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魁中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试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魁中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对于深化高教改革、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建设,必须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开设就业指导课是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手段。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择业技巧,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尽快地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增强参与社会和就业的竞争力。然而,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必须对就业指导课进行改革,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就业。
1.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尽管近年来各地高职院校普遍感受到越来越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重视,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只是多数高校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即便把就业指导课列为选修课,或隶属于德育课程,但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只在毕业班中安排几场讲座,即使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稳定的学时,课时随意调整,对“就业指导”课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够,实践中表现为教学计划分配的课时少、开课晚,高职高专院校集中在第三学年。也有一些学生因为没有经历求职的过程,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认为求职技巧可以在网上和实践中学习,无须专门开设课程来讲授,因此,对该门课程学习热情不高,参与不积极,影响教学效果。学生普遍觉得就业指导缺乏个性化,针对性不强,指导者不了解就业市场,指导“不够实用”,很多人直言不讳地表示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形式而已,内容空洞,与实际需要有很大距离。由于学校对就业指导课认识、重视不够,加之就业指导课师资缺乏,基本上是兼职人员、辅导员或德育教师,他们认为只要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还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进课程、进学分、进教学计划还只是少数高校。目前,就业指导课师资数量和质量远未达到毕业生的要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满意率和使用率都很不理想;反过来,这又加剧了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的忽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缺乏统一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目前,各省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写教材,组织授课,但授课情况参差不齐。教师授课缺乏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不系统、僵化、单一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教学内容上多以讲形势、讲政策、讲技巧为主,完全是传统的,而非最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于就业指导教师多为兼职,对就业指导课的设置、研究不够,难以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体系构建,很多内容是授课老师东挪西借拼凑而成,甚至从网上下载一些报告、统计数据等材料,结合自身感受去授课,致使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材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有、针对性的、实效性的统一教材。
教学形式、方法简单,缺乏吸引力,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和有效性。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组织上有别于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对方式方法创新和课堂的互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有一大部分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高校,在教学形式上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上,理论性的内容偏多,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还未形成,从而使学生感到就业指导课空的内容太多,对他们不实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有的高校课程形式不规范,就业指导课主要以讲座、会议等形式出现,而此类形式有时间短、形式化、不固定、过于零散、不易掌握,学生不够重视等缺点。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多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互动少;枯燥说教多,启发引导少;理论教学多,实践环节少。如何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探索其教学规律,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3.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它除了涉及就业相关知识以外,还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人际关系学、公共礼仪、信息技术和职业指导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良好的人格魅力,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就业信息量和社会选业、就业、从业经验,同时,还要对用人单位和人才需求有较深的了解,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就业实践。否则教师的教学就会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就业指导教学的人员,兼职的多、专职的少,主要来自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和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主管领导,他们多为半路出家,虽然长期从事学生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没有经过系统的、严格的职业指导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系统的理论学习。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能满足新的就业形势的需要。因此他们很难胜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为毕业生工作的机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对教研室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和经费保障也缺乏统一的规定。
如何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教改对策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1.领导要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完善体制,规范管理,落实责任,确立并完善就业指导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师生积极参与。
学校要重视对承担就业指导课任务的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外出考察和校外交流;创造有利研究条件,提供可靠研究保障,为教师进修、提高,查阅资料提供方便,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更新知识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同时要把这门课程确立为校级重点课,在校级课题立项时给予一定的倾斜,在人员的配备、经费的保障等方面优先支持。
2.完善课程体系,增强内容针对性,实现教学手段科学化、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模式,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就业指导课可充分采用网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声像教学的方式,改善教学效果。多媒体和网络具有丰富性、快捷性、广阔性、新颖与充满现代感的特点,是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教育的有利条件,能够使课堂教学具有丰富性、生动性。改变了过去那种就事论事的空洞说教方式,教学效果显著,肯定会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其次,就某一主题举办学生演讲大赛、辩论赛,设置模拟考场,让学生相互扮演招聘及面试角色,运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搞好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总之,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讨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最后,精挑细选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针对性。由于就业指导课没有统一的教材,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突出政策性、体现实效性、注重科学性、追求热点性、加强渗透性,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业指导就内容而言,它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为国内就业形势在不断变化,党和国家的政策也在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它不同于新闻时事述评,后者着重分析新闻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而前者则更加强调教育和引导的功能。就业指导课也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其他理论课,其他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虽然有一定政策性,但就业指导课时效性较强(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因此就业指导课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反映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同时,充分挖掘材料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分析论述的过程中渗透就业创业观教育。
课程开设时间宜早不宜迟,并且要贯穿大学始终。高职院校集中在第三学年,开课晚,课时少。应改变仅对毕业生开课为各年级学生开课,即大一新生学习《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心理调试》,大二学习《人才素质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大三学习《就业市场预测》和《创业风险预测》。
3.建设稳定精干的教师团队,设置教研室,培养团队精神
一是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承担就业指导教学、科研的全部任务,教研室设至少3名专职教师;二是将就业指导课所讲内容分为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心理调试、就业市场预测、人才素质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等专题,由专职教师分别负责。这样,配合专题负责制,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专题内容进行理论思考并深入研究。具体做法是:实现兼职教师为主向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方式转变,并分别负责相应的专题,专题要着重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力求把就业难讲明、问题讲透、前景讲清,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形成专题集,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备课,节省出大量时间可以认真钻研自己负责的专题,每年形成一册教研室集体的科研成果,在资料室存档,以便日后查阅。在专题中最好附以图片、讲解和短片,同时建立电子数据库。不定时地开展教研活动,将有力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力地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增强就业指导教学的前瞻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业指导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专题报告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学校各部门应该挖掘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对“时代弄潮儿”特别是对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把就业指导课与“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学生社团活动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校园网站设立就业指导教育的网页、专栏,营造信息化环境下的就业指导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应变选修课为必修课。它具有时效性、现实性、理论性和政策性等教学特点,是其他任何一门政治理论课所不能替代的。该课程虽然难讲,但只要我们严格管理,采用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性、信息性、趣味性、娱乐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一定能讲好,也一定能起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要作用。
[1]陈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延边党校学报,2009,(4).
[2]李志勇,朱巧玲.对就业指导课中教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5,(3).
[3]张龙,姜鹏.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0).
G424
A
1671-2862(2010)02-0098-02
2009-12-27
张魁中,男,河南南阳人,硕士,河南检察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