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现实性

2010-08-15 00:49郑瑞玲
关键词:外交战略世界

郑瑞玲

浅析“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现实性

郑瑞玲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极大提升。面对这样的局面,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现实性遭到质疑。但是,不管是中国当今的国情,还是近期的国际环境,仍然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方针。

韬光养晦;现实性;中国崛起;外交战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关于中国可以拯救世界的言论,时而见诸国际、国内媒体。在2009年的G20峰会、联合国系列峰会、中美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国被称为由听众转变为了发言者,中国正在提高自己声音的分贝。甚至有人创造“中美国”一词,来描述未来中美的G2图景。美国《时代周刊》还专门将中国作为其封面文章的主题,在整体为橙色的封面上,一个黄色的五角星正从长城后冉冉上升,并用醒目大字写着: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不管这些媒体究竟是出于什么心态和目的,至少说明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和重视过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还要不要继续坚持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方针?“韬光养晦”还有现实性吗?它是否已经过时了?

一、“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而提出的。当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在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受到了来自西方世界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于是,1989年9月4日,邓小平提出:“对于国际形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1]321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矛盾越来越突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1]363邓小平这些话后来被归纳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简称“韬光养晦”。这样“韬光养晦”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方针。

“韬光养晦”,按照《辞海》的解释:“韬”指掩藏,“韬光”就是“敛藏锋芒光彩,收敛锋芒,引申为把声名和才华隐藏起来”;“晦”本意为隐藏,在这个成语中指“晦迹”,“晦迹”就是隐居,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养晦”来自“遵养时晦”,“遵养时晦”出于《诗·周颂·酌》:“於铄王师,遵养时晦”,即是暂且隐居,等待时机的意思。“养晦”就是指隐居待时[2]。

邓小平所说的“韬光养晦”更多的是这个成语的引申意,即要谦虚谨慎,不说空话,多做实事,不当头,不称霸,在国际交往中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它的提出,目的在于排除悲观论和冒进论,使中国航船成功绕过急流险滩。它不仅是应苏东剧变的应急之策,而且是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下,继续引领中国和平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大计。

二、新形势下仍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断言“韬光养晦”实乃示弱,中国今非昔比,对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国理当全力介入改造,不妨持剑行商。但如果我们冷静地思考,“韬光养晦”的政治智慧远未过时,我们仍然要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

说到底,韬光养晦其实就是对“何为我们的核心国家利益”“何以维护好这一核心利益”的认知。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3]在这宏伟蓝图面前,我们应该勇敢承认,作为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发展任务,我们远未达成。

(一)国内形势决定仍要坚持韬光养晦

正如恩格斯所说:“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情况。”[4]510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确有所增强。奥巴马2009年11月的中国之行外电的评议就是很好的见证。“美国之音”援引专家分析称:“中美关系经过了风风雨雨,终于走入平等、稳定的新阶段。”[5]“平等”两字概括出中国近30年来的发展成就。2008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贸易体,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实现了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GDP由占全球的1%上升到5%。尽管这样,我们仍要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GDP排在世界100位以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关键技术落后,人均资源拥有量低,单位产值能耗大,人口文化技术水平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等,“综合国力”远未达到“锋芒毕露”的程度。另外,中国还是一个没有最后实现国家统一的大国,台湾回归祖国还要做许多努力。这些现实国情,都要求中国仍然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方针。

(二)国际形势决定仍要坚持韬光养晦

(1)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凸显坚持韬光养晦的可能性。当今是多极化和全球化的世界,虽然国际格局仍然是一超多强,但自美国“9·11”恐怖袭击后,出于反恐目的的需要,美国开始重视与其他大国的合作,特别面临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美国更加意识到要尽快摆脱危机的境地,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于是倡导联合国召开G20峰会等等,旨在谋求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处。于是,进一步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这样就更加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和平与发展仍作为当今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中国完全可能充分利用相对和平的机遇,“韬光养晦”,埋头苦干,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

