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发
(鸡西大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技能培养促进学习之优势探讨
吴桂发
(鸡西大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文章提出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培养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一观点,从大学生学习特点、学习环境及高职培养目标等多方面加以分析论证,并进一步阐述如何实施,对高职院校之教学有一定的意义。
高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共识,对于学习,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其影响从学前、中小学、大学乃至一生。但笔者认为兴趣学习法不是万能的,兴趣学习法是以自我为中心,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对一个人专业的发展,仅仅依靠兴趣学习法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调动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以适应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技能培养促学法在大学生的学习上独显特色并有实效。下面笔者从大学生自身及专业培养等方面进行剖析。
大学生从离开高中进入大学那时起,其自身的学习动机与状态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完全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应试学习,带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盲从性,并且大部分学生处于懒散状态。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大多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头几年“玩”,快毕业了“学”。其完全放松的心理状态,使得专业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想得多,做得少。走向高校,每位学生都似放飞的小鸟,离开家长,总想着要走向独立。面对高校环境与高中的不同,所见所识给内心带来很多新的认识,世界观发生了变化。憧憬未来,自然想得很多。随着专业课程的学习、新老同学的交往,更增加了新的感受。思想领域总是活跃,可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踏实,大部分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深入学习,持之以恒。
2.课上学,课后跑。为了专业,课程要学;为了学懂,课堂得去。但是课后很多学生却应付在交往活动中,这是高校学生的最大特点。没有应试的压力,自然放松了许多。甚至有的学生看重人际交往,周旋于各种课外活动的事务中。
3.情事累,学事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人生情感最活跃的阶段,友谊、恋爱的交往要占去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这让他们既兴奋又感到很累,消耗了部分精力,导致在专业学习上总想走捷径,希望巧学、活学。这似乎看起来可以倡导,但实际上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工夫不到、领会深度不够。
4.就业困,专业恼。每位学生都知道,大学生活只是个过程,将来的就业、面向社会才是最终的选择。伴随着市场就业信息的刺激,他们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所具备的优劣。或喜或忧之际,不去深悟专业与社会所需的内涵机制,却只看到表面上的过热与过冷现象。由此带来专业学习的喜忧参半、人云亦云、烦恼而至。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很多,总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学习提出新的要求,要注重专业理论水平的充实、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专业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的强化。同时各种行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方法、过程、结果。所以必须要规范化培养,规范化的硬性的学习要求有别于以兴趣为中心的随意性学习,前者是共性的,后者是个性的。在高职学习期间,共性的要多于个性的,即规范化的学习强于以兴趣为中心的随意性学习。
高职高专院校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适应将来行业岗位的需要,专业技能的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技能是学生个体对专业实践应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熟练的技术含量。其培养过程首先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其次是经过反复的实践过程的磨练,才能熟中生巧。专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理论知识掌握,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学生个体理论知识的充实是个体技能培养的基础,更是技能提高的必须,具有指导性,同时也是技能内涵量的体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是个体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转换的具体体现,是个体掌握的知识加以应用的升华。反过来,个体技能的形成对个体理论的学习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理论应用在个体上的尖峰表现,二者缺一不可。离开理论知识的技能是苍白的、不可再提高的。离开技能的知识是无用的、不能产生实际效益的,也就是无价值的知识。
专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实践,只有实践、实践、再实践,才能熟中生巧,提高技能。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带有明显的发散性、随意性。从社会各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看,仅仅依靠大学生的个体兴趣来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其力度明显苍白。如何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个体专业理论水平,并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已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前面笔者开门见山就提出技能培养教学法能促进学习,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主要表现在:
1.技能培养法让学生尝到了动手的乐趣
技能培养,必须经过实训过程,只有不断地实训,才能熟中生巧。实训的过程也就是动手的过程,这期间,全身心地参与和单纯的理论学习不同,有体验感。虽有疲劳的影响,但随之而来的技能的提高、成就感的获得,是以往所不曾有的。这样,学生感到充实,能充分地体会动手的乐趣。
2.技能培养法让学生感到自身理论的不足
技能培养的训练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随着实践的加深、能力的提高,相应的知识层面必须提高,这样才会使实践的进程加深、技能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技能培养法带来的乐趣会使学生进一步实践,也会让学生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回过头来自觉地学习相应的知识,这正是技能培养法所带来的学习效应。
3.技能培养法让学生得到了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随着技能培养法的开展与深入,学生的实践过程也会扩大并加深,相应的连锁过程也会出现,那就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动手的乐趣与技能的获得成了自觉学习的动力,反过来,学习的内容又融会在实践当中,自身的专业综合能力会一步步提高。
4.技能培养法让学生收到了技能的回报
技能的获得、市场信息的不断影响,会让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地走向市场,这是一种必然。专业市场的参与,不管学生能否适应,都是一件好事。若不适应,会让学生感到自身的不足,回过头来继续学习与锻炼;若适应市场,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发展自己,以求更大的收获。所以这一过程的参与,学生是会得到回报的,而且这种回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是良性循环。
5.技能培养法让学生看到了就业的希望
这种良性循环带来的效应与日俱增,虽然有时会因某种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受到挫折,但不会阻止学生向前发展。技能的回报让学生尝到了甜头、自信心得到了加强。通过市场的不断参与锻炼,学生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并适应其发展。这一过程的持续,将使学生逐渐地熟悉并融入市场,并看到就业的希望。
1.灌输专业技能的理念
从大一开始,教师一定要灌输专业技能的理念,要把技能的掌握看成是专业能力的一种标志。这种理念从入校一直到毕业,至始至终,甚至参加工作以后也要强化、发展。专业技能在专业的各门课程、各个环节、每个层面都有不同的标准与要求,要在不同的时期达到不同的标准,不能停止不前。因此,教师要制定出一定时期每门课程相应的技能标准,多方面评定,定期考核,让学生的头脑始终有专业技能的理念。
2.强调理论与实践并行走的方法
技能来源于实践,实践依托于理论,所以不能忽视理论的学习。每一章节的理论学习,教师都要制定相应的实践训练课题,并开展下去。课程结束后,更要进行综合的实践训练。忽视实践的理论学习是苍白的,忽视理论的实践活动是盲目的,必须将二者结合好、并排走,走好路,走出成绩。
3.以应用型实例为实践课题反复训练,培养技能
技能训练的内容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加大应用型实践课题分量,提高具有实用价值的技能培养,为走向专业市场打基础。因为应用型实践课题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实用性,具有吸引学生的内容,能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定期开展校内技能大赛,积极参加校外技能大赛
以班级为单位,以专业为单位,或以系部为单位定期开展校内学生技能比赛。比赛内容灵活多样、形式丰富多彩,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劲头,促进技能的提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专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自信心。
5.让学生参与专业市场活动
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让他们定期参与市场活动,走向公司或企事业单位。广泛地接触专业的实际内容,以检验技能掌握的程度,认识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与市场需求的差别程度,从而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这种方法很好,有目的性、主动性,是很实用的。
G642
A
1673-0046(2010)10-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