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演义众生相

2010-08-15 00:43王春华
茶叶通讯 2010年2期
关键词:茶客伙计茶馆

王春华

茶是中国人首创的一种饮品,经历了沧海桑田,留下了浓郁飘香的茶文化。如今,茶文化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它,茶馆作为茶客饮茶的场所,成为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馆的出现

关于茶馆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讲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可能是现今茶馆的雏型。而关于茶馆的最早文字记述,则出现在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其中谈到“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代茶馆成为中国古代茶馆发展的基础阶段。而到了南宋,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具有世俗趣味的茶馆此时逐渐完善,“一笑上茶楼”的现象相当普遍。明清以来,茶馆更至臻善,凡此市井闾阎,骚人墨客,达官显贵,多以到茶馆饮茶为休闲消遣的最佳选择。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状况的跌宕起伏,茶馆也在发生着变化,少了些文化色彩,多了社会急剧转型的烙印。老舍先生的《茶馆》演绎了一幅芸芸众生相,说茶馆是世间百态的万花筒一点不为过,因为它荟萃了太多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趣味行业用语

茶馆是众多行业中的一种,自然有本行业的用语,有些用语生动形象,趣味十足,至今沿用,有的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

就茶馆的称呼来说,就有着不同的称谓,如茶寮、茶肆、茶楼、茶舍等等。其间因茶馆类型的发展变化,名称也随之改变,如北京城里专做满汉饽饽的“红炉馆”、专做小吃点心的“窝窝馆”、为顾客来料加工的“二荤铺”、可饮茶听戏的“书茶馆”、设在郊外的“野茶馆”等。现代的茶馆除了沿用以前茶坊、茶楼、茶馆、茶屋等称呼,又出现了茶艺馆、茶座、茶吧、茶道馆等新词汇。

茶馆中最为活跃的人物是旧时茶馆中的伙计,关于茶馆伙计的行业用语就更加生动了,人们称茶馆里的伙计为“茶博士”。茶博士最初是达官显贵对“茶圣”陆羽的蔑称和侮辱。宋以后城镇茶馆兴起,人们就称茶馆中的使役为茶博士(也称“煎茶博士”),后渐变为茶馆伙计的称呼。

茶博士是茶馆中的灵魂,没有了他们,茶馆就要瘫痪了。茶客一踏入茶馆门,腰系白围裙的茶博士就满面春风地迎了过来,引领茶客入座,接着询问要品什么茶、茶味需要什么。茶客安坐后,茶博士便左手摞着茶具,右手从火炉上提起滚烫炙人的大铜壶,手脚利落地走到桌边。“咔、咔”声响过,茶碗、茶盖、茶托已稳稳当当地摆在每位客人面前。提起硕大的铜壶,却能以蜻蜒点水的灵巧冲上开水。待水冲至碗面,左手“忽”地一收一翘,扣上茶盖,碗碗滴水不漏,这叫“雪花盖顶”。功夫好的伙计可称“掺茶师”,能双手连碗盖摞上十几套,起在手上足有两尺多高,手肘纹丝不动,行走自如;又能双手各摞一铜壶,同时掺茶,不滴不洒。并且每项绝活都有十分形象的名称,如“雪花盖顶”、“二龙戏珠”、“金蝉脱壳”、“海底捞月”等等。如今掺茶的技术很多已经失传,如果幸运的话,你没准会在某个小镇茶馆中一饱眼福。

茶馆伙计除了要热心、周到,还得眼疾手快。茶馆中经常会有吃茶不给钱的,一般是趁茶客离去、堂倌来不及收走残茶,趁机顶上去接着喝。旧社会茶馆经常也惹来一些地痞流氓,故意找茬不给茶资,这也考验茶倌的应变能力。如混混们故意把准备好的死苍蝇放到茶碗里,没经验的伙计上来辩解几句,结果白挨了耳光。见过世面的老伙计从容自如,走过来,一言不发,拈起苍蝇,若无其事地放到嘴里,“咕嘟”一声咽下去,平心静气说一句:“这是一点炸焦了的姜丝块!”混混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无法发作,只能悻悻地付钱离开。

形形色色的茶客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各种各样的茶馆接待又送走了形形色色的茶客。

