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盘锦市委党校 张媚芳
继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辽宁的发展又一次提供契机.辽宁沿海是整个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平台,也是我国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危机之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崛起有可能成为我国继 "珠三角"、 "长三角"、 "京津冀"三个经济增长极后的 "第四经济增长极",为我国经济复苏做出贡献.所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产业集群的规划地区本位色彩严重
规划中地区本位色彩严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出于地方经济利益考虑,沿海6市在规划产业布局时都想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忽视各自比较优势,大家在各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各开发区陷入招商引资的 "倾销式"竞争;外贸产品出口竞相压价;人为阻挠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些地方对异地投资企业实行双重征税政策;严重影响优势企业的跨地区迁移、兼并、重组.二是产业集群规划有较强的趋同性.在沿海开发建设中有5个城市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石化工业,4个城市提出要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3个城市提出要重点发展船舶制造业.利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推荐使用的结构相似系数计算沿海6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后,比较数据可见,除盘锦外,其余5市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均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其中,大连和营口、大连和丹东、营口和丹东、丹东和锦州之间的相似系数均达0.98以上,而葫芦岛与其余4市之间的相似系数都已接近0.99.三是合作共赢意识不强.辽宁沿海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其中,大连各项经济指标都居于前列,2010年前3个月大连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财政收入分别是其余5市总和的1.35倍、1.08倍和1.56倍.对沿海其他城市而言,大连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大大强于扩散效应,各城市的经济利益无法协调.因此,沿海各市虽然把本地区被纳入沿海经济带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契机,但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仍是竞争大于合作.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产业集群的形成
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精深度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我省的产业结构以原材料开采、粗加工为主,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至今冶金、机械、石化三大产业仍居支柱产业地位.所以我省经济形成了以初级加工和中间产品多、最终和高附加值产品少的生产格局.低度化的产业结构必然形成低水平的产业集群,表现为普通制造业产业数量比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数量比例较小.在沿海经济带建设中,根据各市产业布局看,除了大连工业门类比较齐整并形成一定优势外,各市的产业安排仍然没有摆脱重化工业比重大的状况,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基础产业积累的失衡限制更高级产业的发展壮大,多元化产业发育不足直接影响了城市经济发展.
(三)产业集群规模小,没有形成辐射和带动效应
从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存在规模小的问题.产业集群平均规模只有30余亿元,有些刚刚起步的集群规模还不足1亿元,超百亿元的集中区域性产业集群尚不足10个.而一些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也是综合经济实力强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产业集群规模都很大,而且多样化的产业集群有力地支撑了本地的经济发展.例如,2009年福建已经形成了60个产业集群,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52%,平均每个产业集群产值达到了350亿元.相比而言,产值平均规模为几十亿元左右的产业集群,难以支持沿海经济带的大开放开发.
(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体活力不足
产业集群的主体包括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一些从事相同产业的中小企业和相关机构.辽宁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传统重点产业内龙头企业是少数国有和国有控股大企业,由于 "大而全"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它们普遍缺乏活力;新兴产业集群中往往缺少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作为龙头企业起到带动作用,多集中的是中小企业,经济效应远远不够.
中小企业及非公有企业是形成产业集群最活跃的成分,它不仅有利于增加就业、强化竞争,而且更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产业集群的发达程度是与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企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远不及广东、江苏、浙江等南方发达省份.辽宁中小企业总体发展速度不快、水平低,对全省高新技术推动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还不大,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所制约.相关机构也没有很好发挥作用.
(五)集群内企业配套生产能力差
从产业内部看,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大型主机制造企业,形式上在同一区域内相对集中,但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成套能力低,服务业不发达.以汽车为例,汽车工业是辽宁省的优势产业.一台汽车需要大约2.5万个零部件,100多个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据统计,汽车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相关行业至少要增加2.67个单位产值,我们目前远未达到如此拉动作用.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华晨汽车厂,其整车配套的齿轮箱自主制造占20%,省内配套占40%,另有40%需要从省外购进.为沈阳LG电子有限公司产品配套的企业有120家左右,而沈阳当地能为其配套的不到30家,大部分配套厂是在南方各省市.又如计算机产业,辽宁在计算机生产数量上的优势源自少数本地相关工业的牵引力量很弱.尽管生产者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有着强烈的本地化要求,但由于信息传递、技术水平以及价格等原因,很难在本地寻求到理想的合作伙伴.
