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杰 吴学彬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2.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一体化问题探析
方杰1吴学彬2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2.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对积极探索推进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对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改革管理机制进行改革试验,以期在区域发展模式创新方面进行实践,构筑经济增长极,从而推动安徽整体改革的进程,并对其他地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加速崛起之路。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一体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明确提出:“安徽教育资源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关于“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重要指示。2008年10月14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正式启动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工程。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根本目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合芜蚌三市科技产业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周边资源,积极探索推进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引导资源合理配置,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为特色的区域品牌,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创新型人才、企业和产业高地,打造经济增长极,推动安徽实现跨越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走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崛起之路。
(一)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概况
合肥、芜湖和蚌埠三市创新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为开展试点提供了基本的依托。2007年合芜蚌三市以不到全省2%的国土面积、15.89%的人口,完成了全省GDP总量的31.6%。试验区内聚集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40、41研究所,水泥设计研究院,通用机械研究所,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等一大批高层次的大学和科研单位。目前,它们已经成为各自领域自主创新的骨干,如在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方面,拥有芜湖奇瑞、合肥江淮汽车、合力叉车等自主品牌,其中奇瑞被称为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2007年轿车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在资源深加工方面,蚌埠丰原集团运用玉米粉直接发酵生产柠檬酸专利技术,已形成年加工360万吨玉米的生产能力,柠檬酸系列产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第一位;在水泥生产方面,芜湖海螺集团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日产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成为亚洲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在语音合成方面,合肥中科大讯飞的语音合成核心技术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在多语种语音合成、口语评测等技术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
(二)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意义
(1)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央在2009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国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试验区以“自主创新”为主题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互动,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
(2)统筹安徽区域协调发展
打开安徽版图会清晰地发现,长江、淮河把安徽分成了皖北、江淮之间、沿江三个板块,三个板块之间的发展各有各的特点。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有“增长极”,而“增长极”的作用需要用“增长核”来激活。就安徽而言,合肥、芜湖、蚌埠三市串成一线,是三个最大的“增长核”。合肥是省会中心城市,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城市,是我国除北京之外国家大科学工程布局最紧密的城市,是科技部支持的重点;芜湖是沿江的龙头城市,在改革、开放、发展方面走在全省前面,芜湖的奇瑞是公认的自主创新的一个旗帜;蚌埠是皖北地区“两淮一蚌”重工业走廊的一个分支,在全省发展的大格局当中凸现了区域领头羊作用,省委省政府对蚌埠寄于了很大的期望和期待。通过试验区的纽带作用,将三个板块的核心城市也即三个最大的“增长核”串在一起,把整个安徽统领起来,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通过合芜蚌三个“增长核”发挥中心带动加典型示范的作用,将会对所属区域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从而对统筹安徽区域协调发展也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3)统筹中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协调发展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设立在中部地区省份内的三个城市。一方面,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城市,三市在试验区建设中的主攻方向各不相同,如合肥的目标是建成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在安徽加快发展、奋力崛起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芜湖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将建设为全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引领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蚌埠通过六大产业自主创新,建设成为高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跨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另一方面,合肥、芜湖、蚌埠作为中西部地区中等规模的新兴城市,带有中西部地区城市在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普遍性特征,试验区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典型性[3]。因此,以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典型性特征的合肥、芜湖、蚌埠三市为中心建设试验区,开展自主创新试点,以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创新为突破口,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探索中西部地区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遵循自主创新的阶段性规律,明确R&D研发、技术孵化,形成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打造经济增长极,走一条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统筹中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协调发展[4]。
伴随着试验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合芜蚌三市逐渐认识到,试验区要构成一个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整体,就必须要通过一体化,握成一个拳头,形成合力。和谐统一的一体化体系是试验区健康发展的支撑条件和有力保障,是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质性推进包括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统一市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等方面在内的复合网络体系,为试验区的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交通、港口、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通过府际合作,打造完善的区域综合交通、通讯网络和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减少合芜蚌三市间要素流动所支付的时间和交通费用,节约要素和资金流动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真正在试验区内实现物资流、能量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的共享共赢。为实现试验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合芜蚌三市应统一区域内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以高速化、网络化为重点,加快城际间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构筑统一、协调、畅通的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运等在内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间交通同网、无缝对接。而在信息一体化建设方面,为促进试验区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跨区的信息互动与合作,成立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构,负责建立试验区信息共享数据库,不断创造、收集、分析、利用、传播和发送信息,并充分利用电子政务信息网的平台,实现三市政务资源和政府公众信息网上直通。此外,试验区还可以在信息网络方面互联互通,支持和鼓励电信企业降低资费水平,建设跨三市行政区的本地电话网,实现区号并网运营,推动信息服务均等化。如可以研究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内实现统一区号。
