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江涛,史凡
高校英语专业综合素质拓展教育研究与实践
——以河南大学英语专业为例
付江涛,史凡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是重中之重。以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为例,介绍了开展英语专业综合素质拓展教育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英语教育;综合素质;拓展教育;动态模式
如何通过组织一系列科学合理、系统有效的课内外教学、科研、专业竞赛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全面提升英语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的合理运用,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科研课题。以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为例,我们在充分运用现有教学资源,发动学生及一线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努力整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广泛咨询行业内的权威专家的意见基础上,积极向学院和学校申请,最终获得了正式立项,并从理论层面入手,辅之以教学等相关活动,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创新性实验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先就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目前具备的教学资源进行审视,从中挑选最优秀的师资组成教学团队,为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提供强大的教学培训保障。我院英语专业目前拥有三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即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及《高级英语》国家级精品课程。这既是我院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课题组应充分利用的重要资源。我们聘请教学团队及精品课程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拓展课程教学团队。这批教师年龄与学生差距不大,没有距离感,易于交流沟通。而且这些教师专业素质过硬,人员构成科学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均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人员占20%,中级职称占60%,其余为助教级教师。所有团队教师均为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融会贯通,将课堂和书本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调整到最佳,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巩固及具体操作应用。
为了使教学与语言的实际运用更有效结合,课题组成员与所有参与者一道,共同搜集整理相关数据与教学材料,并进行有效组合改进,形成了“大学口语训练”、“英语语音教程”、“演讲与辩论技巧”、“模拟联合国团队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英文戏剧研究”和“英语文学研习”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及课程培训。所有相关文字资料均被编订或改编成电子或纸质教案,供学生及教师们共享,并在院内进行内部交流。通过教学课程的设置及改革,课题组发现90%以上的学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且半数以上学生课下也积极参与英语相关的专业学习。通过对2008-2009年度学生的月考、期中、期末等各阶段专业课测试成绩的平均值综合统计,结果显示:参与拓展小组的学生成绩提升幅度远远大于未参加者。参加“综合素质拓展小组”的学生为45人次,英语专业课总平均成绩(以下均按照平时、期中、期末考试顺序排列)分别为 78.54,79.01,81.24;未参加学生为 53人次,平均成绩分别为 73.11,73.13,73.17;年级全体学生平均成绩分别为75.83,76.07,77.21。成绩提升幅度值对比(按照“小组”学生、非“小组”学生、全体学生的顺序排列,每组两个数据分别为“期中提升幅度”和“期末提升幅”)为(0.47;2.23),(0.02;0.04),(0.24;1.14)。
该课题研究属于动态开放型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教学体系的革新及具体教学方法的更替,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视角及具体实践操作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例如,伴随我院于2009年6月获批的MTI(翻译硕士学位)教学点的发展,口译与笔译的教学模式也逐步趋向于完善。因此,在原本申报的课题项目规划中并未列入重点研讨的英汉口译、笔译训练也加入到培训讲授环节当中。原本仅对本科生开设的英语口译课程在运用于“素质拓展小组”学生身上时,其训练强度与难度加大,并有计划地增设同声传译课时讲授,而且安排每周10-15磁带时的额外训练。通过加大口译训练的强度,受训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语言运用能力明显提高,这为学生后期语言工作能力及参加专业竞赛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院历来重视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竞赛及课外活动的开展。早在2001年便在当时任口语教师的翟士钊教授的组织下开展英语角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后来,又在高级英汉口译教师付江涛老师的发起下,得到教学院长、院团委及教师的大力支持,从2007年至今,先后建立起“河南大学模拟联合国团队”、“英语演讲、辩论种子队”、“英语竞赛培养及综合专业素质拓展小组”等实践型活动团体,并定期举行“素质拓展培训”、“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模拟联合国大会”和“师范生讲课、说课大赛”等校内、院内专业赛事及课外活动,在极大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的同时,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推动了全院范围内英语专业知识的“课本—实践”转化进程,完善了学生们的英文实际运用能力。外语学院一直以来都有积极参与各级专业赛事的优良传统,并且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得了:第八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华中赛区选拔赛三等奖、最佳辩手奖;2005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二等奖;河南省第九届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暨2006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二等奖;2007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一等奖;第四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友谊奖;河南省第五届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河南省第十届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暨2008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友谊奖等。参加这些赛事与获奖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学效果,并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有成果的积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行多都为本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课题组分别对于教学环节以及学生课内课外学习、活动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然而,真正的难点在于实施手段的选择及改进,还有就是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培养模式问题。根据立项时的目标,即“形成一套有效的培训机制,包括参赛选手的选拔机制、辅导教师的工作机制、组织学生针对竞赛模拟练习、实践、操作等活动的机制建立等”,应该把该模式的着眼点放在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专业竞赛的实践能力及素质的综合提高进行相应的教学及培训改革上面。
鉴于该项目的开发与拓展将主要是结合外语学院的师资力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来共同完成,动态的培养模式就其成员来讲应该是由我院英语专业学生、教学与学生工作领导和中青年教师骨干共同组成。首先,由院教学主管领导牵头,动员具备相应英语专业竞赛辅导经验和能力的优秀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客观条件配备相应的教辅设施(如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大厅、报告厅、大赛场地等),形成良好的教学及实践机制,并由教学一线教师实际参与各项环节,把好培训关;其次,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与团总支积极配合,做好宣传,动员优秀学生关注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踊跃参与相关教学与实践活动,刺激学习效能,增强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英语运用技能。鉴于实际条件限制,同时为了确保教改力度的可行性,对于潜能大的学生要进行筛选,重点培养其优势技能,针对不同的学员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班、分批次、分教材进行分流教育,培养综合能力强、参赛应试能力高的精英选手,以备战每年举行的各大专业赛事。
为了更好地促进动态培养模式的发展,仅仅做好前期与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工作是不够的。课题组成员通过实践统一了认识,认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促进和延续该课题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在完成了学生筛选及分流任务,制定相应教学、培训计划后,还应该形成系统的培训教材以备下一批学员使用。每年举行的各级专业赛事是检验教学培训效果的良机,我们将继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冲击高等级赛事的更大荣誉。课题研究结束后,要结合前段教学及科研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修改计划,制定更为科学的培养方案。
总体来说,这个项目的启动与发展,在原有的教学成绩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河南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参与专业竞赛的积极性,并对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培养模式,更加充分地发挥既存教学资源及教学效果优势,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参赛竞技潜能,将教学效能及训练有机地转化为教学效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G642.0
A
1673-1999(2010)05-0203-02
付江涛(1978-),男,吉林长春人,博士,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外语学院高年级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史凡(1987-),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
2009-10-29
河南大学2009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级项目(09CB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