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庆市抗旱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0-08-15 00:49:58庞英臣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年2期
关键词:旱情大庆市抗旱

庞英臣

(大庆市红岗区水务局,黑龙江 大庆 163000)

1 基本概况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的中部,黑龙江省西部,幅员面积2.12万k m2。全市耕地种植面积约62.3万h m2,其中旱田57.1万h m2,水田5.2万h m2。

受各方条件限制,大庆十年九旱,而且春夏连旱的现象经常发生,每年花费巨大代价抗旱保苗,结果却不十分理想。全市粮食产量在雨水调和年份可达20亿k g上下,发生严重旱灾时不足15亿k g,每年雨量的变化表成为了农业年景的丰欠表。2000年以前,大庆农业生产相当一部分处在靠天吃饭的状态。

2 干旱成因及其危害

2.1 干旱成因

2.1.1 气候因素

大庆市地处松辽盆地北部,气候上属于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春季风多雨少,夏秋两季气温偏高、雨量集中;冬季寒冷干燥。气候受大陆季风环流控制,多年平均降水量在 390~450 m m,而年年均蒸发量为1 589~1 757 m m (E20蒸发皿),总体表现为降水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其中蒸发量的最大值出现在 5~6月份,而降水量的集中期则出现在 7~8月份,尤其是春季到初夏(4~6月份)降水量仅为120mm左右,而蒸发量高达674 m m左右,春季降水满足不了农作物种子发芽和幼苗的生长,表现为春旱严重。

据市气象台 1980~2007年共28 a降水资料分析,大庆市年最多降水量为651.2 m m(1983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42.6 m m(2000年),差值408.6 m m,相当于一个正常年份的降水量。同时降水量呈阶段性变化,形成周期性干旱。综合分析为:降雨量偏少,时空分布不均是形成大庆市干旱的主要原因。

2.1.2 区域因素

大庆市为安达闭流区,境内无江无河;西部和西南部有嫩江和松花江流过,北部有乌裕尔河、双阳河入境。区域内沼泽、泡沼密布,泡沼呈宽、浅的蝶形,但多数泡沼受气候、引水条件等影响,丰枯变化较大,蓄水能力有限,很难满足农业灌溉和饮水需求。

大庆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1.4亿m3,具体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1.34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0.06亿m3。现状供水量为22.2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14.46亿m3,占现状供水量的 2/3。根据水资源平均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 286 m3,市区仅为215m3,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水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 300 m3,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 800m3)。

2.1.3 人类活动影响因素

①全球气温增高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占比例不断增加,造成全球气候增暖。我市年平均气温也由 1980年的 3.4℃上升到 1998年5.7℃,最大升温幅度达到 2.2℃,2007年 11~2008年 2月期间,我市平均气温为负 10.8℃,比近5a来的平均值高出近2℃。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增高导致土壤蒸发量增大,加剧了干旱程度;冬、春季增温明显,有利于害虫越冬,危害农作物生长;气候变暖,引起气候异常,突发性气象灾害增加。②植被覆盖率低下。由于安达闭流区地形主要为平原(高平原、低平原),区内盐碱地分布广,不利树木生长,历史上森林覆盖率就较低,加之长期干旱,土壤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三化”和干旱程度加剧。③耕地用养的影响。为了单纯追求高产量,我市部分耕地重用轻养,使用化肥数量增加,农家肥用量逐渐减少,再加上耕作方法不当,使耕作层土壤过于疏松,造成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下降,不但致使土壤肥力流失,也降低了土壤的抗旱能力。四是油田开采的影响。油田开发 40多年来,在打井、注水、输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少量落地原油、泥浆、洗井废水,致使部分耕地、草原和水域遭受原油污水的侵害,土壤结构及地表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2.2 干旱特点

大庆市“十春九旱”特征明显,根据区域内多年作物生育期干旱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在作物生育期内我市各地区干旱程度总体评价为偏旱,局部地区如杜蒙、林甸、肇源、肇州县干旱年比例稍高。干旱发生的情况具有 3个特点:①春旱频发,干旱持续时间长,基本上是伏旱连秋旱、秋旱连春旱、春旱连夏旱、今年连翌年;②干旱程度重,受旱面积大;③干旱发生时间特殊,干旱多发生在 4~6月份农作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期,这种“掐脖子旱”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3 干旱危害

旱灾影响农业生产明显。据统计,自 1980~2008年的29 a中,春播春种及苗期(4~6月份)全部为受旱灾年份,其中重旱年有21 a,一般干旱年有7a,没有微旱和适中年份;自1990~2008年19a中重旱年有15 a,一般干旱年有4a,没有微旱和适中年份。每年因干旱导致的农田受灾面积和重旱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5%和 50%以上,因旱灾平均每年减少粮食损失在5亿k g左右,直接经济损失达 5亿元以上。

