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010-08-15 00:52:12张立峰王向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公民素养环境

张立峰,王向东

(1.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2.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国民素养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持续发展的根基。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把地理素养置于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地理素养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许多构成要素或对现代公民的个性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或与现代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与现代公民的终身发展息息相关。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具有地理素养的人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能够了解地理科学与地理技术的本质、主要概念和术语等;

②能够把地理科学和地理技术的概念、原理、理论运用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之中;

③能够运用综合思维、空间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④能够判读并绘制各类地理图表,并对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⑤能够增加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并积极投入到尊重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促进人地协调的行动中来;

⑥能够发现地理事物空间格局的有序性,并鉴赏其中的美;

⑦能够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并应用于与他人的交往中;

⑧能够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表现出冷静的头脑,并作出明智的决策;

⑨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科学、地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促进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地理技术的应用。

具有地理素养的人拥有一定的特质,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适应生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面我们从现代公民的思维品格、环境伦理观、国家意识、全球意识、生活质量等角度阐述地理素养对现代公民素质发展的贡献和价值。

1 地理素养有利于公民思维品格的养成

思维品格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系统,是人们对客体世界和关于客体世界的知识系统的同构,是主体的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的历史积淀。思维品格一旦在主体的思维结构中固定下来,就成为主体反映客体、建构和创造观念产品的工具和手段,规范着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两种基本品格。

在个体思维品格养成中,不同学科所做的贡献不同。具有地理素养的人把空间作为思维的切入点,把分析和综合作为思维的基本方向,形成了独特的思维品格。具体地讲,具有地理素养的人能够从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绝对位置、相对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环境、经济等多个角度判断不同尺度区域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准确把握区域的整体特征;能够从事物的空间方位着手评价其位置上的优势与劣势,确定事物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并把握事物空间分布的有序性规律。空间判定和综合思维能够增强公民的方位感,能够发展公民的综合思维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

2 地理素养有利于公民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环境伦理观是关于人与环境的伦理,它对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防止各种生态问题的恶化、促进人类的持续生存和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环境伦理观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伦理道德观念。

遗憾的是,公民的环境伦理观念普遍较差,但具有地理素养的人能够给予自然界特殊的人文关怀,能够养成尊重自然的正确态度,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环境伦理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屈从于自然,受自然的支配,同时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协同进化,成为“共生的伙伴、互利的朋友”。

(2)自然事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着的。任何具体的自然事象都有其演化即产生、发展、成熟、老化和消亡的过程。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不能干扰、破坏和中断自然的必然进程。

(3)自然要素具有统一性,植被、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它相关要素造成影响;反过来,这种影响又会波及其自身,形成“连锁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4)任何生命与人类一样都拥有生存的权利和自身的价值,因此人类应该尊重其它生命。

(5)具有地理素养的人能够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与防治对策,从而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综上所述,地理素养能够使现代公民获取“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价值观;明确“人与环境的共生伙伴关系”;明确人不是地球的过客,而是地球的永久定居者,因此有利于环境伦理观的养成。

3 地理素养有利于公民国家意识的养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互补与合作,另一方面加剧了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使国家疆界变得模糊、民族意识弱化,爱国主义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猛烈冲击。但具有地理素养的人面对冲击“不为所动”,因为他们通过对祖国生产建设的成就与不足、世界发展的现状与格局等的了解,树立了坚定的爱国情感,而且具有忧国、富国和强国意识;树立了自豪感,而且具有忧患意识,有建设祖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能够把爱国当作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并一如既往地发扬下去。可以说,地理素养通过现代公民对世情、国情、省情乃至乡情的全面了解,能够唤起人们真正的爱国情感,有助于现代公民国家意识的养成。

4 地理素养有利于公民全球意识的养成

全球化趋势和全球性问题是全球意识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催生剂。全球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都无力单独解决任何一个全球问题。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要求国际社会在全球问题的挑战面前同舟共济,通力合作。全球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全球意识,即“把天、地、人看成一个整体系统,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立场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

现代公民的全球意识普遍较低,多以个人、集体或地区的视角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但具有地理素养的人知道人类共用一个生物圈,如果局部环境问题不加以防治,就必然导致环境问题的扩大化,并最终危害自己;知道任何一个地区的地理事象都要受到其它区域相关要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某些局地问题,甚至可能带来全球性的影响;能够认清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的相关性,珍视各民族赖以生存的地球;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能够在承认区域差异的同时,认识全球相互依存的挑战和机会,即做到全球思考,本地行动 (Think global/Act local)。因此,具有地理素养的人具有全球意识。

5 地理素养有利于公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竞争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竞争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从一定程度上讲,竞争提升了现代公民的物质生活质量,但同时精神生活质量却没得到相应提高。具有地理素养的人能够坦然面对竞争,轻松化解压力,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均不断提升。

第一,地理素养有助于增强自信。广博的学识是交流与发展的前提。具有地理素养的人具有渊博的知识,占有关于自然、社会、技术三大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能够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解释。地理素养能够增强现代公民的交流能力和发展潜能,使生活充满自信和光明。

第二,地理素养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美无处不在,美能调节生活,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并去鉴赏它。具有地理素养的人能够辨别事物空间分布的有序性,认清事物的空间排列状态,体会到空间格局的美,并懂得去欣赏它。地理素养能够增强现代公民的审美能力,使生活充满温馨和浪漫。

第三,地理素养有助于提高生产生活决策能力。科学的决策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具有地理素养的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确保生产生活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四,地理素养有助于发展个体的自我规划能力。人生规划是个体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具有地理素养的人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自己有一个“渴望也可及”的奋斗目标。

第五,地理素养有助于增加气度,使个体具有宽阔的胸怀,乐观大度地面对生活。

综上所述,地理素养能够开拓眼界,增添情趣,增强决策力与竞争力,从而使现代公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1]王向东,袁孝亭.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3]梁英豪.科学素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4]朱效民.国民科学素质——现代国家兴盛的根基[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

猜你喜欢
公民素养环境
论公民美育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