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萍
(新疆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杨亚萍
(新疆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有助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实现生命的本真意义。通过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帮助人们调整思想和行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奠定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途径
人们长期以来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仅体现在它具有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方面,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党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其目的是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研究,对于缓解我国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等方面的压力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突破其原有的价值局限逐步彰显生态价值,是因为有其必然性。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20世纪中叶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工业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但也带来了空前的生态危机。在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气候变暖、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等。以我国为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巨大经济成就的取得,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鉴于此,为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实施,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建立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强大的宣传、引导作用,发挥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功能,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宜人的生态环境。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和时代感。回顾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它总能根据党的历史任务的转换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为我党武装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胜利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长期以来,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往往只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片面强调GDP产值,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也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忽略。当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对自然环境的极度依赖,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尤其当自然环境的恶化影响到我们的生存,影响到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时,生态环境问题必将作为一个重点在整个社会中凸显出来。而且毫无疑问,它也必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凸显出来。因此,面对生态危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所作为,及时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由此,无论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是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变化的一种回应,面对自身发展领域所发生的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除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服务外,还应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挖掘、实现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时代所赋予的新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以主体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2]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为多种类型。按价值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一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能够使人们正确认识人在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地位,清楚地认识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发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价值论的确立,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全新课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人类认识和创造其价值的目的与归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生态价值只有被教育对象所接受,内化为他们各自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持之以恒的习惯,才成为一种真正的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可以从普及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情感和树立生态观念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普及生态知识。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起步,但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公民缺乏基本的生态常识,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一些破环生态平衡的短期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这意味着仍有很多人对我国的环境状况认识欠缺,对自身的环保责任不明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必须从普及生态知识入手,用生态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比利斯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上,对生态教育、环境教育提出了三项目标:(1)促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关心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2)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标准、观点、义务和技能;(3)在怎样对待环境问题上创造出新的行为典范。[3]实现以上三项目标要求我们将生态知识教育与地球共生的教育联系起来,让人们了解支撑生命的基本系统、能源流、生命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成变化,以及掌握认识、利用、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为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打下基础。
其次,培养生态情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了解了基本的生态知识之后,应注重培养教育对象的生态情感。只有培育起人们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内在情感,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注重培养教育对象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教育对象科学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培养教育对象对自然的亲切之感,拉近教育对象与自然的距离。要使教育对象意识到,对地球上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的珍视、爱护不仅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更体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同时,也要培养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感。敬畏生命意味着对生命神圣性的深刻体认。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而遭到报复的事实使教育对象明白,自然的力量远比人想象的要大。在此基础上领会自然中一切生命现象所蕴含的灵性,把自然的生命规律当作个体道德实践的前提基础,使行动符合自然界所启示的生存法则,才能与自然建立和保持一种和谐关系。
再次,树立生态观念。人们的行为总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生态观念缺乏造成的不恰当的实践方式导致了自然界的严重破坏,使生态环境恶化趋向极限,同时也将人类自身置于危险的生存困境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建构人类正确的生态观念入手,积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要树立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这种观念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人与人的平等观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在谋求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上利益平等,共享地球的空间、资源、能源和环境;第二,转变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应是绿色消费,即不应以大量消耗自然能源来求得生活上的舒适,应立足于节约资源能源,使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向热爱自然、追求健康、降低能耗、杜绝浪费的绿色消费转变。这样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第三,汲取和继承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精华。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精华。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仁爱万物,主张“不时不食”。儒家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等滥用自然资源的短期行为,提出 “取之有度”“取物不尽”“用之有节”的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长期的一项实践活动,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然而要想使其生态价值得到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从根本上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按其存在方式可分为个体、群体和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生存的质量和发展的程度,而且也间接地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对自然的利用和维护。由于人类的发展不能脱离自然环境,人的利益的实现必须要以自然的物质基础为载体,于是才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从本质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例如,最早界定“可持续发展”的代表人物之一布伦特兰夫人就认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强调的是“代际要公平”。不管是寻求所谓的代际公平还是代内公平,说到底就是要处理人们面临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还是在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不难看出,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核,只有通过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因此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和建立一套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努力使社会各方面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使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要深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7-10-25,(02).
[2]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4]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赵宇鸿.环境危机与生态危机[J].西北大学学报,2007.
G416
A
1671-2862(2010)02-0078-02
2009-10-17
杨亚萍,女,新疆塔城人,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