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 桢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浅谈大学辅导员职业定位
闵 桢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大学辅导员最为现实的职业路径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实现由经验型事务工作者向良师益友型学者的转变。探讨辅导员职业定位,具有现实意义。
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定位;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学生工作服务学生发展的特点日益凸显,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日益迫切,培养一支由思想家、心理学家、行为学家、管理学家、人力资源师以及事务工作者等方面专家学者所组成的辅导员队伍,显得十分重要。辅导员队伍,应该是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学者集群,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上都需要合理配置。因此,应培养辅导员的职业意识、专业意识、专家意识,引导他们发现、总结、探索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情况、新规律,在成就学生的历程中发展自己。
作为服务学生发展、重在面对面给学生具体支持的辅导员,一般具有以下工作职能:
第一,引导学生思想。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发展成熟阶段,也是思想观念活跃激荡的阶段。因此,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价值观选择,是大学辅导员的首要工作。在一个各种思想交汇、多元价值观碰撞的时代,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就要求辅导员具备思想家的素养,能够以人为本,高瞻远瞩,循循善诱,拨云见日,引导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形成科学、进步的思想观念。
第二,指导学生学习。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也可以说是以学为主,全面发展。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现实情况是,从高考重压中步入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校园后,他们往往把握不住学业这个重点。所以,指导大学生的学习是辅导员的关键职责。虽然辅导员不一定担任某一门专业课程,但要指导大学生在起步阶段就抓紧抓好专业学习。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浓厚的求知兴趣与良好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读书习惯与正确的读书方法;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和学习计划。
第三,疏导学生心理。中国大学生有许多共同的心理困惑:在生活上,他们要面对行为独立与经济依赖的矛盾;在学业上,要面对规定学习与自主选择的冲突;在情感上,要面对貌似坚强与不敢担当的压力;在社交上,要面对和谐相处与保持个性的背离然而,大学生的心理仍处于发展时期,社会经验不丰富,学业、人际交往、青春期烦恼、就业等问题使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不能得到及时调适和疏导,就会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辅导员要有心理学家的素质,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渡过心理发展的难关。
第四,辅导学生生活。“学生”这两个字分开来讲,就是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大学生,就是要学会更科学地生存,更高尚地生活。在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国度里生存、生活,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因此,辅导大学生的生活并不是多余的,而是十分必要的。仅就文明礼貌而言,就需要辅导训练:有的学生不会称呼身边的人;有的学生不会管理自己的钱;有的学生要毕业了,还不会和别人打交道,等等。生存、生活的基本常识缺乏。家庭教育、基础教育中“重教轻育”的偏向带来的后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礼多人不怪”,懂得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是进入职场的最好通行证,而不懂礼貌的人是不受欢迎的。辅导员要有社会学家、行为科学家的责任与耐心,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虽然这个社会越来越宽容,但永远是那些“心中有人、眼中有事”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走向成功。
综上所述,辅导员的“四导”职能表明,这个岗位是大学教育内在的逻辑要求,是大学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是一个有分量、有价值的职业。与此同时,辅导员还要在职业规划上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获得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机会和学习范围;指导学生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开设就业指导课,传授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多种渠道就业。在工作实际中,辅导员还要处理大量的学生事务,如管理学生的奖、助、贷、勤工作,学生评优、入党,违纪处理,以及学生集体和组织的管理、课外活动指导等日常工作。
有了职业化的认识之后,对于辅导员个人来说,就应该走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了,否则,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的人,总是不像专业教师那样有归属感、自豪感。一些年轻人把它作为就业的岗位、临时的跳板,学校也十分担心做辅导员的年轻人多了,将来成为负担,有意无意暗示他们准备分流,这样一来,他们中一些人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于是,辅导员队伍常常在加强的呼声中削弱。因此,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是实现个人自身价值,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保障。
(一)专业化促进辅导员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如果将大学生的发展理解为专业上成才、精神上成人的话,那么,专业课教师往往帮助学生成才,而辅导员则主要帮助学生在精神上成人。虽然,在理论上,一个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其主要任务是专业成才,大学在专业教育的力量配置上也是如此。但是,专业教育不可能代替思想教育。辅导员的工作除了大量的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外,还有极为专业的精神健康教育与疏导,还有更高层次的人生职业规划,等等。精神上成人是大学生成长需要的另一种专业教育,这种专业教育也有其客观规律,也需要进行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应用。那种“干不了专业的人去当辅导员”的观念影响消极,殊不知,辅导员队伍本身就是一个多种专业人士的集群。
专业化是大学生发展对辅导员的要求。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杨德广教授倡导高校辅导员要坚持“工作、学习、研究”六字方针,即干什么就努力去干好,要干好就必须围绕这一工作而努力学习,对工作、学习的结果进行研究,再用研究的成果指导工作,形成“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努力研究—努力工作”的良性循环,养成研究习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对此进行归纳总结、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理论创新,可以形成扎实的成果,反过来再指导工作实践,就能大大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从而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二)专业化有利于辅导员提高工作成效
