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萍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442)
近年来,科技社团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服务科技工作者、活跃学术氛围、促进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国家的社会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科技社团普遍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许多科技社团因缺少资金而导致生存与发展面临困境。因此,科技社团创新发展势在必行。科技社团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是要增强各级科技社团的经济实力和服务质量,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支撑力,同时要增强其活力和承载力。这就需要科技社团充分认识自身功能和优势,树立经营意识,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清晰的赢利模式。
科技社团除了具有学术性的特性外,自身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人才荟萃。科技社团是由一批学术造诣高的专家、学者及科技人才组成,有跨行业、跨部门和跨学科的组织网络优势,智力资本雄厚。凭借专家群体的人才优势,能够接受政府职能转移和企业项目委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二,具有科技权威性。科技社团作为一个由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科技学术性团体,集中了本学科知名的专家和学者、掌握了大量专业技术知识和技术信息,代表了本学科的科技进步水平,它所提出的评价结论和咨询建议都具有科学技术的权威性。第三,具有客观公正性。科技社团是具有科学精神又具较高学术造诣的优秀科技人才基于学术自由、平等交流互动自主机制自愿结合而成的柔性社会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比较而言,具有客观公正性和超脱的社会地位。第四,促进国际交往。多数全国性科技社团与国际上同行的科技组织具有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承担许多不宜或难以由政府直接承担的事务。在解决国际争端和纠纷中,科技社团也可以从中协调,使政府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促进国际交往。
改革开放之后,尽管我国科技社团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科技社团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资金。表现为:经费来源较单一,尚未形成多渠道稳定的经费收入来源机制。二是缺乏自治性。表现为:在组织制度、管理职能、运营模式等方面过于依赖政府或上级持靠单位,难以真正体现民主办会的要求。三是缺乏人力资源。表现为:缺乏优秀的高素质专职工作人员,从业人员职业意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都未达到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四是管理落后。表现为: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合理的组织运行机制,信息化建设落后,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为会员服务能力亟待加强,组织运作不够科学和规范。五是活动能力不足。表现为:难于承担和拓展社会职能,活动空间相对狭小,活动的民主化和精品化不够,公信度不高等。
资金缺乏是许多科技社团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资金的缺乏使得科技社团无法聚集优秀人才实现自身的有效运营,没有足够的财力实现为社会服务的使命,一些科技社团甚至由于资金太少而达到难以为继的地步。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最重要原因是科技社团的市场化运作意识不强,不善于开拓多渠道的获取资源的途径,没有形成自身的赢利模式。人们总认为赢利是企业行为,与科技社团无关,这一认识是错误的。赢利是一种思维方式,没有利润,就意味着没有能量,就没有能力参与未来,也就没有能力建设未来。科技社团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其公益性、非赢利性不等于其不能经营,不能赢利。只是科技社团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从事商业活动,而忽略了组织的真正使命;科技社团通过运营来获得的利润不能在组织内部分配,其经营利润除开支必要的成本外,只能用于促进学科发展和服务性、公益性活动等方面。
实践表明,没有经营,科技社团将失去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科技社团要持续运营下去,在众多的各类社团中脱颖而出,提高其竞争力、影响力和发展的能力,其根本保证是在投入产出的循环中持续赢利。因此,必须强化经营社团的理念。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经营活动,对其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聚集、重组和经营,通过对有效的市场运作和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使其人才优势、智力和网络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稳定的赢利模式,获得最佳社会效益。据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的科技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靠会议、展览、出版以及会费、捐款、投资等收入,其中经营服务收入占大头。如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年收入约1.9亿美元,其中会费收入3000万美元,出版物收入6000万美元,会议收入6000万美元,其他服务收入4000万美元。该学会每年有2.5亿美元用于投资,由专门的委员会运作,现有105亿美元的储备金。国外科技社团的成功实践表明:非营利世界的有效经营,恰恰是需要引入营利精神和商业行为。因此,广开财源、多渠道的寻求资金、开发营利项目以弥补公益支出,已成为科技社团实现赢利的普遍趋势。
赢利模式又称为利润模式、商务模式,是基于战略层面的以客户和利润为导向的组织资源运营方式,是组织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是探求组织利润来源、生成过程和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