根据历史资料,我市 1982年、1995~1997年、2000~2003、2008年等几年里,全市普遍发生了重大旱情,使农田大面积减产甚至是绝产。其中 2001年我市遭遇历史上罕见的特大严重干旱,旱情涉及四县和五区的 58个乡(镇),受旱面积达到45.8万h m2,其中严重受旱面积31.8万h m2,绝产面积21.7万h m2,分别占当年总播种面积的 92%、63.9%和43.5%。林地受旱面积 9.93万 h m2,占林地总面积的51.5%,造林成活率仅为 50%。全市牧草地受旱面积38.1万h m2,占牧草地总面积的 58.1%。另外,沿江灌区水位严重偏低,水田渴水面积达2.33万h m2,小水库干涸 8座,有1 730眼机电井出现出水不足或吊泵现象,水利工程蓄水量比正常年份减少 25%。严重的旱情使我市农村 183个村屯、12万人、5.4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杜蒙县县城 4万多人出现了用水危机,日缺水量达3 000 m3。全市养渔水面渴水达6.67万h m2,占总养殖水面的 30%。严重的干旱造成当年粮食减产9万t,经济作物直接经济损失达 4.38亿元。2007年,我市遭遇百年不遇的伏旱,自进入 7月份以来,一直无有效降雨,全市平均降水量仅为59 m m,较历史同期少79mm,旱情旱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大田作物的玉米出现打绺、底叶变黄,严重的上部叶及顶叶变黄枯干;大豆落花、落荚,叶片卷曲,其它作物也都出现萎蔫。截止到 8月上旬,全市旱田受旱面积达51.3万h m2,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2.4 旱情发展预测

根据各区域历年作物生育期干旱情况分析,在作物生育期内我市各地区干旱程度总体评价是偏旱的。各县区作物生育期评定系列中有 25%左右的年份为干旱年,局部地区如杜蒙、林甸、肇源、肇州县干旱年比例稍高。利用已经掌握的气象与灾害评价指标,结合土壤、地理、水资源现况情况综合分析,预测我市各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为:大庆市区、大同区每4 a将发生 1次干旱年,肇源、肇州每3 a将发生 1次干旱年,杜蒙、林甸每2 a将发生 1次干旱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干旱年发生的频率还将进一步增加。

3 抗旱设施建设情况

多年来,针对旱灾频发的实际,大庆市委市政府及水利部门始终千方百计地研究解决抗旱问题的有效措施,每年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抗旱资金投入逐年递增

根据统计,1986~2008年计22 a,全市抗旱经费投入总计达21亿元左右,其中,1998~2008年计10 a合计投入达 15亿元,占22 a总计的 71.4%,是前12 a的 2倍多;2000~2004年为连旱年,合计5a抗旱经费为 6亿元,占统计年份投入的28.6%。2005~2007连续抗旱投入达到 9亿元,占统计年份投入的 42.9%,其中由市财政直接投资在3 000万元左右,3 a累计投入抗旱资金 1亿元。

3.2 抗旱水源和节水工程建设扎实推进

截至 2007年末,全市累计新打大小抗旱水源井62 119眼,其中大井12 700眼,小井49 419眼。建设完成小型集蓄水工程 61处,新增蓄水能力约4 000万m3。通过上述工程建设,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由 2000年以前的6万 h m2提高到2007年末的33.3万h m2,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3~0.4提高到 0.45~0.5,用水效率大幅提高。

3.3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累计建成的农村饮水工程总量达到 1656处,共解决自然村屯 1656个,受益人口 85.5万人。农村饮水受益率由2000年以前的17.8%提高到目前的62.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0年以前的16.3%提高到目前的62.1%。在人饮工程水源井建设中,充分考虑居民饮用和农田灌溉的需要,水源井布局多位于耕地周边,工程建成后既承担了农村饮用水源,又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水井周围春季坐水需求,成为了饮灌实用抗旱工程。同时积极探讨“以水养水、以地养水、以商养水和以房养水”等建后管理模式,得到了省水利厅领导的高度赞赏,连续6a被评为全省的先进典型。

4 仍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4.1 抗旱基础设施薄弱,抗旱减灾能力仍然很低

全市现有完好机电大井12 700眼,小井近 5万眼,总可控有效灌溉面积只能达到33.3万h m2,还有26.7万h m2的农田无法得到有效灌溉,还不能满足全面抗旱要求。我市现有的4.7万h m2水田灌区其田间工程配套率不足 40%,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下,使水田种植面积很难达到设计要求。

4.2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抗旱措施单一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抗旱形式基本以打抗旱水源井为主,抗旱形式单一。其中,2001年、2003年由于旱情重,持续时间长,致使抗旱时段内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有近万眼农业灌溉小井出现吊泵和出水不足现象,严重影响抗旱效果; 2007年发生的严重伏旱让多数抗旱设备发挥不出最大效益,造成农业减产减收严重。

