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怡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浅析当前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陈 怡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猛,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旨在通过对我国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及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对完善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21世纪,世界发展的趋势是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一体化,办学国际化成为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随着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留学生层次的日益提高,对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在加强管理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优化管理,使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已成为留学生教育工作中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来华留学生规模增长较快,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偏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共接受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34万多人次,其中政府奖学金生达7万多人次,自费生达27万多人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来华留学生呈快速递增趋势。学生人数从1992年的1.4万人发展到1996年的4.1万人,平均每年递增30%。2000年达到5万人,2001年超过6万人。在2002年至2009年之间,学生总规模平均以每年20%的增长率在逐年递增。2009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达到238184人。不过,与世界留学生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来华留学生数量偏少,如2004年美国接收外国留学生已达57万人,英国接收外国留学生已达24.3万人,法国接收留学生已达22万人。
(二)来华留学生分布国家、地区不平衡,主要来自周边国家。从全国的情况看,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占我国来华留学生总数的近四分之三,来华留学生的来源国别分布不仅印证了文化及地缘的因素在国际学生流动中的影响,同时,也提示我们亚洲和我国周边国家仍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地区。
(三)留学生层次单一,高层次学历留学生比例偏低。我国对不同类别的外国留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其中,学历教育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从来华留学生的留学类别来看,在2007年的195503名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4.9%,非学历生占总数的65.1%;2008年的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35.80%,非学历生占总数的64.2%。在学历生的结构比例中,2007年的68213名来华留学生学历生中,硕士生7628名,占11.2%;博士生3218名,占4.7%;在2008年的80005名学历生中,硕士研究生10373名,占12.97%;博士研究生3908名,占4.88%。
(四)来华留学生专业选择集中,汉语言学生多,其他专业学生少。我国接受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分布基本上是以文科居多,主要分布在15个专业类别:汉语言、西医、文学、经济、中医、管理、工科、法学、艺术、理科、体育、历史、农科、哲学和教育。
(五)来华留学生经费来源种类繁多,自费留学生成为主流。按照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经费来源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国际组织资助、中国政府资助、本国政府资助、学校间交换和自费留学。资料表明,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在华的1217名外国留学生,全部是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也实施了改革,开放自费留学教育,简化了审批手续。目前,从数量上看,自费留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留学生的主体。
(一)对留学生的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整体上的统筹和规划
改革开放前,我们一直把接受外国留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重视留学生教育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而忽略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观念虽有所改变,但实际工作中仍把接受留学生看作是高等院校自己的事情,没有把发展留学生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给予关注和重视。
(二)针对留学生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亟待调整和完善
第一,对接受留学生的机构的门槛设置偏高。目前,按照相关规定,只有经教育部批准的有学历授予权的高等学校才可以接受包括汉语语言留学生在内的外国留学生,不允许其他机构从事留学生教育,哪怕是短期的语言培训,对可接受外国学生的中小学也作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第二,留学生打工政策需要调整。一般来说,各国享受各类奖学金的留学生总是占少数,大多数留学生需要依靠个人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筹措学习费用。我国相关法律却对外国留学生打工进行非常严格的限制,只允许留学生从事与其知识特长或所学专业相关的科研、文化等服务活动,不允许做其他方面的兼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自费留学生的进入。
(三)当前的教学和管理还不能适应留学生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很难与国际教育接轨,无法满足留学生教育的需要。首先,在专业和学科设置方面,专业划分过细,学科之间界限过于分明,与国际通行的大学科、宽专业有着较大的差别。课程设置方面,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学生的选择余地少,许多课程无法与国际衔接。其次,在教学方面,我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参与式教学,对外国学生特别是欧美留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同时,留学生教学的主要语言还是汉语,而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还不能用双语授课,而且缺乏适合留学生的国外原版教材或双语教材等等。
(四)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给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一是不同宗教信仰带来的管理问题。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各自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难免会有碰撞。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留学生为了庆祝各自的宗教节日而群体旷课的情况,在不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前提下,如何进行宗教活动管理,是留学生管理中一个难题。
二是处在异国他乡产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大多留学生是第一次远离祖国,他们远离原来的人际支持系统来到中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人际群体中,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碰到很多适应问题。因此,在留学生群体中常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三是习惯思维带来的违纪管理问题。由于社会价值观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初来中国的留学生普遍存在着对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陌生和不适应。比如严格的上课考勤制度、学校宿舍管理制度、会客制度、夜间到了规定时间不能随意出入学生宿舍等等。部分留学生认为他们自己付了钱,就有权利自由支配房间的使用权,非常不理解我国高校对学生的一些严格制度,常常出现一些违纪情况。
四是教育方式的差异带来的学习问题。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各国教育水平不一,教学风格迥异,同时学生本身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基本上沿袭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按照年级,按照专业进行统一教学,很多学生在刚入校时对我国高校学习模式不适应。
