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炎奎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苏炎奎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当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容易诱发就业心理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盲从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和焦虑心理。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因和外因。最后,笔者从大学毕业生自身和高校两个方面考虑,提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各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总量逐年攀升。大学毕业生总量大大超过社会所能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岗位,存在总量上的矛盾,供给过剩。另外,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存在专业结构上的矛盾。再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结构性矛盾明显,很多毕业生只瞧准沿海开放城市或者大城市。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极容易诱发就业心理问题。
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不少毕业生的心理产生了心理震荡,形成不良影响,诱发了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盲从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和焦虑心理。
1.盲从心理
大学毕业生处在人格逐步成熟的阶段,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缺乏个人主见,盲从心理较为普遍。比如,在就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暗示,在矛盾和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无法果断地作出选择和决定。在压力下,他们觉得还是从众比较有把握,这就导致了他们放弃计划、目标和兴趣爱好,甚至放弃了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条件,盲目地以众人的选择作为自己的标准。他们没有认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没有从实际出发,因而也不可能作出合适的选择。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毕业生盲目追求大多数人选择的“大企、名企、外企、事业单位”等职业,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他们忽略了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分析,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学历层次、专业范围、兴趣特长、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没有进行正确的判断,盲目从众,因此也不可能作出合适的就业选择。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轻视自我或低估自己能力的消极心理状态。有些大学毕业生感觉自己所毕业的学校或者自己所学的专业等次不高,跟名牌学校或者名牌专业差距较大。他们认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低、身材相貌不好、学习能力不足、与人沟通能力低下、欠缺获奖纪录等,总是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自我感觉在职场上竞争力低下,甚至觉得自己没有竞争力,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低估了自己的价值,缺乏信心与勇气,不敢参与竞争,这也导致了行动上畏首畏尾,影响了自我推荐,给用人单位留下没有能力、缺乏魄力的不好印象。他们大多数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进行自我推荐,放弃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怕自己承担不了应聘的工作,即使是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不敢大胆地说“没问题”,犹犹豫豫、缺乏信心和勇气,因此也没能很好地抓住就业机会。
3.自负心理
自负是过分夸大自我的能力,过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而忽略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有些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具备种种优势,如政治条件好、学习成绩优秀、学校牌子响、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等。他们盲目乐观,就业期望值很高,在求职面试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属的模样。这样的毕业生往往会因为对自己优势估计过高,对自己的劣势估计不足而在求职中受挫。自负心理多见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或者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校里,他们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羡慕,一贯比较顺利,久而久之产生了盲目自信的心理,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对就业的困难和自己的劣势估计不足。他们定位过高,挑肥拣瘦,一只脚踩几只船,给用人单位留下了负面印象,也因此失去了良好的就业机会。盲目自信、缺乏自知之明的自负心理,经常会让毕业生因预期就业目标未能实现而悲观失望。
4.焦虑心理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一般认为,焦虑是由期待、紧张、不安、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大学毕业生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不同的道路选择,意味着将有不同的人生。有些毕业生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理想是否能实现,担心是否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他们期待就业,但又怕找不到好工作;他们对未来抱有幻想,但又怕期望破灭。就业前的一段时间内,大学毕业生既要完成学业,又要奔波于应聘单位之间,非常疲惫。有的毕业生由于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准备不够,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求职屡遭挫折后,产生了恐惧感,造成精神上紧张、心神不宁,甚至变得意志消沉、萎靡不振,行为上也变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有些心理健康水平低的毕业生甚至出现“就业恐惧”,一提就业心理就紧张,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前途没有信心,逃避现实,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出现极端行为。
大学毕业生正在步入成年期,他们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和“心理延续尝负期”。自我意识不足、个人素质不高和心理准备不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因,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则是诱发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外因。
(一)毕业生自身因素
1.自我意识不足。有些大学毕业生因个人知识的范围、结构和深度的不平衡性,加上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支撑,还未能准确、客观地评价自我。有的只看到自身优点,对自己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地追求条件好的岗位;有的则缺乏信心和勇气,消极悲观,不积极主动争取就业机会。
2.个人素质不高。要顺利实现就业,个人素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素质好的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优势,很快便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一些素质较低、能力较差的毕业生,他们的素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不免会产生焦虑、胆怯和失望等消极心态。
3.心理准备不够。有些大学毕业生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有些毕业生甚至在就业前几乎没有心理准备。缺乏心理准备的毕业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容易产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二)社会因素
