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金华
(江苏省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200)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钮金华
(江苏省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200)
文章针对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剖析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治理对策,对实现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对策
(一)农村工业带来的污染
1.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社会结构,加快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搞活农村经济、脱贫致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由于这些企业大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缺乏环保处理设施,排放的污水和废气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致使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引发人畜、农业用水危机,农业产量连年下降。同时空气受到污染,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一度极为盛行的电镀、砷等的生产到90年代后期从国外输入的新型剧毒业——清洗处理废电脑业都成为乡镇企业的生产项目。乡镇企业粗放经营造成周围大气、水域、农田、农作物的严重污染,并通过能量转移和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乡镇企业布局十分分散也是一个因素。据有关统计,目前聚集在小城镇和工业小区的乡镇企业不到20%,80%以上的乡镇企业仍然分散在自然村。乡镇企业污染存在着由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转化的危险。
2.城市企业转移到农村。1998年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与计划财务司的调查报告《控制乡镇工业污染蔓延是确保2000年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指出:“由于许多地方急于引进外资,引进项目,不进行严格审批,从而导致污染行业和产品从国外向国内、城市向农村、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又没有条件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的产品,只能接受被发达地区淘汰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而发达地区在转移这些技术、设备和产品时,往往并没有将污染治理技术设备同时转移,从而造成污染转嫁。”可以看出,随着城市环保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二元化”城乡环境越来越明显,城市中许多污染性的企业,不断从城市搬到了农村,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负担,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
(二)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是造成畜牧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大量冲洗畜禽舍的污水是造成农村水质污染源的主要来源。据测定,采用水冲式清理粪便,1头猪日污水排放量约为 30 kg,1 000头猪污水达30吨,年排污水达1万吨。这种水不经处理排入水库或湖泊中,将导致水中的生物特别是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水产业的发展;流入土壤,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并且通过渗透影响地下水,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三)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农业生产活动对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双向的。就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言,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从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生产中介质的使用带来的问题。农业生产时需要利用许多介质,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人口激增的压力、科技落后的制约和政策的影响,农业资源的利用是以人工投入为介质的传统掠夺式利用方式,虽然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但却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滥垦导致了严重的沙化,只垦不养导致了土地退化和地表植被破坏殆尽。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介质已经成为提高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以化肥为例,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和磷随土表流失到河流和湖泊中,使河水和湖水产生了富营养化问题。中国大约有60%左右的湖泊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大大超过全球30%的平均值。二是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畜禽养殖业的兴起,畜禽粪便和粪水随意处理,已经成为部分地区的一个新污染源。大面积的水面养殖,人工所投饵料也造成了水体污染。部分农村在农田中随意焚烧秸秆的习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三是农田基本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的施工技术方面看,对路、沟、渠的改造往往使用混凝土作为施工的材料。混凝土沟渠虽然能提高输水功能,但也使大量的农药和化肥随着排水系统的改善而加速进入河道,造成水源污染。并且混凝土的沟、路、渠阻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降低了种间多样性和种内异质性,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下降。四是“入侵生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材料显示,已知我国目前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和23种入侵微生物,威胁着农村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和生态安全。
(三)农村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污染
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迅速,同时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由分散走向了相对集中。由于小城镇和乡村居住点,对居民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规划和设施建设上都明显地滞后,甚至是空白,脏、乱、差现象非常突出。这种观念、规划、设施的全面滞后,使居民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了农村的环境污染。我国农村每天约有1.2亿吨的生活垃圾产生,这些生活垃圾,已从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蔬菜残叶、瓜皮等,发展到现在的塑料袋、快餐盒、废旧电池等。这些生活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没有统一的堆放点,导致垃圾无序堆放,脏乱差现象严重。同时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厕所仍然采取非封闭状态,污染环境,传播疾病。
