生产上水平、一体化(种养加、贸工农)经营效益,社会化服务保发展的路子,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组合,提高产业的市场化、经济化、社会化进程,逐步向产业化过渡。
1.2.7 坚持以实现最优为目标
在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上,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加工增值率、产品商品率、优质率、追求科技含量高、生产水平高、综合效益高、节能减排,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宾县是黑龙江水土保持重点县之一,在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按照抓市场、保种植、上加工、带产业的发展思路,培养和发展优势经济,在全县建立了面积达到117.6 k m2的果瓜菜为主、产储加销结合的主导产业,半山区水保产业初具雏形。
宾县县城距哈市 62k m,属低山丘陵,“四荒”资源464k m2,生态类型复杂多样,气候资源优越,同三公路和松花江水运横贯全县东西分别达99.2k m和146 k m,具有发展果、瓜、菜生产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当地优势,面向哈尔滨及佳木斯、七台河等大市场,结合水土流失治理,选择对县域经济及相关产业拉动作用大,总体效益好的经济强项——果、瓜、菜为主导产业,全力培植,组织重点开发。
结合宾县不同地域的资源分布,商品流向,交通条件,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规划了 3条模式。
1)在交通便利的同三公路沿线规划了以露地菜(地膜覆盖栽培)为主的带型模式。
2)围绕中心乡镇发展以棚室细菜为主的环型模式。
3)山区小流域以果为主,果、瓜、菜立体开发的板块模式,形成区域经济规模。其中在不远低山建设水土保持林基地,近山丘陵建水保果菜基地,半川漫岗建粮豆基地,并制定基地利用结构规划,使水保产业向外延幅射。
为积极稳妥地推动水保产业建设,宾县以优化 3种模式为主,在常安、宾州、宾安设置 27个试验区,针对发展水流域经济,建设产业生产基地,是紧密结合生产进行试验示范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增强了群众搞产业开发的积极性,加快了基地建设。
水保产业以开发利用水土、生物资源为基础,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生产出市场竞争力强、销路广、价值高的名、优、特新产品,走进创新发展之路。
1)大胆引进,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引进人才、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先进管理经验。
2)坚持技术创新,围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点问题,组织科技力量协作攻关,取得了一批先进、科学、实用性强的科研成果,如棚菜早熟、延后多茬次、集约化载培技术;半山区露地菜高效结合栽培技术;半山区“三瓜”(西瓜、香瓜、白瓜),“两高一优”综合栽培技术;果树低产园改造、病虫害防治技术;果蔬新种类、新品种引种、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后劲,使人们领略了科技的魅力。
技术是产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宾县把经济开发、科技开发和智力开发融为一体,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环节,不断增加科技要素投入。
1)由县科委、水保办牵头成立了县、乡、村三级水保专业技术协作组织,把先进实用的技术编制成实施方案,逐级分解到乡、村、户,组织规模推进。
2)利用冬闲、备耕期间分层次进行专题科技培训,推进集约化经营,使直接从事水保产业的农户都能掌握 1~2项实用技术。
3)全程跟踪服务,严把技术关,及时指导生产,科学论断,对症下药。
4)仿真总结各类典型经验,利用广播、电视、会议和培训班讲经验、讲技术、讲效益,形成星火燎原态势。
水保产业开发涉及许多部门,连着千家万户,政府必须加强组织协调职能。水利水保部门拿出产业开发总体规划和阶段计划,与县域经济接轨,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由县、乡政府牵头,将经济、技术、财政、工资等部门组织起来,落实任务指标,完善科技推广、信息咨询、物资调剂、筹资融资、产品储运和销售等服务,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计其功、平等互利,从而拓宽了水土保持领域,壮大了水土保持实力。
在发展水土产业中,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战略意识,采取灵活务实的用人机制,放开手脚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虚怀若谷培养人才,抓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进行产业新技、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培养了一批人才,为产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宾县把发展水保产业做为建设农业强县富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及时引导,大力扶持,健全机制,优惠政策。通过拍卖“四荒”使用权等措施,用地给予保障,资金优先贷款,供销提供帮助,税收予以优惠,在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等方面制定了奖励规定,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推动了水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尹红,安建英,杨丽萍.刍议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35(3):202.
[2] 徐广军.水土保持修复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34(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