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辉,陈耀辉,张小明,吕志远
(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 637007)
医学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以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教育[1]。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初级医师,确保其毕业后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实践,保证他们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并在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最终成为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因此,医学院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工作者。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传统的教育观中,教育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即教育者授予被教育者知识,被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不管其是否有兴趣或是否愿意。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传统教育观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急剧变革和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只有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什么(What)、如何做(How)、何时做(When)、何处做(Where)和为什么做(Why)[1],才能培养和造就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此,高等医学院校要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自我实现的主动性[2,3],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这就决定了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可以说,谁拥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谁就掌握了新世纪教育的主动权[1]。因此,要全面实施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高等医学院校只有拥有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生。合格的医学院校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掌握宽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并能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勇于在教学改革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型教师将自己和他人的最新研究理论、成果或独特见解,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的学生。
在全面实施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笔者所在学校充分考虑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在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各方面教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比如聘请高职称的图书情报专家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对医学生进行情报、信息检索与利用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尽早、尽快的掌握和利用情报、信息的能力;聘请高职称的学报编辑和国内外知名杂志审稿专家等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对医学生进行医学论文与写作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应用写作、医学论文写作的能力;聘请优秀的专家、教授、医学科研工作者以讲座或座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关学术研究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意识;聘请优秀的医学科研工作者担任医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或让科学研究兴趣小组成员参与到优秀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去,让他们参与科研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精神;聘请校内外专家教授举办社会科学及人文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如此等等。教师做到了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他们进行点拨与指导,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高素质的教师在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为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为其以后接受研究生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的从业性质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即思想素质、医学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医学生除应具有临床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临床行为、沟通技能、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临床思维、判断能力等诸多能力。但从各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总课时太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等弊端。因而,在一些医学毕业生身上,存在着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等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表现都与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重自然(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等有关[1]。
要改变这一现状,高等医学院校就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重点要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指向和重心应从“学”向“做”转移,转移到提高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来;教师应主动将“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我院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实践中,除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外,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还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在大型学生活动中,包括纪念日、节日庆祝活动、学生会主题活动、年度表彰活动、三下乡活动、竞技、比赛活动等,分管领导和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明确把握三个“一个”,即一个主题、一个原则、一个目标。一个主题就是此次活动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要求主题一定要鲜明、积极。一个原则就是此次活动的规则,一般来说就是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在厉行节约的前提下,达到什么规模和规格,并保证圆满成功。一个目标就是此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即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余的事情就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来完成,包括活动策划、设计、组织、协调、沟通、交流、总结等,期间分管领导和教师只需加以适时、适度的指导,以保证其圆满完成任务。每次活动策划、设计将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组织、调动主体,如何协调主体间各部门的关系,如何与领导、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如何做好总结工作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每次活动中,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敬业奉献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精神等都将得以彰显,其思想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都将得以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的特殊性和社会医疗卫生发展要求他们既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广博、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4]。
在当今医学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医学人才基地的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顺应医学发展的趋势,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原则,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他们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的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院教职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取得了可喜成绩。以医学影像学系为例,该系在教学与管理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009年,医学影像学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近20项,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处、院团委组织的大型活动——艺术节戏剧小品、建国60周年摄影展、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建国60周年文艺汇演、广播体操比赛等,这些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完成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农村,了解民情民意,得到了锻炼;并获得省级优秀团队称号,4人获得“三下乡”省级优秀队员,4篇调研学术论文已在公开刊物上发表;10余名同学对学术论文写作和编辑感兴趣,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学报编辑部助理。系上还不定时举办艺术与音乐、民族歌舞等讲座与培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2009年,获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成果奖2项;有6名学生获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有1名学生获得省优秀大学毕业生; 16名学生考研究生上线,被录取10名;4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9名学生获得特等奖学金,44名学生获一等奖金,60名学生获二等奖金,86名学生获三等奖学金;有2个学生团支部分获市级和校级红旗团支部,有1名学生获“十佳团员”称号;有10名党员成为学院表彰的“百名优秀党员”;三好学生21名,优秀学生干部23名,社会实践积极分子70名,文体活动积极分子69名,优秀班集体4个,五好寝室3个。由此可见,只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员育人,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得到全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会得到全面提高。2009年,医学影像学专业一次性就业率超过了政府规定指标。近年来,医学影像学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
综上所述,高等医学院校只要遵循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就能激发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自身潜能[5]。因此,医学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培养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医学人才,为增强医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保障人类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 季芳.对高校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4):299-300.
[2] 罗红.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6): 653-654.
[3] 苏华.略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 1:36-37.
[4] 金仕琼,彭雷,李忠,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437-439.
[5] 穆敬雯,王晓瑞,邹璐琦,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医学教育科研的规范化管理实践[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0,5(2):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