最多见的是那种天天到茶馆打发时间的老茶客。有的早上一起来就上茶馆喝早茶,有的老茶客甚至在茶馆呆上一整天。茶馆提供说书弹唱、戏曲杂耍,还可以与茶友闲聊或弈棋,同时也供应一日三餐。因而社会中上层的老者都愿意泡茶馆。一些社会名流、文人学士、商贾阔佬也时常附庸风雅来茶馆会友议事。

清代的八旗子弟衣食无忧,手提鸟笼,晃进茶馆,常常一泡就是半天一日。清末年间,广州有“西关少爷”的称呼,他们来自权势之家,经常上茶楼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封建社会妇女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是有伤风化的事情,像茶馆这样的场所,更是鲜有妇女出现。随着妇女地位提高,有些茶馆也开始招待女茶客,专门设女席位,但男女仍旧隔开,且分道而行。

除了这些社会名流生意人来茶馆消遣外,茶馆里也汇聚了社会中的下层民众。旧社会的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多借茶馆一方宝地维持生计。有名气的艺人为茶客所欢迎常受到茶馆的邀请,生活还算过得去,而那些不太有名的、水平低的、新来的艺人,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他们奔波于不同的茶馆之间,碰到好心的茶客就丢一两个铜钱,有时也会遇到不给钱还戏弄人的地痞,若是戏子稍有姿色,就难逃恶霸的掌心了。

旧时在茶馆里谋生计的还有小贩、乞丐、流浪的孩子、卜卦的等等,他们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那些穷孩子在茶馆里时常靠给茶客扇风来赚钱,遇见好心人给一两个小钱,有些人明明占了便宜,最后不但不给钱还会连推带骂地将其赶走。另外,像擦皮鞋的、卖药的、挖耳的、修脚的,都以茶馆为谋生之地,混口饭吃。

旧社会茶馆也是各种黑道帮派接头的地方,甚至直接把这里作为大本营,从事窝藏资匪、买卖人口、绑票等罪恶活动,污染了本为清静之地的茶馆。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如今茶馆里有普通市民、企业家、学者,少了些不应该存在的丑恶现象,男女老少都可以自由进入茶馆品茗休闲了。

多种多样的茶俗

茶馆汇聚了不同时代的各个地区的茶俗文化,物换星移有的至今保留,有的早已绝迹了。面对浩如烟海的茶俗文化,我们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但从中仍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文化情趣。

“屈指代跪”恐怕是茶馆风俗中流传久远、较为典型的茶俗了。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来至广州一茶馆。乾隆帝兴起,忘了身份,抓起茶壶就给臣僚斟茶。按皇朝礼仪,皇上赐物,臣僚必须下跪接受,这一突然行动使臣属不知所措,如下跪则暴露身份,不跪则有欺君之罪。某臣急中生智,用食指和中指屈成跪状,轻点桌面,余皆纷纷仿效。后来,民间茶馆中也风行以此谢茶的礼俗,现在这种敬茶礼仪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也广为流行。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茶馆生意兴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俗,上茶不需开口,而是用手势示意。要喝绿茶,就把手指伸直;想喝红茶,食指就要成弯曲状;将五指伸手微弯,形如蟹菊,就是要喝菊花茶了;要玳玳花茶是伸手握拳状;茉莉或珠兰花茶,就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碰合在一起,以示小花型花茶;若只伸出一个小指,那伙计就会端来一杯白开水。茶客的这种功夫显示了其老资历,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了。类似这种茶俗文化,在中国的各个省份甚至是一些小镇都会见到,足以让你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茶馆中形形色色的茶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地方风情的沉淀。

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无论是大路沿线还是偏僻乡村,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茶馆或茶摊。据不完全统计,仅四川、上海两地就各有茶馆千余家;广州及台北两地,茶馆几乎普及全城。在全国范围内一个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场馆,已经遍地开花。经历了近千年的演绎与发展,茶馆成为了茶文化的载体。它让我们穿过历史,看到了唐人的豪放,宋人的精细,明人的雅致,清人的闲散,如今更是成为百姓品味人生的好去处。

猜你喜欢
茶客伙计茶馆
《茶馆》
老茶客
下雨的订单
小茶客
防偷吃的毒招
《伙计》的成长主题研究
清雅茶馆
沏茶之水【梅、兰、竹、菊】四说
休闲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