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粮食产量,2004年以来,国家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黄骅市作为首批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项目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确保农机补贴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科技兴粮是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农业生产机械化则是科技兴粮的重要手段。
1.农机购置补贴的聚变效应 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拉动了民间投资。黄骅市项目实施统计分析,国家补贴1万元可带动农民投资7~10万元,有力地拉动了国内农机消费。
2.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 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刺激下,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等机械拥有量得到较快增长,从而加快了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进程。
3.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机补贴的实施,推进了粮食生产的机械化进程,提高了农机作业水平,不仅减轻了农业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达到了节本增效,增加收入的目的。黄骅市多次小麦机械化项目的测试结果表明,使用机械化作业,可增加粮食产量20%,农机作业为农机户增加作业收入可达10 000元以上。
4.提高了粮食生产抗灾减灾能力 机械化收割及烘干设备的使用,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避免了不良天气对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5.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农机补贴项目的实施,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使农民剩余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不必在农忙时赶回家参加农业生产,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间接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1.小型农机具没有补贴 按照国家文件规定,农机补贴主要是针对大型农机具,由于大型农机具价格较高,回收期长,一般农户难以接受,而且大部分农户地块面积较小,大型农机具适应性差,很难实施机械化作业,因此大多数农户对小型、高效、低价农机具需求更为强烈。
2.农机购置贷款难 虽然国家对购置大型农机具有补贴,但价格还是比较昂贵,如玉米联合收割机一台10多万元,仅补贴3万元,让农户望而却步。
3.售后服务跟不上 由于农机购置政策的实施,大型农机具增长较快,如黄骅市每年仅联合收割机补贴就达40台左右,这么多机械分布在全市各个角落,加上农机操作人员大多为新手,连小故障都不会处理,而厂家及农业局技术人员有限,售后服务难以满足农机户需求。
4.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难 大多数农机手都是新手,对农机安全问题认识不足,操作技术不好,如遇到地形不好,作业条件和环境较差的地块,不仅影响了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而且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1.扩大农机补贴范围 农机补贴政策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黄骅市近几年蔬菜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很快,可将大棚机械纳入补贴范围,以满足当地农户的需求。
2.增加农机购置信贷 当前,我国信贷政策对农业支持少,农业融资信贷能力弱。为保障农机补贴政策的顺利实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要加大扶持力度,放开对购置大型农机具的贷款,使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户买得起农机具。如果出台象汽车一样的贷款政策,则可能对农民的消费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3.创新农机管理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农机具的作用,要在总结和推广农机跨区作业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有机户,创办农机股份制合作社、农机作业协会、经纪人等农机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程度,这样既可增加农机经营收入,又使无机户节约生产成本。
4.加强农机安全监督 农机质量和安全生产直接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要切实加强监管。一是要加强农机化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机产品的实验鉴定和质量认证水平,开展农机使用质量跟踪调查,为农民购买先进实用农机具提供可靠依据;二是要加强对农机作业的安全监管,认真做好农业机械和操作人员登记、检审验和核发牌证等工作,严格要求,把好关口,构筑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技术检审、执法监控三大防线,继续推进创建“农机安全村”活动,把农机安全责任落实到农村基层组织。
5.开展农机操作人员技术培训 各县(市)要结合当前农机发展趋势,创办农机职业教育学校,组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技能、农机基础知识和机械原理,传授农机作业故障的处理方法,并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广大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心。
黄骅市农业局 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