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部典型农业镇人口和就业状况调研报告

2010-08-15 00:45王湘琳舒菁瑜
当代经济 2010年6期
关键词:宝山劳动力农业

○王湘琳舒菁瑜

(1、上海宝山区委党校;2、上海宝山统计局 上海 200901)

上海市是我国较早有领导、有计划实践城乡一体战略的地区。地处上海北翼的宝山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也是上海的水陆门户和能源、水源、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消原宝山县和吴淞区,建立实行城乡一体化行政体制的宝山区,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坐标。统筹城乡发展,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发展的主体力量。为进一步了解宝山农村人口就业和收入的现状,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罗泾镇为样本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

一、人口和就业的现状和特点

2009年宝山常住总人口为136.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0.05%;农业占增加值的比重为0.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4592万元,城乡收入比为1.5∶1。罗泾镇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分别占宝山的18%和26.3%。调查涵盖该镇常住人口总量的4.3%。

1、劳动力基本情况和特点。第一,结构较合理,但整体年龄偏大。被调查的287户本地家庭户中,劳动力人口(是指劳动年龄段(男16—60岁、女16—55岁)的非在校学生人口)759人,占家庭常住人口(指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联为一体的全年经常在家人口及外出从业人口)的63.9%。平均每户家庭劳动力2.6人,与非劳动力之比为1.8∶1,劳动力的负担比例比较合理。第二,劳动力的年龄分布总体偏大。各年龄段中,51—60岁的劳动力占比重最高,达到31.6%;其次是41—50岁的占25.7%;而40岁以下(包括16—20岁,21—30岁,31—40岁三个年龄段)的劳动力不足一半,占42.7%。第三,技能缺乏,不适应市场需要。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占总量62.0%,高中学历占22.9%,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5.1%。技能水平较低,有近半数(48.9%)的劳动力无技能或仅有农耕技能;51.1%的劳动力掌握一定技能,主要是电工、木工、计算机操作等。

2、就业基本情况和特点。第一,就业水平比较稳定,但自谋职业的意识不强。被调查的劳动力中,就业稳定(全年从业时间6个月以上)的占84.2%;不稳定的占15.8%。农村集体农场的发展和保洁队、护村队等公益性岗位的增加有效拓宽了就业渠道,提高了失地农民的就业率,但同时也使得部分群众产生了依赖思想。第二,农业就业空间狭小,非农就业渠道单一。就业稳定的人员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仅占7.1%。表明随着城市化加快,农业容纳的劳动力已非常有限,农村劳动力更多向非农领域拓展。非农就业的主要方式是务工,占总量的83.9%;主要行业是工业和居民服务业(占33.8%和17.5%);就业地点最多的是本村内(44.6%),在宝山其他地区和宝山以外的各占44.6%和10.8%。第三,就业满意度尚可,增加收入愿望比较强烈。38.2%的人对自身的就业状况感到满意,36.1%的人感觉一般。对就业状况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收入太低”(90.8%)和“工作辛苦”(5.5%)。就业不满意和就业不稳定的人群对较高收入和就近就业有很强期望。理想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和1500—2000元的各占39.8%和32.6%。希望就近就业的占68.4%;愿意到集体农场、外出打工、自主创业的各占4.7%、9.0%和3.1%。

3、家庭收入基本情况和特点。第一,家庭收入水平较低。该镇人均收入在全区处于较低水平。本次调查显示数据为11380元,对比2008年统计数据可知,比全区平均14592元低3458元,比北部其他镇低2979元,比中部镇低3324元,比南部镇低7416元。第二,工资性收入份额最高,土地收益贡献有限。该镇农村人均工资性收入9233元,占全部收入的81.1%,份额最高;其次是转移性收入1303元,占11.5%;财产性收入532元,占4.7%;经营性收入313元,占2.7%。与宝山农村平均水平相比,该镇人均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全区的88.6%、83.0%和27.0%。在农村家庭收入构成中,来自土地的收益很少。目前该镇农民原承包的耕地基本上流转至农场规模化经营。由于农场处于起步阶段,流转土地的农民除每亩每年500元的土地流转收益外,基本没有其他收益。

二、主要问题和成因

1、村级经济发展目标不够清晰,缺乏长远规划。该镇多数村地处偏远,交通相对不便,客观上制约了村级经济发展,而各村总体的发展理念则至关重要。尽管村组织确定了发展思路,但比较关注近期,眼光还看不远,对本村在镇域发展中的定位并不清晰,对如何形成自身的特色发展道路,实现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后劲的发展,还普遍缺乏思考。正因如此,村级发展思路没能体现出产业、资源、劳动力方面的特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政策效应的充分显现。这种现象客观上与部分农村地区规划定位尚不完全明确有关。一些村处在征地开发过程中,一些干部群众盼动迁的心情比较迫切,村干部的精力以保稳定为主,用在静心发展、谋划长远上的心思较少。随着镇村发展规划和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的完善,这类问题应该会得到改善。

