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布朗族传统伦理和谐精神研究*

2010-08-15 00:48杨竹芬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布朗族民族精神

杨竹芬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布朗族传统伦理和谐精神研究*

杨竹芬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布朗族传统伦理和谐精神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大力弘扬布朗族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挖掘和研究布朗族传统文化中传统伦理和谐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维护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布朗族;和谐文化;传统伦理;和谐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著名法国思想家罗素曾经指出,人类的对立面不外乎三种:自然、他人和自我。[1](P70)人类的文化正是在与这些对立面的互动之中发展起来的。世界上各民族发展起了形态迥异的文化体系,但其对于和谐与协调的追求却是异曲同异。布朗族传统伦理和谐精神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大力弘扬布朗族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吸收布朗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研究布朗族传统文化中传统伦理和谐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维护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指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高和谐为价值取向并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的思想文化形态。“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想、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的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2](P30)人们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是在人们的社会物质中找到,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对文化起决定性作用,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和政治产生能动的反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所坚持的基本观点。胡锦涛 2006年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以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2006年 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特征。”进一步阐述了建设和谐文化,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在继承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为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提供了价值观念。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时,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文化建设任务,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文化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包含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这是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而且表现为文化实力的竞争。2006年 11月 10日,胡锦涛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中心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是文化力的竞争,而文化力竞争的决定因素却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构建和谐文化,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发人民的奋斗精神,倡导共生共荣的和谐理念,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保持文化多样性,把握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交流与合作,增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思想为导向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道德行为规范的文化形态。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由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构成。通过和谐文化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从而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布朗族传统伦理和谐精神

布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勤劳勇敢,富有才智,自远古以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该族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是汉代开始的。布朗族源于古代 “濮人”,与佤族、德昂族有族属渊源关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临沧市的双江、永德、镇康、云县、耿马,保山市的保山、施甸、昌宁及普洱市的澜沧、墨江等市、县的山区和半山区,少数散居或杂居在坝区。据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的布朗族共有 91882人,其中 90388人居住在云南省境内,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3](P3)在缅甸、老挝、泰国也有分布。[4](P3)

布朗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透视出许多和谐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文化,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淳朴的和谐生态观,它体现在布朗族的历史、生产活动、日常禁忌、祭祀仪式、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神话传说等方面。让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平衡、和谐、协调的状态中。

(一)布朗族传统文化在自然环境中的伦理和谐精神

布朗族定居于亚热带山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丰富知识,同时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淳朴的生态观。

布朗族十分珍视对水的需求和保护,村寨附近的水源都用竹片将水接到寨口,水源附近都有保持较好的树林,以保证水源不枯竭和不被污染。树木也给村民带来肥源、水源,参天古树又是优美的风景线和抵御风暴的天然屏障,因而树木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每年各寨还有祭龙树 (神树)的活动,祈求龙神保佑庄稼丰收、人畜平安,反映了布朗族对水与森林、土地关系的淳朴认识,这也是布朗族保护森林水土的基本观念。此外,布朗族的许多神话传说中,体现了人和各种动物、植物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布朗族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意识。

布朗族传统的生态观及其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认识与利用,使布朗族多年来保持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平衡、和谐、协调的状态中,传统习俗以观念渗透的方式,向布朗人提出了一定的道德生态观要求,敦促布朗人确立起一种生态道德责任感,保护山林、水源等自然资源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二)布朗族传统文化在生产劳动中的伦理和谐精神

布朗族居住在地域封闭、人少地多、高温高湿的亚热带气候地区,这里森林生长茂密,这是刀耕火种农耕生态迅速恢复和山区人民赖以生存的条件,因此维系了人地生态系统较长时期的稳定平衡与和谐发展,使这种耕作方式在这一地区长期持续下来。“具有丰富树林资源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为人们提供的最便捷的生存方式就是刀耕火种农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社会以前人类的所有食物方式都是人类对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适应利用方式。刀耕火种也不例外,它并非是什么特定的原始社会的产物,而是树林民族的生存方式,是他们适应利用森林环境和森林资源的表现形式。”[6](P11—12)

布朗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能满足生存需要,能维持生态平衡的刀耕火种耕作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了刀耕火种农业既有较好的收成,又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布朗族还形成了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自然观和生态观,也形成相应的村规民约和习惯法。这样一些习惯法的形成与遵守,保证了刀耕火种农业的有序循环与持续进行。

