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洪刚
(沈阳铁路局党委办公室 政工师,辽宁 沈阳 110001)
沈阳铁路局(以下简称“沈阳局”)地处辽吉两省、内蒙古东部地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紧扣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三大国家发展战略,推动铁路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和重大战略。铁路是交通运输骨干和重要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铁路发展不仅事关企业一方,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
统筹区域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铁路在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中,构建起了沟通各区域之间方便快捷的运输通道。辽吉两省的煤电用户企业在东部,煤炭资源在西部蒙东。加快建设东西煤运大通道,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作用,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既促进东西部地区互联互动,又从根本上缓解煤炭运输尤其是电煤运输紧张状况。哈大电气化铁路作为地区南北交通大动脉,加快了经济中心区域的形成,加速工业产品、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的流动,提升了三省会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力,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同时较完善的路网能够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吸引区内有着完整产业链的装备制造、石化冶金、机车船舶汽车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成熟产业集群,规模已超出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市场规模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迫切需要产业转移。而较完善的区域铁路网,便利于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开发区之间交流和扩散,能降低转移成本,强化对生产要素的吸聚优势,保证产业集群的特有区域分工协作和产业空间分布,拓展市场半径,起到重要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铁路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保障。东北是国家粮食的主产区。沈阳局始终把粮食、棉花、化肥等“三农”物资作为运输重点,实行优惠运价政策,运力倾斜,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最经济的运输服务,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最可靠的运力保障;通过建设粮食运输战略装车点,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开发利用农村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辽东的桓仁满族自治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高句丽古城、冬夏温差异常带等旅游资源,因交通不便,却是“养在深山人未知”。新建东北东部铁路,将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成为沿线市县重要的发展轴线和经济载体,为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保证作用。
铁路建设的产业链长,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明显。铁路肩负着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责任。铁路又是提供大众化交通工具的公共服务行业,承担着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关系,统筹新增运力资源与既有运力资源利用,促进建立统一的区域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强化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的保障能力,全力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乘车需求,不断改善购票、候车、乘车条件,优化动车组开行方案,使人们出行更方便更快捷。
在节能、环保、经济、用地等方面,铁路比较优势十分突出。能源利用率最高,能耗最小,仅占交通行业1/10,以电代油的运输方式可大量节省能源,减少污染和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排放最少,尤其是电气化铁路是公认最清洁、最环保的交通工具;占地少,新建客运专线采用以桥代路,节约土地效果更明显,这对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同时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重大,有利于辽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和生态省,减轻环境承载能力,缓解战略性资源紧缺矛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当前正处于新一轮发展阶段,2009年7、8月,国务院先后通过了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沈阳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全面振兴长远需要和战略全局,制定了新的《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举全局之力,加快实施“资源、港口、口岸”三大战略,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运力保障。
