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坚
(中共仙居县委党校,浙江 台州 3173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个结合"蕴含着 "十个统一"
---对改革开放"十个结合"宝贵经验的哲学解读
吴坚
(中共仙居县委党校,浙江 台州 317300)
"十个结合"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十个统一,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政治保证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历史主体与领导核心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内因根据与外因条件的统一、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
"十个结合";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个统一"
2008年 12月18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于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 "十个结合". "十个结合"是30年来,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的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
"十个结合"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十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它从基本经验层面论证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涵及其特征,形象地回答了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地解答了马克思、恩格斯未及预见,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也未能很好解决的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为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找到了新的发展模式及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走向光明未来的宝贵财富.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1]681、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1]337-338. 《共产党宣言》 中也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要 "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248. 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党的思想路线出发,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通过实践基础上不间断的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正确理论指导,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持久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370.---这段论述的思想真谛就是邓小平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的思想.其理论逻辑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其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这动力体系推动下发展前进的.另一方面,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一股怀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坚定提出: "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164.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兴国、立国、强国的强大法宝.其中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我国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首先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有序发展,首先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2]603、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5]10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本身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列宁指出: "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6]151、 "只有共产党真正成为革命阶级的先锋队……---只有这样的党才能在反对资本主义一切势力的最无情最坚决的最后斗争中领导无产阶级"[7]18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必须牢固坚持党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最大程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4]236,这是邓小平于1979年在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文中提出的重要论断.1992年初他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37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主干,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即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性,其前面的 "社会主义"是画龙点睛而绝非画蛇添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我们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马克思于1859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5]3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历史唯物主义用以标示社会结构两个基本层次、社会生活两个基本领域的概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30年来,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我们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在社会历史观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32-33.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又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 "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1]474.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既重视 "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 "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任何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不只构成经济进程的基础,而且构成整个社会进程的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层面看,公平实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效率实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生产力范畴.所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内含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之中.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 其中,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讲的就是效率问题;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讲的就是公平问题,而效率和公平的高度有机统一和最佳结合点就是 "共同富裕".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毛泽东同志在 《矛盾论》中明确指出: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8]302.邓小平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独立自主对外开放政策,认为: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3]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同时, "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3]117.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途径.但同样重要的是,独立自主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必须立足基本国情、树立世界眼光,自觉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趋利避害,尽可能地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在唯物主义者眼里,相对静止并不是单纯消极保守的因素,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静止虽然是相对的,但承认和认识相对静止仍有着重要意义.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才可能成为具有确定性质和确定形态的事物,才可能存在和发展,并被人们认识和利用;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才可能在事物的内部生长出新的因素,为事物向高级形态发展准备条件.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勇于变革现实以推动事业发展,又要注意保持稳定以巩固变革的成果.邓小平指出: "发展才是硬道理"[3]377, "改革是必由之路"[3]138, "稳定压倒一切"[3]331. 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必须既要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人的主观世界可以得到磨练和提高;人的主观世界不断得到改造,就可以推动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作为自觉能动的实践主体,对于怎样改造客观世界及其成效大小具有决定性意义.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3]380-381.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党的事业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党的建设的依托和载体;党的建设必须符合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在推进党的事业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必须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7]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D614
A
1671-6183(2010)04-0007-03
2010-03-14
吴坚(1970-),男,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姜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