(一)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的市场力因素
从产业集群的起源看,产业集群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 "自发性".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企业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发现合作的收益大于合作的成本,企业就自发地进行分工合作、地理集聚.所以正如哈耶克所说,产业集群的企业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是一种自发秩序的驱动.而这种 "自发性"的形成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的市场力.所以我们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应该注重市场力因素的培育,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中小企业自由公平竞争秩序的培育;以商业信用为主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等等.
(二)正确发挥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能起重要作用,但政府必须结合实际,正确定位自身职能,才能推动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政府应转变发展战略和政策举措,从仅仅依靠税收、金融和其他的激励措施来吸引企业转变到基于集群的经济发展战略上来.政府的行为应该力争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正确引导产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营造产业环境,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实践中,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发挥其功能:一是建立和谐的区域经济和政治环境,为产业集群创造有利空间.二是扩充企业数量,优化产业结构,使集群内的整个生产链逐渐趋于完善.三是创建交流平台,加快信息流动,促进集群自我强化.
(三)科学规划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产业集群
首先,要长远规划.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内外经验表明,成功的产业集群发展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甚至数十年的发展.因为集群中企业网络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那种企图在很短时间创立和发展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想法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政府在组织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时要有耐心,要做长远规划.
其次,要整体规划.针对地区本位问题,应该确立省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有效整合资源.国际上也有这样的实践经验,加拿大、新西兰、印度、马来西亚等都制定过国家层面的产业集群计划,美国的麻州、加拿大的魁北克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在省(州)层面制定相应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避免区位主义.所以,我们应该制定辽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并把它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使产业集群发展与辽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提升、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宏观战略有效结合.规划中要特别注意构建新型利益分配关系,为促进区域合作奠定基础.
(四)注重培养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创新精神
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创造、扩散和应用知识的体系,本质就是一个区域性创新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集群内的创新机制、企业间互动创新的环境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企业不断创新来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
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主体,应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大力引进、培育和提高创新型企业,如从国内外引进创新型企业融入各地的产业集群,鼓励发展创新型企业的配套企业,对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鼓励集群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吸引各种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在产业集群内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培训等服务,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科技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
(五)打造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
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优势来源于一群互相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这些企业并不只是地理上的互相接近,更为关键的是互相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分享市场、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信息,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从而构成的企业生产网络不仅仅是企业数目上的加总,而是具有了自组织系统的某些特征,能对外界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所以,产业集群的精髓就在于这个企业网络,而这个网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它不仅仅常常建立在天然的血缘、相同的文化传统和习惯风俗之上,更需要企业家之间面对面地接触和交流、多次的合作,经过长时间的重复博弈,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规则和惯例,从而才能造就这样一个网络.所以,我们要培育和发展一个产业集群,离不开数量众多、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但企业家实际上是无法造就和培养的,我们只能培育和完善造就企业家的环境,而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形成清晰的产权制度以及对私有财产的普遍尊重.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间的合作才有可能迅速扩大加深,创业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才会有足够的动力促使他们进一步地奋斗.另外,企业网络还需要众多的中小企业,所以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不能漠视中小企业的需求,要多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提供基础设施、财务金融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市场营销服务、法律服务、教育培训、人才引进等公共品.
(六)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健康、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微观主体,是产业集群活力和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是发展产业集群最活跃的成分.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首先,应当制定完善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其次,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力资源培训以及信息收集等方面的服务.第三,通过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缺问题.第四,政府应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第五,建立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向企业提供政策、法律、会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咨询,对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第六,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合作,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