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快讯
据统计,2010年三季度中国化纤行业产量为787.5 万 t,同比增长 9.8%;环比增长 1.7%,增速环比下降2.3%。同期,化纤行业产品销售收入超1.24千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8%;环比增长2.8%,增速环比下降8.9%。出口方面,出口额为49.1亿美元,同比增长 32.4%,增速环比上升1.7%;环比增长 13.0%,增速环比上升 10.6%。受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影响,四季度化纤行业生产或将遇冷,生产下行压力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1~8月,中国规模以上绳/索/缆、纺织带/帘子布、非织造布三大类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亏损面在10%~12%之间,低于纺织行业的15.3%;实现工业总产值79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9.9%;销售产值76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9%;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过48%;固定资产投资表现比较强劲,实际完成投资65.2亿元人民币,占整个纺织行业2.7%,同比增长 50.4%。
同期,非织造布产量112.3万 t,同比增长25.9%。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四省非织造布产量都超过10万t,占总产量的67.6%。帘子布产量超过5万t的3个省分别是江苏、山东和浙江,占总产量的77.4%。
另据海关统计,2010年1~8月,非织造布和特种纱线等产业用纺织品进口12.9万 t,合计7.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32%;工业用纺织品等产业用纺织品进口金额达12.2亿美元,同比增长27.8%。
广东以4.2万t的进口量成为非织造布进口最多的省,其进口量是进口第二大省江苏的2.5倍。非织造布最大的进口地是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分别达3.1万 t和1.9万 t。
出口方面,非织造布和特种纱线等产业用纺织品出口数量达59.4万t,金额达17.4亿美元,同比增长都超过37%;工业用纺织品等产业用纺织品出口金额达35.5亿美元,同比增长47.2%。
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和上海出口量都超过1万t,其中浙江以5.9万t位居首位。非织造布主要的出口国家或地区中超过1万t的有美国、韩国、日本、越南和中国香港,美国以3万t位居首位。
产业用纺织品是“十二五”规划中要重点突破的产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指出:未来5~10年将是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重要调整提升期。当前产业用纺织品产量为700多万t,到2015年将达到1 500万t左右;现在产业用纺织品耗用纤维占纤维总量的百分比为17%~18%,预计到2015年将升到23% ~25%左右。
有业界人士分析认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纺织强国纲要”在于促进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结构调整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其一,空间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其二,产业结构调整,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类产品的纤维消费量要从2008年的51∶32∶17发展到“十二五”末接近各占三分之一;其三,国内外市场调整;其四,产品价值量的调整。
目前,该行业正面临多重利好因素:首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球经济的发展必定要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其次,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推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碳纤维、芳纶1414等受制于国外发达国家对中国封锁的局面正在改变;第三,低碳经济的到来为产业用纺织品拓展了领域;第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技术、人才和资本的流动势必拉动产业用纺织品快速发展。
上海市科委纳米科技专项“高感性纳米复合功能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及其应用”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在上海市科委的指导下,由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朱美芳教授组织学校材料、化学、物理、化工、纺织、服装、染整和机械等跨学科的骨干研究人员,以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携手原材料、纤维、制衣等领域的知名企业,紧密合作,从市场角度出发,联合攻克了“高感性纳米抗菌针织产品系列”的系列关键技术。项目覆盖了从纳米粉体到树脂制备、纺丝、织造、染整、针织终端产品和品牌设计整个产业链。目前,康必达科技、德福伦化纤、申孚纺织等多家厂商已开始进行功能化粉体、纤维或纱线的生产,上海三枪集团、欧迪芬集团、嘉麟杰纺织品、莎美服装等企业也已合作开发织物、面料及产品。系列针织物相关指标已通过国家纺织制品质量检验中心检测,并达到国家最高级AAA标准。验收会现场所展示的内衣、T恤、针织衫、袜品、护膝等系列纳米针织产品,款式新颖、手感舒适、包装时尚,让人们体会到高科技与百姓生活的紧密结合。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纳米抗菌功能材料和功能树脂的制备、功能纤维成形、针织产品的结构设计以及后整理等方面具有集成创新性,在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产业链整合、工程化开发和产品市场化方面具有示范作用,项目总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项由中材科技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和美国通利科技公司(Stoneferry Technology,LLC)共同研究的新颖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制件编织技术已取得成功,样机运行正常,达到预定目的。