一个组织的赢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赢利模式。赢利模式的构建和路径选择直接影响着组织的赢利能力,要提高组织的赢利能力就必须在赢利模式的构建上给予更多的关注。赢利水平是衡量现代科技社团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志。科技社团只有对自身的经营策略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清晰的赢利模式,才能在众多的科技社团中独辟蹊径,实现盈余,扩大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
(1)财政补贴渠道。财政补贴渠道包括来自政府的拨款和项目经费。第一,政府资助赢利模式。通过开展政府公关,加强科技与文化、教育、医疗等其他领域的结合,争取政府部门或相关主管机构对科技社团活动的拨款或资助。第二,职能委托赢利模式。随着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科技社团要依托智力、人才的优势,主动请缨,参与竞争,积极争取政府转移出来的公益性、服务性、鉴定性、技术性、科学伦理性等社会职能。这些职能主要是:重大科技政策和学科发展、行业发展政策的决策研究和论证;科技规划、科技项目、工程项目的评审、论证;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事故、技术争议的评估、仲裁;技术标准和规程的制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开发和成果鉴定;资格认定、资质审批、等级评定;突破和消除国外技术壁垒的科技咨询;科技工作者的技术职称认证和培训。通过政府项目的授权与委托,有效地发挥科技社团的优势,在为政府服务提供功能,满足政府部门需求的同时,能够获取政府给予的项目经费支持自身的发展。
(2)社会捐赠渠道。社会捐赠渠道包括个人捐赠、企业、基金会及国际组织提供的捐助。通过开展有效的公共关系,面向社会多方募集资金,吸收来自个人捐赠、企业、基金会及国际组织提供的资助。这种捐赠赢利模式的实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本领域的名人效应,开展人物营销,影响捐赠者,实现资金筹集;另一方面,努力寻求科技社团活动与捐赠者需求的合作结合点,获得捐赠机会。
(3)服务收费渠道。服务收费渠道包括会员缴费与服务取酬,而为会员开展的服务项目包括科技咨询、会议会展服务、培训、出版等方面。第一,发展会员赢利模式。科技社团是一种会员制组织,发展会员是一种最基本的赢利模式。通过主动宣传与联络,吸引本领域的权威科技专家或前沿的科技人才加入,实现人才智力的聚集效应,并转化为赢利的优势和发展的优势;通过会员服务和交流活动,实现会员的互利和会员服务的赢利点创造。第二,科技服务赢利模式。科技服务赢利模式是指以科技知识、手段和方法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来获取利润的赢利模式。科技社团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形成以科技为主体、以专业技术为纽带的有偿技术服务发展之路,积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开展活动的运行机制。具体有:第一,开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转让:组织举办科技产品展销博览会:推广建立符合国情和国际标准的认证体系,承担面向中小型企业的共性技术推广任务;第二,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组织举办技术导向性发布会,发布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高的导向性信息,指导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建设发展:分析消费需求,为企业产品开发与生产提供科技咨询;为企业产品合格、产品安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服务。第三,会议会展赢利模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考察活动、业务研讨活动、会员联谊活动、参观展览活动,不断提升科技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和内在凝聚力,并实现赢利。第四,培训赢利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人员培训活动,或利用科技社团自身的人才聚集优势开展社会性技术培训,这是运用科学技术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的另一种方式,也将为科技社团带来良好的效益。第五,信息传播赢利模式。科技社团应立足于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智力优势等内部资源优势,根据本领域学术交流的需要创办突出学术性、专业性、技术性等特点的信息传媒,如学术期刊、声像、网站等,形成该学科领域的信息中心,实现充分的学术交流的同时获取经营效益。
(4)经营性收入渠道。经营性收入渠道包括经营实体收入、投资收入。第一,经营实体赢利模式。科技社团可以根据自身科技成果的转让要求创办以营利为目的的分支机构,如:科工贸结合的科技开发公司、以咨询服务为主的智力型经济实体、以开发新产品转让技术为主的生产型企业等,作为营利性的经济实体,由工商登记、照章纳税、享受政策优惠,其税后所得利润返还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科技社团活动开展,开辟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第二,资本运作赢利模式。科技社团可以借用专业资本运作手段开展自身投资活动,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实现资本赢利能力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社团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坚持非营利的基础上,树立经营理念,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特点构建符合自身情况的、稳定的、持续的营利模式,推动科技社团工作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方面转化,扩大科技社团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科技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1]王静、于立荣:营销观念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0).
[2]蔡瑞娜:科技社团非营利营销探析[J].学会,2007(9).
[3]崔执树: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金融与投资,2007(12).
[4]朱雪芬:建设充满微型机与活力的现代科技社团[J].科协论坛,2008(3).
[5]田树生、刘艳萍、张建新:树立“经营学会”理念,探索科技社团发展思路[J].学会,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