(2)“中国威胁论”凸显坚持韬光养晦的必要性。伴随中国的不断强大,一些国家相继推出“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要恶化中国的国际环境,延缓中国的发展,从而继续保持和巩固某些西方大国在世界或地区中的地位。特别是金融危机下欧美的低迷和中国风景独好,原本还有些模糊的“中国崛起”的印象一下子清晰起来,于是针对中国产品的“双反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来了,各种各样的“中国责任”也来了,花样翻新的“中国威胁论”更多地接踵而来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坚持“韬光养晦”显得尤为必要,为的是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要向世界表明: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努力,中国即使发展了也不会威胁其他国家。这种“和平崛起”的理论就是对“中国威胁论”的回应,仍体现了“韬光养晦”的战略方针。

(3)所谓“G2”构想凸显坚持韬光养晦的重要性。“中美共治”构想(“G2”)近期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但中国领导人保持足够的清醒和高度警惕。2009年11月18日,温家宝总理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时说:“中国高度重视中美关系,……我们不赞成有关”两国集团“提法……”[6]再次强调坚持“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外交战略方针。

当前国际格局,即使没有“G2”概念的产生,国际社会对中美成为未来世界两极的印象似乎也不断清晰和强化。但是,此时此刻,作为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保持清醒的头脑是非常重要的。20多年前,一些发展中国家提出中国当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头,对此,中国态度很明确: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人想捧我们当头,这个头我们依然不能当,也当不起。原因有四点:

首先,虽然中美合作的基础加深,但分歧短时期难以消除,中国很难与美国一起担任“领导人”。从全球战略角度来说,中美有着广泛合作的基础,尤其在当前经济危机下,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和合作的关系日益深化,但也要清晰地看到,两国之间诸如人权、台湾问题以及意识形态的分歧,短期内难以消除。

其次,中国国力远没达到可以和美国并肩担任“领导人”的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确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人口多、基础差、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与美国结成“G2”集团,充当“领导人”的角色,有些强其所难,力不从心。

第三,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全世界近200个国家,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经济水平、政治制度千差万别,要想当这个世界的“领导人”,谈何容易?再加上现在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多极”,恐怕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成为世界的“舵手”,中国此时如果与美国形成所谓“G2”领导集团,似乎有悖世界潮流。

第四,如果中美“G2”领导集团成型,不但会带来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敌意,而且也会引来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担忧,给中国在国际责任方面施加压力。美国会真心让中国共同发挥领导作用吗?虽然奥巴马2009年的访华表示“不遏制中国”[5],但可以看到的是,合作加遏制一直是美国往届政府对华战略的基调,所以怎么可能向中国让渡部分领导权?同样,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一些国家的不安与怀疑,其中印度就表现得较为凸显,欧盟也进一步促进一体化(《里斯本条约》的批准)以对抗中美,可见中国现在面临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人权、人民币汇率、气候变化、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等等。“中国责任论”开始成为热门的国际话语,这些都给刚刚崛起的中国带来过早的压力,使其处在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韬光养晦”中的“绝不当头”,并不是无所作为,恰恰是“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韬光养晦战略思想的重要涵义。进入21世纪,我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内容。这个新秩序的核心是平等、尊重、互利,最终目标是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因此,中国十年来积极参与朝鲜、伊朗核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在非本国领土上进行大量的救灾行动;向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特别是最近为推动世界实现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恢复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为控制H1N1甲型流感病毒做出各种努力……

总之,21世纪的中国要始终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方针,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全人类的和平发展。

[1]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9.

[4]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奥巴马重申不遏止中国[N].环球时报,2009-11-17.

[6]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N].厦门日报,2009-11-19.

book=41,ebook=273

D820

A

1673-1999(2010)13-0041-02

郑瑞玲(1970-),女,广东恩平人,硕士,集美大学(福建厦门361021)政法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04-01

猜你喜欢
外交战略世界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战略
战略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