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珂萌
(内蒙古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宏观分析及建议
范珂萌
(内蒙古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本文从FD I理论出发,分别阐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宏观基础、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理论依据和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投资动因。基于投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我国当前FD I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宏观管理相对滞后等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对外直接投资;FD I理论;宏观分析;投资结构;风险防范;品牌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兴起,传统FD I理论能够阐释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但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缺乏解释力,于是产生了更加适用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等新成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和我国学者提出的两阶段模式、学习模型、策略竞争理论。
FD I理论为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基础。
1.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及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给出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和宏观基础。首先,根据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企业是否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O IL范式”,O IL即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s)、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Specific Advantages)和区位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s)①。所有权优势是基础,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必要条件,内部化是实现所有权优势的载体,区位优势是上述两个优势得以实现的充分条件,三者结合,使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获得最大的整体效益。因此当一个企业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即满足O IL范式时,该企业能够并且应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目前已拥有一批颇有实力的企业,它们有专利技术、独立的商标和规模经济产生的优势,在海外能够找到资源禀赋和政策法规都合适的场所,也有通过内部化来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因此它们有必要也有可能跨国投资,这些企业就构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基础。其次,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基础之上,邓宁通过对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研究,建立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DP成正比例关系,当一国的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大大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大大增加,该国FD I发生质的变化。2009年我国人均GDP为3678美元②,我国已处在FD I的质变期。依据目前投资周期理论和国内经济发展状况,我国已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基础。
2.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为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小规模制造技术,虽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但这些技术具有灵活性高、适合小批量生产和劳动密集性强的特征,能够满足发展中东道国相对狭小的市场需要,配合“当地采购”、民族产品和低价营销战略的优势,使得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竞争。由此,作为我国中小企业,即使是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较小,基于“小规模技术优势”依然具备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基础。同时,英籍印度学者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拥有适用技术,具备对先进技术改造、创新并专门化的能力,同是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国与东道国有共同或相似的背景和基础,“南南FD I”的特定优势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东道国的市场竞争中比发达国家企业更具领先的基础。我国对亚非拉美发展中诸国的投资,已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九成之多,正是得益于上述小规模技术优势和技术地方化优势,我国企业才能在这些发展中东道国市场上应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并获得一席之地。
3.“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理论”解释了我国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动因。该体系内的诸多理论表述形式不一,但其内核都可归结为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学习动机,即在可以容忍短期亏损的前提下,利用技术扩散效应,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消化、吸收、改造,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和国内产业升级。这类理论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FD I认为是投资优势形成的过程。我国那些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到处在相对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进行投资,没有诸如垄断优势一类的投资基础,而是把投资作为对先进技术的寻求过程,以此可以作为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动因的一种理解。
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559亿美元,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较2007年增长111%,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13亿美元,同比增长65%。2009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存量规模仍然较小,而且投资的内部结构暴露出我国FD I的隐忧。
1.从地区结构看,下行投资和虚假投资比重较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九成都流向了拉美和非洲,这是明显的下行投资。所谓下行投资是指相对优势国家向相对劣势国家的投资。投资的指向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取决于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比较优势。技术落后的国家到科技发达的国家投资,称为上行投资,根据发展中国家FD I理论,其实质就是学习型投资,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国内产业升级为目的。而我国对拉美和亚洲诸国的下行投资,所占比例过大无疑不利于先进技术的内部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此外,第三世界不少国家政治环境不佳,很难对外国投资者及其资产形成有效保障,增加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风险。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结构中,2008年资金流向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中国香港、南非、英属维尔京群岛、澳大利亚、新加坡、开曼群岛、中国澳门、哈萨克斯坦、美国和俄罗斯联邦,共占总投资的94%,其中流入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的资金占投资总流量的75.6%,这三地是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和国际避税港,流入这些地区的投资大部分不是为了获得技术、资源或市场,而是为了利用当地的优惠政策来合理避税、转移利润、海外筹资、转移呆账坏账,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外逃资本,这些虚假投资充斥着我国FD I的高额比例,带动FD I呈现高速虚增,但它并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贡献作用,相反会加剧不公平竞争,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2.从行业结构看,投资的初级化特征明显。据《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08年底,我国FD I存量的行业结构中,商务服务业以545.8亿美元居第一位,占总量的29.7%,金融业以366.9亿居第二位,占19.9%,批发零售业以298.6亿美元居第三位,占16.2%,采矿业以228.7亿美元居第四位,占12.4%,制造业占5.3%,建筑业只占1.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仅1.1%,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仅0.9%。这样的行业结构即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 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 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