1.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全国十三亿人口中80﹪以上居住在农村,广大农民依附于自然资源而生存和发展。由于“环境要素不同于一般的私人物品,它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不是你用了,我就不能再用,而是只要它存在,你可以消费,我也可以消费”,对于这种不需付费的公共资源,在人们头脑中的普遍观念是“多多益善”,因而置资源破坏和生态危机于不顾,导致“公地的悲剧”在我国农村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中国处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市场经济仍未完全建立起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适用的法律与秩序并非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秩序。特别是农村干部,法律意识薄弱,导致许多政策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标准化、稳定性遭到破坏,给农村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带来麻烦。由于我国农村环境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缺乏宣传力度和环境执法,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出现了一些农村环境执法干部屈从于区域经济效益,顺服地方政府“竭泽而渔”的经济的发展,严重地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则、自然法则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技术因素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也暴露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在应用方面存在巨大缺口。正因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对环境监管的消极,治污效率严重低下,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染日积月累地恶性循环。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对生态环境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三大需求:首先,如何在工矿业的排污、治污环节减轻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程度,改善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其次,如何减少农业生产生活过程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别是解决农药残留、外来物种入侵、各类病虫害的耐药性变异等问题;再次,如何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问题等。
3.投入因素
当前形势下对农村的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仍然是十分不足。首先,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国家并没有拿出专项污染治理费用用于农村的环保设施建设、环境治污等,这就难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调动其开展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到2008年11月,国家环保部才投入5亿元用于治理全国600个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和支持100个村镇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其次,农村周边部分工矿企业所交纳的排污费、治理费远低于它的治污成本,甚至连此项费用也难以落实。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工矿企业污染农村环境的一种变向鼓励。再次,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受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难以满足农村环境保护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的需求。
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针对以上提到的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镜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我国在起草防治污染的政策、立法、标准体系时,有必要借鉴美英先进经验。首先,建立和完善畜牧业和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二是在立法方面,应该强调预防机制和严格的法律责任。三是立法应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充分发挥公民个人、非政府组织、社区团体等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污染防治工作。四是建立和完善次污染和水污染控制系统、环境污染的风险责任保险制度。
2.对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实行分类控制
农村环境污染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其发生机制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对于点源污染,通过建设污水、垃圾处理工程进行末端治理控制的技术已比较成熟和规范,但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既缺乏财政来源,又缺乏筹资对象,因此关键是从筹资和扶持两方面来促进农村点源污染的治理。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而对于畜禽养殖场则应采取务实的策略,重点应放在适时检查养殖场化粪池的容量与养殖规模是否匹配、化粪池的密闭性是否完好,同时控制畜禽饲养量,使其与周边农田可蓄纳的畜禽粪便量相匹配。对于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应鼓励农民自愿采用环境友好的替代技术,组织科技人员探究农田最佳养分管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施有机肥,发展有机农业或综合农业管理模式;在山地丘陵地区推行等高线条带种植,多途径探索农业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化肥和农药的污染;限定不可降解地膜的使用范围,鼓励使用可降解地膜产品,从源头上控制面源污染的产生和扩展;而在水源保护区则严格执行限定性农业技术标准,对农作物类型、化肥、农药施用量等作严格的界定,确保水源地不受污染。
3.推动政府和农民的生态观念转变
一是政府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执政观念和经济发展观念。首先,必须改革生态环境立法,强调促进绿色生态的概念。各级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环评程序来调查和评估项目的投资和经济发展情况。评估重污染和高排放的企业,乡镇企业应严格控制前、中、后等各个环节,减少污染排放,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如农村的电镀厂、造纸厂、印染厂和小煤矿等。对土地征用及其使用情况要严加监管,并通过政府行政执法的导向性来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二是广泛开展环保教育,除了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环保生态教育外,还要借助各类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以介绍新规定、推广新技术、讲述新案例、破除陋习为主要手段,大力推广各类生态知识的宣传普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对环境保护的法律认识,维护自己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三是要通过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农民参与环保的自觉性。政府必须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着力改善农村居住区域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条件,同时着力美化、净化村容村貌,以良好整洁的环境逐步熏陶村民,改造他们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对农村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行动的自觉性。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最终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
[1]章力建,朱立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6):1-6.
[2]许秀真,颜双波.环境污染治理中政府作用的思考[J].南方论丛,2006,(4):44-49.
[3]王宏燕,王大庆.生态安全与新农村建设循环经济模式探讨[J].生态经济,2008,(1):122-126.
X3
A
1673-0046(2010)11-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