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容,李庆虹,杨坤,刘水文,唐彦,李进
(解放军第302医院医务部,北京 100039)
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医疗水平的竞争,但实质上是其科研水平和医学人才的竞争。医学科研是医学科学发展的主动力。医院科研管理是对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活动的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基本手段,对人、财、物、信息等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发挥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地完成研究任务,为医院的科研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一种形态,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的医疗卫生事业,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的必然需求[1]。
医院科研活动需要具备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获取科技信息的途径与手段、完成科研活动的实验条件、以及广泛的学术交流渠道与机会等外部环境[2]。通过新的科技政策法规、协调管理机制、科研运作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活动,使科学研究的外部环境符合知识创新的要求,为医学科研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医院科研领域研究的对象大都具有多学科性,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形式,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够产生出富有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医学科研方式的变革特点决定了医学科研管理必须随之变革,打破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医学科研管理运行机制[3]。创新造就了一批高素质并具有创新意识医学科研人员,面对医学管理的高素质对象,医学科研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管理对象对高质量管理的要求。具体做法可从政策、法规上加强对科研管理的新引导,建立科研管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营造有利于医学科研创新的文化氛围和软硬件要求[4,5]。
科研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省(自治区)、市发展科学事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规定;正确理解和掌握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方针政策是保证科研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结合实际努力学习,把握方针,制定和规划自身科研工作计划与规章制度;保证本单位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重点研究领域、重点研究项目及成果等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更多高水平、高标准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科研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同时,根据科研工作不同阶段的需要,还要制定合理化,规范化的激励制度与管理规定。从制度上加强对科研课题的管理,加强检查与监督,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使立项科研课题能够完满地结题,使科研管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以利于以后科研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6,9]。从整体上保证国家发展卫生科学事业方针政策得到正确的贯彻和落实。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意识在医学科研管理创新行为构成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医学科研管理人员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性成果质量的高低。创新意识为科研管理创新的具体实施奠定基础。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产生管理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一般涵盖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对课题攻关研究的组织协调能力等。
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引入激励机制是促进医院科研创新有效运作的必经之路。医院必须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支持,鼓励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多元化的科技融资,优势互补,取人所长,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基于目前的状况,仅靠政府和医院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中所需求的技术力量和资金成本。在构建科技政策平台中,要注入创新的理念,以实现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为目的,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的能力。医院要发展,必须首先建立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科技政策平台。围绕科技创新,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的创新,必须以人为本,加强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以人为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新管理理念,就是把人才看做第一资源,把人才管理作为第一要务[7,10]。首先,要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科研队伍,要重视科研队伍的整体建设,一流的创新目标只有靠一流的创新队伍才能实现。其次,要满足科研人员的个体需求,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都要顺应人性,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关注被管理者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情商对智商的支持和促进作用[8,13,14]。在发展需求方面,为每个人提供开发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条件,使每个人都能健康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强与国内外医院、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共同申报高层次的纵向课题,共同承接大规模的横向课题,加强科技信息的交流,是提高科技人员科研创新能力、拓宽创新思路的基本途径[11,12]。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介绍各科领域最新进展,及时捕捉最新动态,为科技人员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短期专题研修,不断提高科技人员在国际舞台的科技竞争力。
[1] 赵醒村,段勇.医学科研管理中的创新解析[J].医学信息,2006,19(5):1010-1011.
[2] 郭松,孙文广.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院科研管理工作[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9):68-69.
[3] 吴怀林,张宝伟.我国科研管理与以人为本[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3.
[4] 刘玉秀,王玉荣,杨宝林,等.医院科技创新发展的科研平台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4):39-40.
[5] 郭咸纲.G管理模式[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6] 刘梅.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十大素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5):33-34.
[7] 张迅,邹琴,蒋琰.提高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科研管理服务水平[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5:802-803.
[8] 张岩,刘成娟,李晖,等.G管理模式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3):90-92.
[9] 黄海.新时期军队医院经营管理风险与应对策略[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7):505-506.
[10] 许苹,杨兴辰,樊震林,等.医疗风险管理预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13-316.
[11] 许苹,孔令曼,秦婷,等.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1):9-11.
[12] 许苹,陈勇,樊震林,等.医疗风险管理预控体系的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16-318.
[13] 崔乔礼,周琳.医院创新管理思考[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9,4(4):293-294.
[14] 徐道稳.风险社会中的危机处理机制[J].深圳大学学报,2003,20(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