在布朗族刀耕火种的生产过程中,从备耕到收获还伴随着一系列仪式的举行,繁多的农耕礼仪反映了布朗族在生产劳动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观念。从中可以看出,布朗族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懂得了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来获取生存所需,又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怀着深深的敬畏之情。反映出布朗族把刀耕火种等生产劳动看作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过程,也看作是人与超自然神灵相关关系和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整个刀耕火种生产活动过程中贯穿着繁多的仪式与祈求。这虽然是一种虚幻观念的产物,但在生产中却起到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组织协同劳动、传承生产经验等,透视出少有的和谐精神,构成了布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布朗族传统文化在居住环境中的伦理和谐精神

布朗族建寨选址时,是否有水是必须考虑的重要条件之一。布朗族对于大量野生动植物的利用也十分普遍,松木与栎木是他们建房的主要原材料,大量的生产生活工具也是取自于这两种木材。布朗族的住房为 “干栏式竹木结构房”,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猪、鸡、牛、马等牲畜,堆放杂物、柴草、反映出布朗人与动物和谐和处的生动场景。

布朗族的外房筑有火塘,火塘上置一铁三角架,火塘上端吊着一个方形篾编成的烘台,可烘谷子、茶叶、烟草、熏肉等。火塘左右两边为卧室,家长于火塘的正上方,靠火塘里边的一根中柱是存放家神“代袜么、代袜那”灵物的地方。室内无窗户,光线暗,全靠火塘里的火光照明,火塘成了布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房屋建筑和火塘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布朗族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和谐文化因素在居住环境中的集中体现。

(四)布朗族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和谐精神

布朗族居住在山区,交通闭塞、山高坡陡,制约了与其他民族交往,也限定和形成了布朗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发展水平。诚信是布朗族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道德范畴,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诚信文化建设固然需要制度和法律的健全,但是重要的是构建诚信的现代价值基础,使之与和谐社会相协调,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适合于 “公民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诚信与民主、平等,独立等价值观念联系,使之有较强的主动性,让人获得恒久的精神动力。

布朗族没有文字,但是布朗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虽然社会发育程度低,但有着比较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些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规范 (如:婚姻忠诚,尊重妇女、平等和睦、尊敬老人、团结互助等)和原始习惯法 (布朗人若犯了某些法规,村社必按习惯法进行严惩)起着维护民族团结,安定社会与和谐发展的作用。

(五)布朗族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透视出伦理的和谐精神

自古以来,布朗族就与傣、汉、哈尼、拉祜、佤等民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友好交往过程中,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异常频繁。如:布朗族与傣族的文化交流,由于一直杂居于同一区域内,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布朗族是一个谦虚而又善于学习的民族,从而使布朗族的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布朗族人民与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崭新的时期,各族人民平等互助,互相尊重,携手奋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为边疆的建设、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布朗族传统伦理和谐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关系

1.要继承和弘扬布朗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布朗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布朗族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布朗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反映人类发展的共同要求,对于世界的未来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和内容,我们应该赋予它时代内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如:尊敬老人、爱护儿童,婚姻忠诚、路不遗失、待人真诚、讲究信用、俭朴成风等人际和谐和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我们要努力汲取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使全社会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

2.要发挥制度优势,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各级、各部门以及每个公民共同的责任,大家有义务主动承担起推进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任务,使科学知识与先进文化转化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形成发展的制度优势,增强对各民族和谐文化的吸纳,使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

总之,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在深入发掘布朗族和谐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把和谐理念贯穿于人们对各种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中,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1]李亦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 [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张晓琼 .变迁与发展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王国祥 .布朗族文学简史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5]尹绍亭 .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On the Socialism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Ethics and Harmonious Spirit of Blang Nationality

YANG Zhu-fen
(Centre of National Culture Research,Lincang Teachers College,Lincang 677000,China)

Blang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ethics and harmonious spir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tent.To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excellent culture tradition,to strengthen socialist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construction,to absorb Blang peoples’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and to dig out and research traditional ethics and harmonious spirit is the importantway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culture in Yunnan.So,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ethics harmony spirit of Blang for 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maintain stable frontier,which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Blang Nationality;harmonious culture;traditional ethics;harmonious spirit

G127.742

A

1671-7406(2010)05-0065-05

2010-02-27

杨竹芬 (1967—),女,云南昆明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民族文化研究中心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地方民族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 刘祖鑫)

猜你喜欢
布朗族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