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铃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口腔科,河南 卫辉 453100)
人文精神与当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和谐发展
杨彩铃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口腔科,河南 卫辉 453100)
20世纪中期以来,现代医学教育更加重视医学本身的人文精神内涵。我国当代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因素流失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重理轻文的学科建设观念和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我国当代医学教育要和谐发展,就应该从三个方面改变现状:1.树立人文意识,让教育理念人文化;2.调整课程比重,让课程结构合理化;3.丰富教学内容,让考核形式多元化。
高等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和谐发展
医学教育是以其特有的关怀人类生命本体的人文精神内涵,为人类的文明积累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然而,自现代学科分化以来,医学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精神内涵却越来越被人们漠视。面对这种现象,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让医学教育回归人文的努力,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呼吁改革当代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缺失现象。因此,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反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状,研究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进入当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医学教育的人文诉求越来越重视。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在1982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则在1993年表示要在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达到 “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以至包容”。[1]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主要目标在于树立新的医学观念,把医学放在一个综合的背景之下和综合的学科之中加以考察,以求教给学生新的认识论,以及如何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去寻找医学规律和解决医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目标的统领下,各个医学院校的教学大纲不尽相同,风格各异,所设置的课程也是五花八门,而由此所带来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也灵活多变、富于弹性。
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本来属于医学精神固有的人文内涵正在成为西方医学教育追求的热点,而探究医学教育的人文因素,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正在逐渐成为西方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自觉实践。
尽管我国的医学教育在不断发展,但如果参照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话,我国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因为从近年来医学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来看,人文教育的比重正在逐年递增,与此同时,衡量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也增添了许多原来不曾有过的人文内容,而且这一比重正在扩大。由此反观我们的教育现状,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以重理轻文为中心的学科建设观念。我国高等院校长期以来重视理科的建设,轻视文科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更是如此。医学院校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医学科技素质当做首要任务,在课程的统筹和课时的编排上,医学专业都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据统计,从我国医学院校里“人文课和临床专业课分别占课时的比例看,前者仅占8.85%,后者占36.57%……更为严峻的是,医学人文类课程: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无地位可言。”。[2]林萍在对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时指出:“人文社会课程由原来的无增加到目前的9门,但仍较为薄弱,不到总课时的5%,且中国革命史、哲学等政治类课程就达5门,并占人文社会课程的73%。”。[3]显然,重视理科而轻视文科的认识一直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主流思想,它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由此也决定了医学院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的偏颇。殷小平曾以“对教师人文素质的评价”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人文素质‘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25.3%,认为‘一般’的占55.2%,‘不满意’的占19.5%”。 另外,在对人文课程的效果评价中,作者指出:“学生们反映,即使是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许多也是徒有其名,教师并未讲出有吸引力的内容。”“在人文课程教学中,学生们最期望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73.9%)、交互式(61.2%)和小组讨论(44.2%)。”[4]事实上,枯燥的理论不仅很难将鲜活的人文精神点燃,而且必然促使医学最终对医学精神本身的背离和异化。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传统医学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取得了宏伟业绩,承担起了人类保健与医疗的神圣使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人生价值、终极关怀、心理平衡等方面发生了内在的危机,传统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不断暴露出来。”[5]
其次,是以考试为中心的考核体系。近几十年来,考试一直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选拔学生、考核成果的唯一方式,由此所产生的卷面成绩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教师乃至学校水平的主要标准和参照。实践表明,考试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它迫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教师为考核而教课。换句话说,为了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学生们忘记了医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们忘记了教育的目的。考试本来是检验教育成果的一种手段,然而在这里,它却被异化成人们追求的目标了。
在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目标。围绕这个目标,他们经常从具体的现实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主动介入到现实的境遇当中,参与到对生命的死亡、生存意义等形而上的思考中去。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单单是去单纯地学习社科知识,而是通过以医学实践为媒介的过程,达到对人类、社会的思索和追问。
相比之下,由于我国医学院校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考核办法,学生们就把目标定格为顺利通过考试即可,教师们则把目标定格为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教师们在课堂上向学生们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是为了学期末的考试,学生在课堂上记录大量的课程笔记也是为了期末考试。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经常在考试前埋头苦学,一到考试结束就万事大吉,此前所背的理论内容也差不多在考后全部忘完。显然,在这一考核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人文素质非常令人担忧。
我国当代医学教育要和谐发展,就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变现状:
1.树立人文意识,让教育理念人文化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使各学科继续分化,一方面则又让学科不断综合。笼统地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正在以越来越紧密的方式和谐共存。高等医学院校必须从现代医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提高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培养出一批兼有人文素质的高等医学人才。当然,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并不是两种教育的简单相加,也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对教学任务的平均分配就可以完成的,相反,只有把人文精神的意识贯穿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整个的医学实践中,实现两种学科之间机能性的融合,才能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成功地注入新的人文内涵。
2.调整课程比重,让课程结构合理化
高等医学教育人文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在结构上重新调整课程的设置和编排,即压缩医学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增设相关人文课程的课时数量。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中必修课就有医学、人权和医生,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医学实践中困境的伦理方面,健康和疾病的社会根源,医学社会史,当代法律和医学问题,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学人类学。选修课有医疗管理、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生物科学的社会问题。[6]“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已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日本医学院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修完60学分的社会人文课程。”[7]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伦理学等课程,以求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同时结合具体专业的不同特点,选择性地增开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思想史、西方美学史、外国文学等课程,以求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3.丰富教学内容,让考核形式多元化
在医学教育中融合人文精神,并不只是为了多掌握一些医学专业之外的某些固有知识,而是期望让人文精神贯穿到人们的思维当中,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上要灵活多变。国外的医学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可谓不拘一格,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术研讨、课外阅读、写论文甚至参与教学等,五花八门。此外,国外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也很别致,除了考试之外,他们还采取写论文,办讲座,参加教学、研究项目,演讲等多种方法。
我们的医学院校应当参照和借鉴他们的办法,制定出灵活的人文教育考核办法。除了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之外,还应该适当增加其他的考核办法,比如采取写论文、演讲、参加学术研究、人文实践等形式。也就是说,应将人文课程教学考核与临床实习的医德行为、课堂的理论作业和专业的学术研究、群众的民主评议和专家的评判打分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比如可以采取专家评分的办法为学生在研讨会上的表现情况现场打分,打分标准可以由许多能力项组成。而对于学生的人文实践课程,则可以采取论文写作的方式加以评定,学生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与实践相关的主体进行创作,其标准可以由多个具体项组成,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把学生们从各种理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到各种人文实践中去,这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也让他们在现场中触摸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总之,实现医学人文素质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首先在于转变教育理念,其次要措施得当。只要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医学教育之中,我国医学教育和谐发展的局面就一定会早日实现。
[1]殷小平,苏博,刘鉴汶.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6).
[2]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1999,(4).
[3]林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十年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J].医学教育,1999,(5).
[4]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第四军医大学,2003.
[5]张玉龙,李一鸣.传统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2,(4).
[6]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
[7]唐文.医学院校人文科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1997,(1).
G424
A
1671-2862(2010)02-0096-02
2010-02-04
杨彩玲,女,河南新乡人,硕士,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口腔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