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的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大学毕业生的供需矛盾并不仅仅单纯地指大学毕业生太多了,还指大学毕业生的层次和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以及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与市场供给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此外,就业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也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上的误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再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学校的品牌,而且注重专业的实力;不仅注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注重大学生的能力;不仅要求要有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而且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相应工作经验。对于这样的要求,那些在大学校园生活中没有注意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学生,无形中形成了很大压力。
(三)学校因素
高校在加大发展力度的过程中重视扩充专业,但专业设置有时未能同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学校大多重理论重知识、轻实践轻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影响了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信心和勇气。此外,多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重视管理功能,忽略了其根本指导意义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就业指导的内容也相对有限,就业指导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如何结合所学专业的实际,从专业特点出发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毕业生明白自己适合的工作类型及方向等方面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比较缺乏,并不能很好地帮助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准确地自我定位。再者,高校虽然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步取得共识,但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依然相对欠缺,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就业心理辅导体系。
(四)家庭因素
父母的期望值、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影响。许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和务工家庭,家庭处境并不是很好,许多父母期望通过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子女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父母的这份厚望,无形中施加给子女一份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且,父母与子女两代人认识上的差异容易引起双方的冲突。父母的厚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所产生的心理负担一直难以得到合理的调节,毕业生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
就业心理问题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重要关头作出正确选择。因此,要实现大学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的目标,就需要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而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笔者认为,既要大学生主动培养实践技能,适时进行心理调适,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又要高校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机制,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与心理咨询服务。
1.大学生要主动培养实践技能。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诸如认知技能、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使他们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缓和紧张、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和增加成功机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大学生要高度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积极承担学生干部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与毕业实习,增进对职业实际状况的了解,增强综合素质,尽可能减少毕业时不合适、不正确的就业选择。
2.大学生要适时进行心理调适。心理调适是指毕业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应进行适度的宣泄。宣泄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有:向知心朋友或者老师倾诉,参加打球以及爬山等运动量大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宣泄时要注意身份、场合、气氛,注意适度,确保应是无破坏性的。如果就业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毕业生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学习一种新知识技能、假日郊游等,使自己减轻或者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平衡。就业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毕业生如果已经尽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应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保持内心的平静,承认并接受现实,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就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决不能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灰心丧气、消极退缩、一蹶不振。
3.高校要完善就业指导机制。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公告栏等及时向毕业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使毕业生对就业环境有比较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就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此外,高校还应努力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通过招聘现场模拟、邀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现场指导,帮助毕业生更好地了解求职的过程以及求职的各项准备工作,帮助毕业生开阔视野,增加就业机会。
4.高校要完善就业心理辅导机制。就业心理辅导是大学生直面复杂求职环境挑战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高校要重视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有效的心理辅导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开展心理辅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有助于他们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摆脱困境走出就业心理误区,重新树立信心;有助于他们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使他们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心理的困扰,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就业是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要面临的人生重要选择,毕业生就业时对心态的把握非常重要。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很难避免的,但并不是不能缓解、不能改善的。大学毕业生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技能,要学会积极地进行心理调适,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高校应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因势利导,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的个性化服务,尽可能排除就业心理压力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1]马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心理指导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156.
[2]高月.大学生就业心理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75):200.
[3]孙隆智.浅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J].教育长廊,2009,(2):82.
[4]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6.
G64
A
1673-0046(2010)10-0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