五是语言障碍带来的融入问题。由于我国整体国际化水平还不高,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遇涉及到大量因语言障碍产生的矛盾。留学生本身的融入意识较强烈,但因言语的障碍,他们在校园内得到的各种信息贫乏,能参与的活动相对较少,所以留学生很难得到好的交流和文化熏陶平台。
(一)政府应从宏观上做好高校在华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第一,要充分认识发展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工作。制定在华留学生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确立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方针,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切实加强政府对留学生教育的宏观指导。把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加强对高校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大对留学生教育监督与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留学生招生、教学和管理的监督与评估体系,确保留学生教育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第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政策法规。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法规,适当放宽资格限制,调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适当放宽接受留学生学校的条件,只对招生学校做一般性的资格、条件规定,使各级各类学校可以参照此标准接受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更多地起监督、指导、协调作用。
第三,根据留学生教育的实际需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应对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一是根据国际人才市场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实际特点,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原则,设置专业、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留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安排。二是完善奖学金体系建设,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奖学金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继续加强教师的英语培训,尽快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外汉语师资的培训力度,积极尝试利用现有教师力量,解决对外汉语师资匮乏的问题;加强各种专业知识培训和涉外法律法规学习,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语言能力强、专业知识精、熟悉涉外法规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高校从微观上不断完善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一,要积极摸索适合本校发展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我国高校在华留学生管理有三种基本管理体制:留学生工作由学校外事处统一管理,下设留学生办公室,安排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留学生事务,与学校各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教学工作由学校教学部门负责管理。学校单独设立留学生工作办公室配备处级干部和专职人员,主要工作职能包括招生、管理与协调,教学工作由教学部门负责管理。以二级学院建制形式管理留学生工作,学院采用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负责留学生的全部事务,其中包括招生、教学、管理与生活服务等。每个学校可以依据各自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模式。
第二,建立留学生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符合实际的体制确立之后,还要有合理科学的制度保障。实际工作中,每个高校不仅要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等相关教育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还要从学校的实际和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出发,制定出一系列适合本校实际的制度。留学生教育具有区别于我国国民教育的特殊性,它培养的是国际友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政策性、科学性、规范性原则,又要按照实用性、适应性、可行性原则,从留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在实施过程中调动留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第三,沟通和理解在管理中必不可少。
(1)尊重民族习惯,淡化宗教意识,维护校园稳定。“尊重外国留学生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但不提供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是《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的要求,留学生宗教信仰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必须非常谨慎。在我国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管理人员深入学生了解情况,把握学生宗教信仰情况和宗教活动信息,及时发现动态,做好预案对策。另一方面,我们尊重宗教信仰,保证参加宗教活动学生正规、安全前提下,学校有计划地组织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活动,丰富留学生生活,淡化学生宗教意识。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多方位做好留学生心理适应工作。在我国留学生管理教育的各项工作飞速发展的同时,在教学和管理中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心理适应工作大致可以分三点开展:①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功能,组建一支能够为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预防到指导到治疗全面开展的队伍。②把“善后工作”变成“预防工作”,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学生,留管人员提前介入,关心他们,及时和他们沟通,如果情况严重,建议心理专家进行帮助。③搭建各种活动平台,让留学生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消除孤独感。
第四,因材施教,注重学风建设,加强学习引导。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主要以青年群体为主,他们对学习充满渴望和激情,但是同时也存在各种学习问题,对于留学生的学习,管理上除了常规的课堂管理、严格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的同时,更要注重留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加强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重视第二课堂教学,加强语言实践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运用和实践的机会,组织好学生参观人文景观,参加文化社会活动,使他们对中国的地理、文化、风俗有较为深刻的了解。鼓励他们在中国多交朋友,融入中国人的生活。组织他们参加留学生汉语演讲等比赛。
第五,不断加强留管干部综合素质。外国留学生工作科学发展,有赖于一支强有力的留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留学生管理中很多事务涉及政治外交,掌握一定的外事知识是留管人员必不可少的一项知识。留管干部的素质、工作效率、服务态度和敬业精神直接影响到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成败。因此,应不断提高留管干部的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高服务的留管干部队伍。
[1]刘爱军,张颖.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J].教育教学研究,2007,(3):133-134.
[2]李欣.关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J].枣庄学院学报,2005,(8):66-67.
[3]裴玉梅.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3,(3):67-69.
[4]高英学.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6):64-65.
G64
A
1673-0046(2010)10-0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