美国通利科技公司总裁糜仲兴博士指出: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是近30年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制件制造技术领域的一个突破,开创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加工工艺的全新纺织加工技术,具有高度自动化、适用性广和空间占有率低等显著优点。高度自动化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高生产率和低生产成本,适用于多种型材和管状类、少切削或无切削以及大尺寸等部件的制造;技术张力控制简单、方便、均匀,可采用大卷装;在设计上考虑了减少纤维摩擦以有效降低加工过程对纤维的损伤;用该项技术制造的产品,纤维无屈曲、结构合理,有别于现有的结构;能按设计要求局部改变纤维取向,为今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设计提供更多有用的选择。复合后的材料和部件整体结构、性能完整,且具有可裁剪性和高纤维体积含量的特点。
2010年10月,第二届中国特种面料高峰论坛在浙江湖州举行。与会代表指出,功能性与舒适性已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对纺织产品的新需求,尤其在功能性服装领域,对职业装的特种面料、设计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加大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力度;扩大其在功能性纺织品、绿色环保生态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依靠科技贡献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将成为今后化纤行业和纺织行业共同努力的目标。
将功能纤维等高新材料引入职业装防护领域,将尖端技术转化为应用技术,着重于航空、航海、冶金、电力、石化等特殊领域职业服装的研究开发,满足耐高温、耐酸碱、防火、防辐射、防静电等特殊防护需求,将是职业装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2010年10月22日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亚曼集团(AMANN GROUP)展出了其生产的优质缝纫线产品,如莎芭c(Sabac)、莎菲(Serafil)、华山(Rasant)等,产品在拉伸强度、伸长性、可车缝性、染色牢度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能满足不同面料的缝纫需要。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服装品牌开始要求生产方使用指定品牌的缝纫线,这充分体现了服装品牌商对制作细节的品质要求。目前,亚曼与阿迪达斯、耐克、马莎等诸多国际品牌有着非常好的合作。亚曼深信,凭借对缝纫技术拥有的丰富知识及经验,加上优质的产品、专业的客户服务以及不断的创新,定能满足不同产品应用的要求,赢得更多服装品牌商的青睐。
另外,为了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公司还对缝纫线的色卡进行了本土化设计,以方便用户更方便、更准确地进行采购。
此外,亚曼还在江苏的盐城设立了亚曼在中国的生产基地,未来的一年里,亚曼公司将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周全的服务。
日本Toho Tenax公司(帝人集团从事碳纤维业务的主要公司)宣布,将由碳纤维织物制造的气体扩散层(GDL)推向商业化,以用作燃料电池的电极组分。GDL是燃料电池电极的主要成分,燃料电池供应氢气和氧气,收集产生的电子,并藉助于膜排出产生的水。GDL必须能导电、可渗透水。织物型GDL与常用的纸型GDL相比,有较好的柔性和强度。采用新的织物结构,转绕加工可在高速下进行,可减少使用成本。因为不需要树脂或其他材料,水的渗透性可进一步提高,因而可提高燃料电池产出。
东丽公司透露,正计划扩大投资,增强在中国的非织造布制造能力,以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包括一次性尿布和卫生巾。
东丽计划再投资5亿日元(折合6 012万美元)用于高性能聚丙烯纺粘生产线扩建。扩建之后,公司的弹性、透气原料生产能力将提高60%,至2012年7月达到10.8万t。
目前,东丽公司在韩国的工厂每年生产5万t非织造布,中国的工厂每年生产1.8万t非织造布。考虑到中国市场原料需求很大,而供应量少,东丽公司原计划到2011年3月将在中国的非织造布生产能力提高到2万t,现决定至2012年7月将生产能力再扩大2万t。
东丽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卫生产品市场将扩大 170%,达到 19.8 万 t。
帝人公司碳纤维业务核心公司东邦耐克丝株式会社近日宣布,其德国子公司东邦欧洲公司在海因斯贝格Oberbruch工业园区的第四条碳纤维生产线正式投产。
新投产的这条产能为1 700 t/a的碳纤维生产线2009年8月建成,由于经济衰退导致的碳纤维需求减弱,生产线投产延期。随着201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的不断增加,特别是飞机、运动、休闲和工业应用等领域的需求增加,东邦公司决定投产新建生产线,以进一步优化全球生产。东邦公司表示,由于经济衰退,2009年全球碳纤维销量减少至约2.3万 t,预计2010年将增长15%。东邦是全球著名的碳纤维生产商,其全球总产能约1.39万t/a,分布在德国、日本和美国。
戴姆勒汽车与日本碳纤维制造商Toray工业计划在德国建立一碳纤维制品生产工厂,用于生产梅赛德斯-奔驰车型所需的碳纤维产品。2010年4月宣布合作生产的碳纤维产品,将用于2013款梅赛德斯-奔驰SL级车型。戴姆勒研究与开发总监表示:“戴姆勒正在与Toray工业进行合作,利用树脂传递成型(RTM)工艺缩短碳纤维车身结构的制造周期。”
意大利Aitex纺织机构联合纺织技术研究所(ITT)研发了一种名为“Focus Alfa”的多功能面料,该面料除具有装饰性外,还具备多种科技功能,如吸收噪音的功能。
Focus Alfa面料适用于制作百叶窗、饰片及各种窗帘。新面料既具有常规的装饰观赏功能,又能够降低噪音强度,营造和谐的交流环境,能够迎合人们对于舒适居住环境的需求。高科技还赋予了这种面料更加耐用、环保健康的独特性能,并且具有防火性能。目前该面料已投入市场。
2010年5月,欧瑞康纽马格成功与台湾最大的纤维制造商台湾远东新世纪股份有限公司(FENC)签订了一条产能为300 t/d的合成短纤维生产线。这条300 t/d的生产线拥有规模优势,能降低运营生产成本。欧瑞康纽马格除了提供该套生产设备外,还将完成所有安装与调试的工作。这套设备是全球单机产能最高的特种聚酯短纤维生产设备,其产品将应用于非织造布领域。商业化生产将于2011年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