做优发展空间就是要确定科学的发展路径,设计最优运力资源配置方案,提升运输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空间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优化,这也是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振兴的潜力和希望,沈阳经济区是振兴的基础和优势,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振兴的新的增长空间,蒙东煤炭是振兴的重要动力能源,从区域分割到区域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经济一体化合作,打破了传统经济布局。立足区域空间现状、周边环境与发展趋势,以准确功能定位和现实定位为前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保证,加快铁路建设,全方位提升重点区域发展空间:在西部新建科尔沁铁路、乌拉盖铁路、巴新铁路,扩能改造通霍线、白阿线、通辽枢纽形成煤运通道;在中部港口和城市群,建设大连集装箱中心站,大连、鲅鱼圈、盘锦、锦州、葫芦岛等港区疏港铁路,新建沈阳枢纽东北环线、沈阳西部工业走廊铁路;在东部吉林唯一对中俄朝经贸“金三角”延边口岸,扩能改造长图线,新建和龙—南坪铁路、两山铁路,改建图们—珲春—长岭子口岸,扩充铁路运能,使基础设施配置标准与建设水平适应区域发展要求,把空间优势转化为运力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沿海、口岸与腹地互动协调发展。
做大路网布局就是增加规模,优化布局,提升区域性路网功能、地位和作用,这也是加快和促进区域发展的迫切需要。做大路网布局不是简单的扩张,而是要把规模做大的同时把功能做优,围绕区域内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的变化,及产业分类、产业空间对基础设施配套内容、设计水平、承载能力要求的差异,避免冲突和浪费,集中布局,预留发展空间,积聚发展能量,达到投资最省、效益最优。区域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补充完善大能力、高密度、公交化的快速客运网,建设辐射周边的客运网。完善中心,新建沈阳南、长春西站两大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向区域空间辐射,新建沈抚、长吉等一批城际铁路,形成主要城市间1~2 h经济圈的“同城效应”;强化骨干,开通哈大客专,新建盘海营客专,缩短大连进京时空距离及京沈客专、沈丹客专,迅速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形成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完善路网结构。新建丹东—大连、长春—白城、吉林—图们—珲春、通辽—赤峰—凌源等快速铁路以及长春—辽源、沈阳—彰武、榆树—舒兰、靖宇—松江河、松原—陶赖昭等铁路,改造沈吉线、平齐线太平川—郑家屯、新立屯—大虎山间为双线,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区域路网格局。
做强点线能力就是完善结构,挖潜与建设并行,规模与结构并重,统筹新线和既有线、干线和支线能力,协调匹配点线能力,发挥干线与枢纽、移动设备与固定设施协调配套的路网优势,进一步提高综合运能。应急技改扩能与完善路网结构结合。适应突破辽西北战略需要,短平快改造了叶赤、锦承线和北票南、朝阳等8个车站及运能制约较严重的通霍、长图线和本溪枢纽,以最少投入、最短时间实现了最好的扩能效果。加快战略装车点建设步伐。适应煤炭、石油、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需求的快速攀升,全局100个战略装车点建设,本着靠近货源、方便货主,专业经营、有利运输原则,实现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运营,使货运规模化和集中度达到新水平。吉林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又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新开发的粮食后备产区,粮食商品率、人均占有量、玉米出口量位居全国首位,拥有全国最大产粮县、数十家大型国储粮库和大中型粮食购销企业。“玉米经济”已成为农业产业化支柱。辽吉内三省区交界的郑家屯站,在平齐与通让线交汇处太平川站,京哈、平齐、四梅干支线交汇点四平站,分别由省部合建、地方引资、路地合资,建起年发送货物200万t以上的大型粮食战略装车点,成为确保增产百亿斤粮食运输的基础设施,使吉林境内粮食战略装车点达19个。卖粮难、运粮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搭建了互利双赢发展新平台,也显示出集约发展新优势。
做活管内运输就是内涵与外延并举,培育与抢抓并重,创新运输组织形式,调整运输结构,整合运力资源,全面释放运输能力,构建运输新格局。沈阳局自身路网规模较大、覆盖地域较广,但京哈、沈山、沈大等主要干线运力十分紧张,运能与运量矛盾日益突出。不断推进内涵扩大再生产,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既加快发展速度,更注重提高发展质量,通过超常规的运输组织措施,提高运输效率。实行提吨重载、扩编减列的集中运输模式,实现运输方式新转变。在能力饱和的通霍线、大郑线,京哈线沈西—长春北开行2万t四组合和1万t两组合重载列车、百辆空敞列车,扩充了运输能力;在原材料、产品对流的大连港、大窑湾港与鞍钢、本钢之间开行循环重车组,实行定点、定线、定编组运输模式,提高了货车利用率。管好用好战略装车点,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新提升。战略装车点是增强铁路发展后劲的一次“品质革命”,关乎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制定了保证运力的配套措施,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利用率和规模效益,形成一条龙产业链,降低货主生产成本、铁路运营成本,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企业综合效益最大化。抓好路企直通运输,构建又好又快发展新模式。积极拓展与鞍钢等企业直通运输,强化协同性,形成循环化;扩大6大港口的疏港能力,具备直进或直出条件,实现零距离对接,形成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加大运输组织力度,实现重点物资运输新突破。立足于快,服从于好,抓住抢运煤炭、粮食的机遇,点上抓装卸、线上抓能力、编解抓效率,入关装满、哈局装超、管内装长,确保了运量大幅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