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军,姚桂荣,郭立光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甘旗卡 028100)
盐碱草地是草甸草地重度退化的标志,其后果造成生产力下降,可利用草地面积减少,甚至难以利用,严重阻碍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原因不外乎自然和人为因素所至。目前改良治理盐碱草地的技术有很多,如引洪漫灌、排水洗盐、生物治碱、化学改良等,但采用何种既经济、见效又快、效益又好的措施来治理盐碱化草地,是我们主要研究探讨的首要问题。2007年,我们采用了重耙基础上补播耐盐碱几种禾本科、豆科牧草的技术措施改良治理重度盐碱化草地,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改良地位于科左后旗阿古拉镇色音胡都嘎嘎查严重退化的草甸草地内,即东经 122°28′46.74″北纬 43°17′12.54″,面积 133.3hm2,改良区属温带气候,年均气温5.8℃,年均降水量450mm左右,早霜期9月下旬到晚霜4月下旬止,全年无霜期150d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888.7h,年蒸发量为1 667mm,是降水量的3.7倍,改良地原生植被物种多为莎草、碱蓬、马莲及寸草苔等杂草类,植株长势低矮,高度仅为10cm左右,植被盖度约35%,土壤类型为砂质盐碱土,pH值9.0左右,改良区地势平坦,但呈现出大小不等的碱斑,其碱斑面积约占改良区面积的65%左右,雨天泥泞,旱天坚硬,土壤板结,透水透气性极差,实属重度退化的盐碱化草地。
2007年5月 20日至25日,选用轮式802拖拉机牵引园盘缺齿耙重耙盐碱化草地,耙深20cm,随后用四轮拖拉机牵引重物(水泥杆等)将土磨碎、拖平,以利补播草种。
根据改良草地的碱化程度,选择耐盐碱、见效又快、又具有利用年限长的适宜草种,即羊草、碱茅、披碱草、草木樨、沙打旺。
2.3.1 播种期:5月28日~31日。
2.3.2 播种量为12kg/hm2。
2.3.3 播种方式:采用四轮拖拉机牵引牧草精量播种机进行条播,行距30cm。草木樨、沙打旺、碱茅混合后用机械播种,羊草、披碱草混合后用人工撒播(因机播不易落种)。
播种后15d(6月16日)调查,草木樨、沙打旺出苗整齐(除碱斑地块外),并长出1~2片真叶,碱茅、羊草、披碱草未发现幼苗出土,播后30d(7月1日)调查,草木樨、沙打旺长势良好,经测株高达到10~16cm;碱茅、披碱草、羊草幼苗出土并长出1~3片真叶,株高5cm左右,特别是在碱斑地上出苗效果较好,播后80d(8月16日)调查,草木樨、沙打旺株高达50~92cm,碱茅株高12~15cm,并分蘖3~6个枝条形成株丛状。此外,天然植物种稗草、狗尾草长势喜人,株高达30~100cm。
8月22日对盐碱草地改良后的干草产量进行实地测产,采用方法是改良区和对照区随机抽样各选3个点,每点刈割1m2,留茬高度5cm,单打单收,自然干燥后称重,求其平均值。测产调查结果:改良区干草产量 0.36kg/m2;对照区干草产量0.06kg/m2,改良区比对照区干草产量提高6倍,每公顷多产干草3001.5kg,增产效果显著。
重耙加补播(禾本科+豆科)耐盐碱牧草改良重度盐碱化草地实践证明,此措施既有效地改良治理盐碱草地,也有效恢复草地植被及其生产力,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盐碱草地的有效技术措施和手段。
经济效益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4.1.1 直接经济效益
据调查,改良区比对照区每公顷增加干草产量3001.5kg,改良草地133.3hm2,合计增加干草总量40万kg,若每公斤干草按0.6元计算,折合人民币24万元,减去投资部分10万元(围栏、机耙、种子等费用),可获纯收入14万元,是总投资的1.4倍。
4.1.2 间接经济效益
据调查,改良后的盐碱化草地植被盖度加大,产草量提高,优良牧草比例显著增加,载畜量也随之显著增加。改良后的草地植被盖度由原来的35%提高到85%;载畜能力由原来的每1.22hm2养一个羊单位提高到现在的每0.2hm2养一个羊单位,比改良前草地载畜量提高6倍,即改良区内增加载畜量548个羊单位(每个羊单位按年需干草730kg计算),若按现行市场价格每只羊按500.00元计算,可获经济收入 27.4万元,是总投资的2.74倍。
4.1.3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9月25日调查,改良后的盐碱草地大小不等的碱斑地貌不见了,已达到全部郁闭,显著提高改良区植被盖度、高度和生产力,极大的改善了农牧民生活、生产的环境空间,有效的保护了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而且经过改良试点效益的带动,激发了周边地区群众爱护草原、建设草原、保护草原的极大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