辅导员工作一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成长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在思想观念、心理品质、知识结构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极具时代特征的新特点,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辅导员只有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满足学生深层次发展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
(三)专业化保障辅导员队伍稳定
让每一个辅导员都有稳定的专业发展方向,建立起他们稳定的专业归属感,让他们获得专业能力带来的成就感、荣誉感,保证队伍的稳定。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为一门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学科和职业,有着丰富的学科内涵和专业规范。要让既有辅导员逐步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培养专业研究的兴趣,取得专业的工作成效;同时,要在未来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选择那些有专业特长的,最好是具有教书育人偏好的人员走上辅导员岗位。培养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把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当作相对稳定的系统来研究,彻底转变将自己视作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甚至是学生的“保姆”、“办事员”的偏颇认识。
(一)培养辅导员的学者自觉性
辅导员要成为指导大学生成长的专家,就必须具有学者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者自觉性。这可以从培养研究意识开始,发扬自身的主体精神,使自身的职业劳动不再局限于服务、奉献、培养学生的事务工作,而是一种研究与探索的活动。辅导员角色一经确立,便进入了一个“学习源自实践的理论知识—实践运用与实践反思—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运用—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的成长和专业发展过程,它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学科资源的利用和学科意识的培养,学术问题意识的养成,辅导员行动研究。学科资源的利用与学科意识的养成,是辅导员培养学者意识的知识前提。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理念必须通过学科化、专门化才能得以有效贯彻。
在学科发展方面,既要继续深入发掘辅导员工作的学科资源,又要努力整合学科资源,形成相对独立、稳定的学科化理论。通过“拿来—消化—融合—学科化”的方式,从多个学科(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发掘可用于辅导员工作理论的学科资源,经过消化、吸收和融合,再整合到辅导员工作理论体系之中,从而经由学科化实现相对成熟的专业化。
在主体发展方面,逐步养成资源意识和学科意识,既努力成为学者型辅导员,又积极参与研究,从而对本学科发展有所贡献。因此,辅导员应有一定的科研意识。辅导员具有教师身份,应和教师一样,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从事与本职工作相关课题的研究,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完成繁重的任务和做好各项事务性工作。辅导员培养学者意识应当立足于辅导员的工作实践,切实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术路线,以实践为基础、依托和归宿,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并使辅导员工作迈入新的境界。一个成功的事务型辅导员必须善于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而一个成功的学者型辅导员则不仅要正视所有的现实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更要运用学科意识和专业理论思维将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上升到学术的高度。
(二)培养辅导员的研究意识
学者型辅导员的成长还应当有一个良性的学术生态作为保障。为辅导员配备导师或顾问,使专门培训研讨制度化、经常化,使辅导员工作由单兵经验制向专家会诊制转变。积极开展学者型辅导员群体的创建。根据辅导员的兴趣、专业背景、个人潜质,组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团队,为团队成员确定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员,最终成为专家。
(三)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和基金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理论研究,各高校在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同时,可设立专门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校级科研项目,鼓励辅导员申报立项,并提供物力、财力支持,促使他们进行与工作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为解决理论文章发表难的状况,学校可对辅导员上交的论文进行严格审核评选,择优奖励,并定期印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文集,进行内部交流。
(四)实施辅导员绩效评估制度
工作绩效评估。就目前来看,高等院校对辅导员岗位工作绩效的评估,还停留在较原始的阶段例如一名辅导员负责多少名学生,或者辅导员的考勤情况,如果说前者颇似计件制,那么后者则是计时制。这种绩效评估方法带有机械性,仅适合劳动密集型工作岗位的管理,而不适用于复杂的高级管理工作。辅导员的工作评估应该从服务对象——学生出发,按照市场营销学的顾客满意度,寻找绩效指标。因为学生是质量提高的根本受益者,最有利害关系和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一旦获得释放,将成为极大的管理资源。因此,绩效的指标可以从学生评定责任事故率以及个案管理等方面设定。
学习绩效评估。在一般情况下,辅导员学习和进修,是个人发展的主观要求,要本人主动提出申请,然后对其在实践、工作年限等方面进行考察,并且申请获得经费后,才可能获得一次机会。
研究绩效评估。从对辅导员工作现状的观察分析来判断,目前在工作中往往有“重事务,轻总结;重实践,轻研究”的倾向,因此实施研究绩效评估政策,可以有效改变目前的状况。研究绩效要对年度论文发表率、课题承接率进行统计和评估。要关注研究对工作实践的推动,一方面要鼓励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方法,另一方面要鼓励经验的传播和推广,总结出经验的要奖励,推广经验的要奖励,自觉学习和运用经验的也要奖励。
[1]汪洁.论新形势下高校研究型辅导员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2).
[2]陈林,王祖荣.加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意识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8).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book=5,ebook=85
G641
A
1673-1395(2010)05-0135-03
2010-06-29
闵桢(1963—),女,湖北仙桃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学与科研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