4.3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少,抗旱资金不足

从 20世纪 80年代起,国家和省里投资给我市的各类抗旱资金每年在 400万元左右。20多年来,总体投入基本上没有增加,而此期间各类抗旱设备价格却增长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加上我市农业历史发展晚,自筹能力弱,因此在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上欠帐太多,抗旱能力先天不足。近年来虽在抗旱经费上有所增加,但也只能用于应急的水源工程建设和少量设备的购置上。据测算,我市每年的抗旱投入估算为1.3~1.5亿元,而国家和省里投资部分最多只能达到 600万元左右,其余基本市、县乡和农民自筹解决,资金压力过大。

4.4 应急性抗旱投入往往滞后于旱情发展

每年国家和省里都投入一定资金用于特大抗旱资金补助,但资金投入时间往往滞后于旱情发展,从而出现旱情缓解时抗旱资金才到位,错过了抗旱的最佳时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旱成果。

5 对策和建议

5.1 加大工程措施建设力度

多年的抗旱经验告诉我们,现有的各种水利灌溉工程设施已成为抗旱中的主要补给水源,并在抗灾、减灾和为社会服务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旱灾发生时,工程措施抗旱最直接,也最有效。因此,进一步加大水利抗旱工程的投入力度,使水利工程抗旱面积能基本覆盖耕地区域,切实增强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同时多渠道筹集抗旱资金,推进配套水源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表、地下水资源。同时加快配套节水灌溉工程步伐,充分发挥、挖掘现有水利灌溉工程设施的作用和节水潜力,为工程措施抗旱提供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5.2 配套推广非工程措施覆盖面

如果说工程措施是抗旱硬件,非工程措施可以称为抗旱软件,可称为工程措施的技术支撑,只有软、硬件配套使用,抗旱效果才能发挥明显。其中:水田区非工程抗旱措施可采取推广水田节水灌溉技术,即视不同阶段的生育期,控制田间灌溉水层,以减少蒸发和渗漏损失,将节约的水量尽力扩大旱区的水田灌溉面积,缓解旱情。据调查,我市水田井灌区面积有1.12万 h m2,约占水田种植面积的 22%,随着农业供水日趋紧张,水田节水灌溉的应加大示范和推广力度,研究制定水田灌区农业水价改革,通过价格机制调节水田用水需求,从而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旱田非工程抗旱措施可通过示范和应用抗旱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耐旱农作物新品种等措施来缓解乃至解决干旱的威胁。如推广和应用抗旱种衣剂、抗旱保水剂、抗旱喷洒剂等成型的抗旱技术,建设全市土壤墒情测试系统,进一步完善近期和中远期抗旱预案,采取科普宣传形式提高群众防旱意识等综合手段,切实提高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及时采取机动灵活的防御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损失。

5.3 综合措施并举,实行科学抗旱

进入 21世纪,全市有部分区域打破了过去单一的以水抗旱转变为“实行水利、生态和耕作等多种综合措施并举的科学抗旱”,收到了良好效果。200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空中水库”的概念,并于当年投入 650元万用于气象增雨建设,当年新增降雨5亿 m3左右,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和生态用水紧张问题。此举意味着抗旱不仅仅局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诸如开发天上的云水资源,实行人工增雨措施;推行旱作农业和大面积深松,建立土壤水库,实现秋水春用;秸杆还田,培肥地力,平整土地,少耕免耕,增强土壤保墒能力;扩大抗旱作物和抗旱品种的种植面积,增强作物本身的抗旱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天上水、地表水、壤中水和地下水,实行“四水”联合运用,优化配置水资源;推广机械精播技术、地膜覆盖及育苗移栽技术和旱地龙等高新保水技术;加强抗旱管理和软件建设等。也均是科学抗旱的内涵与外延,值得大力实施与推广。

[1] 李亚新.调整水利发展思路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1,29(1):4-6.

[2] 宋子福,宋滨香,刘明.对大庆水务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2,30(4):61-62.

[3] 大庆市水务局防汛抗旱办公室.大庆市抗旱规划[R].大庆:大庆市水务局防汛抗旱办公室,2007.

[4] 大庆市水务局防汛抗旱办公室.大庆市抗旱预案[R].大庆:大庆市水务局防汛抗旱办公室,2004.

猜你喜欢
旱情大庆市抗旱
人工增雨解旱情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大庆市庆虹桥立交改造方案比选
基于不同旱情指数的石羊河流域春旱监测研究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大庆市盐碱地治理措施探析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 09:08:51
防汛抗旱
云南省旱情信息系统升级及完善
水利信息化(2015年5期)2015-12-21 12:54:40
加快大庆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