2、村级经济发展缺少“带头人”和“能人”队伍。发展的领军人物和实用人才匮乏,是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的最大“瓶颈”。村级经济发展,带头人是关键。访谈发现,“当家人”对经济发展虽然充满信心,但感到压力很大。觉得路子不广,除了招商引资、租借厂房的传统套路外办法不多。而在普通村民中,懂管理、善经营的“能人”比较少,留在村中发展的更少。20—40岁年龄段劳动力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8.8%,初中和高中学历最多,占63.8%。此外,群众中高层次的技能也比较缺乏,有经营管理技能的仅占7.2%。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些年轻人多数就业都不在本村,留在村中从事生产经营的技术员、能人比较少。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是人才环境问题,简单说就是“留不住、引不来”。农村地区缺少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企业,达到一定学历层次或掌握较高技术的人员留不住,对新人才的培养也就缺乏土壤。二是政策、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创新。比如从全区层面来看宝山农技人员并不少,但由于体制的不断变化,这类人才沉不到镇、村,他们的技术和成果落不到现实农业生产中去。如何解决镇、村人才的断层,更充分地吸引人才到基层推动发展、实现价值,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3、村民的主体意识不强,依赖性较重。长远来看,非农就业是郊区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出路。农民要和城市居民一样面对现代职场和社会竞争。因此,农民必须逐步适应市场环境,建立现代职业意识,主动获得专业技能,转变自身素质。但是,生活在传统农村社会的村民则更为依赖村集体组织和政府的力量,还不能马上实现这个转变。传统习惯和未来趋势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状况上,就是农民的主体意识和专业技能的缺乏。一是就业观念方面,不少人认为“没有工作,当然要找村里,要靠政府”,对村集体和政府比较依赖。二是就业渠道方面,比较信任村干部的介绍和政府的安置,不太习惯到劳动市场自主就业。三是就业取向方面,只是模糊地希望稳定一点,收入高一点,离家近一点,对于就业与自身发展、家庭发展的关系还无暇顾及。四是没有主动提高就业技能的要求。虽然感到缺乏专业技能会影响就业,但他们对于培训并不热衷,近期也大多没有参加过职业培训或技能培训。

4、农村就业服务机制有待拓展和完善。镇、村干部对促就业工作非常重视,促就业的力度很大,但各类政策的衔接、激励机制的完善等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对公益性岗位和集体农场职工的激励抓手缺乏。由于集体农场处在起步阶段,整体效益不高,管理者的激励手段还不多;而政府为了保证农民直接受益,将职工的工资补贴直接打入个人账户,这样导致个别农场职工出工不出力、发完工资就不上班等情况。另外,受较严峻的就业大环境影响,镇劳务所和村就业协助员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岗位推荐、政府托底等工作,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规划还缺乏足够重视和长远计划。

三、对策和建议

1、理念先行,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完善镇村规划体系,以基本农田分解划定、精确落地为契机,编制村庄公共设施规划和农业布局规划,以规划引导农村产业发展和人口相对集中。二是加强思想引导,培育农村劳动力主动面对发展、参与发展的主体意识,通过政策下乡,宣传到户等具体形式的引导,帮助村民了解相关政策和就业趋势,促使他们转变择业观念,特别要消除“高不成、低不就”的倾向和“低报酬、工种辛苦”不愿干的思想,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合理定位职业方向。

2、人才带动,加快培育农村发展“带头人”队伍。一是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研究制定紧缺人力资源目录,有针对性地引进高素质人才,积极鼓励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机关事业单位农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投身北部农村发展,使区、镇农业技术人才真正和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二是积极探索与科研部门、高校联系开展项目合作的方式,引进优质资源,探索成立村民经济作物协会等组织,为作物种植生产提供科技信息,并定时组织专家或有经验人士给农民做技术指导。三是加快培育农村基层工作“带头人”队伍,实现新任职村干部任职培训全覆盖,开展评选基层“排头兵”、“带头人”活动。赋予集体农场等村级经济组织更大的自主权,激发和培育经营者的主体意识。四是有针对性地实施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全方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新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产业推动,拉长现代农业产业链。当前集体农场建设已经完成土地流转、组织架构等第一阶段的任务,运转已比较成熟,下一步,一是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大胆创新,加快发展,以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为目标,推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化运作,积极发展市场农业,实现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的一体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和经济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二是要积极培育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塑造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掘农业承载劳动力的潜能,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三是继续着力发展高效、生态、休闲旅游农业,陆续建成一批农家乐。

4、社会联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一是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促进非农就业,建立多层次、广覆盖,更加符合农村发展需求和受农村劳动力欢迎的促就业工作机制。二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职业介绍组织,构建劳动力信息网,针对重点人群实施政府托底,保障困难家庭实现就业。三是加强配套,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公用设施体系覆盖和服务规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为农村经营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四是继续抓好农业基础建设,多渠道投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基础,双轨定型,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直接动力,形成农村科技教育定期化的制度化建设。五是坚持共同享有的原则,全面落实不断完善普惠型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建设,真正做到保障农民养老生活水平,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宝山劳动力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马宝山小小说欣赏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