3.从投资主体结构看,国有企业主导对外投资。截至2008年末,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9.6%,股份制有限公司占5.3%,股份制合作企业占1.5%,私营企业占1%。当年非金融类流量中,中央企业占85.4%,私营企业仅占0.3%。投资主体结构的单一化特征明显,而且很大一部分FD I属于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4.投资的风险防范体系尚不健全。一是企业缺乏海外投资风险防范的内控机制。体现在我国海外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尽合理,财务预算制度尚未建立,投资决策不科学,财务报告制度、分析制度及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二是政府未发挥应有作用,我国尚无有效的投资风险预警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最明显的就是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明、监督不力,风险防范尤为薄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竟投机期货亏损5.5亿美元;三是风险防范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立法层次低,形式散乱,缺乏系统性,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如我国目前尚无《境外投资保障法》等专门法律。
5.投资的宏观管理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体系主要由对外直接投资核准政策、对外直接投资鼓励政策、对外直接投资监督与服务政策三部分组成,包含的政策规定主要有《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和《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政策的通知》和《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2009年第5号)。这个政策体系较从前有了很大进步,如简化审批、强调政府服务职能和后续监管,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滞后与不到位现象,并且一些领域仍然是空白。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管理滞后还表现在,缺乏宏观管理的规划和指导,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别政策,对外投资管理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出现重复管理、遗漏管理等现象。
6.投资的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当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结果,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吸引和培养高素质国际经营管理人才是每个跨国投资企业迫在眉睫的要务。
1.培育垄断优势。纵观FD I理论发展史,不难发现有一个概念是作为核心出现的——“垄断优势”。无论是传统的西方FD I理论把垄断优势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还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FD I理论”把垄断优势当作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投资形成的结果,它们的理论内核都没有跳出垄断优势的范畴,始终在强调对外直接投资与垄断优势的关系。这对于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来说是一个启示。具体而言,垄断优势包括对某种专门技术的控制、对某些稀缺原材料来源的垄断、享有生产或财务方面的规模经济优势、拥有多国性营销网络和管理优势等,因此作为我国的跨国投资者,应注重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宽国际营销网络、提高经营管理水品,增强企业获得与保持垄断优势的能力。
2.注重品牌国际化。品牌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品牌国际化既是企业跨国投资的目的,更是重要的内在推动力。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几乎无一例外走过了品牌国际化的成功之路。品牌的实体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品牌国际化没有捷径,只有苦修内功,我国企业必须首先注重品牌的作用,依托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培育核心价值,打造自己的品牌。此外,品牌国际化需要一种制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品牌受到充分的尊重,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得到保护,这样企业才有积极性去不断的创新和研发,一个品牌才有源源不竭的活力。这既需要国家出台完善法律和政策去规制,根源上更需要每个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形成自主创新机制。
3.健全风险防范体系。企业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强化风险管理。首先,投资前要进行完备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分析评估。其次,境外企业设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要规范财务预算和审计制度,进行定期的投资评估。再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
政府发挥服务、保障作用。第一,跨国投资的海外风险首先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企业作为微观个体处在弱势地位,因此政府应建立信息服务机制。设立海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定期发布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风险评估报告,利用驻外商务参赞处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提供信息服务;第二,针对投资者难以规避的国家风险,应按照事前防范和事后补偿相结合的思路,建立预警机制,跟踪东道国综合形势的变化,加强国内有关部门对投资项目所涉及国家风险的核准,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设立风险基金,对因国有化、战争等国家风险遭受严重损失的企业给予适度补偿;第三,针对海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建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其经营绩效和市场环境,加强监督和引导;第四,提供金融支持和投资保险,对跨国投资企业的融资申请从优从宽考虑,完善海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丰富保险品种,明确投保范围、保险金额,着重对投保人资格的审查;第五,积极利用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防范和化解风险,协调争议,维护我国海外投资的合法权益。
4.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加快基础性立法工作,酝酿出台一部调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关系的《境外投资保障法》。在内容上,要突出投资保障这一基本主题,确立适当监管基础上促进投资、保护投资的基本原则,明确对符合我国经济价值取向的境外投资项目的扶持政策,如获取境外资源、成熟产业转移、扩充知识产权、开辟海外市场、绕开贸易壁垒等项目,为建立我国的海外投资准备金制度、海外投资税收优惠制度、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做好立法准备。在立法技巧上,为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及应变性,《境外投资保障法》作为境外投资保障的基本法宜粗不宜细,主要从宏观层面上确立海外投资总战略及基本制度、管理措施、服务体系,具体的实施细则由有关部门根据境外投资的发展情况及时制定③。
5.加大对中小企业跨国投资的扶持。为强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特征、激发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活力,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具体做法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中心,提供政策和智力支持;增加政策性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提供资金支持;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实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提供技术支持。结合我国情况,由于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可由政府建立统一的人员培训系统,避免中小企业在人员培训上的重复建设,增进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
6.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人才是决定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应选派政治素质好、精通当地语言、熟悉国际法规和惯例、了解国际市场、同时具有较高管理技能的人才作为我国的输出人员。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往往都会聘用相当比例的当地人员担任中高层管理者,这是其本土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我国企业也可以在国外招聘人才,他们熟悉东道国情况,携带着当地网络资源,有助于海外业务的开展。与此同时,更应把大力培养外向型经济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在教育、培训、实践各环节储备战略人才资源。
[注 释]
① 所有权优势指一国企业拥有而外国企业无法获得的有利经营条件、资产及其所有权。内部化优势指企业将其所有权优势的利用控制在企业内部而获得最大收益的优势。区位优势指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为外国企业在该国投资设厂所提供的更有利的条件.
② 数据来源: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
③ 李嘉.完善我国海外投资保障机制的法律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3):39.
[1] 李尔华.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9-50.
[2] 王跃生.FD I理论发展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基础[J].南方金融,2007,(8):24-29.
[3] 蔡江华,邓仕燕.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J].金融经济,2007,(8):24-25.
[4] 梁军,谢康.中国“双向投资”的结构:阶段检验与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8,(1):3-9.
[5] 于明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J].开放导报,2010,(2):66-69.
[6] 尹贤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64-67.
[7] 李嘉.完善我国海外投资保障机制的法律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报,2007,(3):36-41.
F830.59
A
1004-5295(2010)04-0082-04
2010-07-27
范珂萌(1986-),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赵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