(二)产业一体化。试验区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产业一体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试验区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区域文化的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发展区域性的重点项目,在试验区内形成跨行政区域的文化产业带或文化聚集区,实现跨区域的、跨行业的新的文化行业的合理布局,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速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有利于调动三市政府在推进文化产业一体化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共鸣[5]。以动漫文化产业为例,芜湖有全国动漫基地,合肥拥有先进的动漫技术,通过依托两地丰富的动漫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动漫文化产业的一体化建设,带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市场一体化。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交易成本不仅包括各种“经济交易成本”,还包括由于制度的偏失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所导致的“制度成本”。试验区要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形成区域市场一体化,就必须打破“制度藩篱”,清理和废除阻碍合芜蚌三市间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的规章制度,统一市场标准,逐步建立健全区域性市场体系,联手构建统一的制度框架。在人才管理、产品准入、企业跨地区重组等方面,建立相互承认和协商机制,促进试验区内相关资源及生产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打造区域内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专门化、特色化、一体化的生产要素、商品、物流市场[6]。为此,试验区可以尝试构建以下一些一体化市场:物流市场——专业物流配送、交易中心;人才市场——实行定期的、实体的各级、各类人才交流会与长期虚拟的网上相结合的人才市场;金融市场——建立试验区共同的投融资体系中心,促成资金的有序、有效流动;技术市场——合芜蚌三市可以建立“试验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试验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中心”,发展各类研发、服务、中介机构,围绕试验区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确立技术攻关课题,推广应用研究出的最新技术成果;商品市场——建设试验区内商贸市场、各类专业市场,通过电子商务,实行市场信息共享;要素市场——试验区打破行政壁垒,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建立相互沟通、统一有序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为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提供场所和信心支持[7]。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全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要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融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全过程,由三市政府通过府际合作共同治理,实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合芜蚌三市要研究制定综合性环境功能区划,探索“分区管理、分类指导”的环境管理新思路,建立水陆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环境功能分区体系,配套相应政策,指导试验区环境保护,这有利于试验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以及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试验区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分析判断各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承载力状况实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制定提高环境承载力的途径和对策,引导社会经济合理布局。第二,积极推进试验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淘汰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企业,引导园区内的企业统一树立起坚持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大力发展节能型、生态型和环保型产业,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第三,要将试验区协调发展规划的科学编制纳入合作范畴,把试验区内重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相关规划并给予相应支持。
(一)建立合芜蚌三市政府之间一体化的合作机制
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其能够打破区域行政封锁,消除各种形式的有形的、无形的人为壁垒,构建一体化的合作机制。合芜蚌三市政府之间可以尝试建立以下一体化的合作机制:(1)加快建立三市政府间以契约为基础的“协作机制”。要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处理试验区内部三市之间的合作事宜,推动三市政府间的协作联动,促成开放、统一、合作、共赢的局面。(2)加快建立区域政府联盟机制。建立区域政府联盟是在保留地区自主权的前提下实现功能整合,可以为区域内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科学、合理、有序供给进行协调、合作,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整合。(3)加快建立区域行政专区合作机制。这是为了解决个地区政府间所遇到的特定问题,各地区政府之间通过协商将各自的全部或者部分区域合并为一个专区,设立独立的区域管理局,专区的最大优势就是它可以突破现有体制约束,以实现区域职能(一般是部分职能)管理方面的一体化。
(二)构建合芜蚌三市串联式的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的发展,依托于中心城市的壮大。反过来,中心城市的壮大可以更多的吸纳周边城市的参与,从而实现双方共赢。通过合芜蚌三市发挥自身的优势产业,带动周边城市提高产业配套能力,通过产业互补,实现与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一体化,从而形成安徽三个板块串联式的优势产业群,带动安徽的整体协调发展。(1)就合肥而言,合肥、六安、巢湖三市比邻而居,产业互补性强。目前,三市已形成一定层次的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特别是在科技合作等产业发展上有较强的联系。与此同时,六安、巢湖两市在自己的主导产业中、支柱产业中,积极寻找能够与合肥市互配套的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实现各个层次的产业链对接,有目的的承接合肥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与科技成果转化,在分工、协作中发展配套经济,在配套中实现自主、创新[8]。(2)就芜湖而言,则要抓住皖江城市带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发展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沿江城市带,率先融入长三角。如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芜湖的汽车及零部件、安庆的石化、池州的旅游和建材,这些都是其各自的优势产业。这些沿江城市在依托产业优势的同时,可以尝试建立城际协作机制,通过产业互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实现共同发展。(3)就蚌埠而言,要依靠淮河沿岸城市地理相连、资源相近,产业关联性比较强的有利背景,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局部优势为整体优势、相对优势为绝对优势,依托资源优势和骨干企业,提高资源就地转化水平,重点建设“火电三峡”、煤化工基地、生物质能源基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强化区域综合竞争力及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力,带动皖北地区加快发展[9]。
(三)构建区域性自主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动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应立足业已形成的产业比较优势,在遵循产业演进的高级化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选择主要行业高端切入,建立由优势企业牵头,同行企业和专家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平台,加大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以企业合作开展的技术研发联盟形式,积极开展“动态比较优势”明显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使试验区的发展建立在牢靠的产业基础之上。合芜蚌三市要强化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与横向合作,建立起纵向、横向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交流、合作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人才等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进行有序的流动,有效推进产业发展中的梯度转移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成果在区域内的产业化,实现产业的互补发展和有序升级,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目前试验区已形成了以芜湖奇瑞为代表的企业品牌自主创新;以合力叉车为代表的产品自主名牌创新;以中科院物研所和中科大为代表的战略前沿自主创新模式,初步构建出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性自主创新体系[10]。
安徽已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最显著的变化是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开放优势,科教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创新优势。安徽划分出特定的地区作为区域内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提出的,要努力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因此,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建设身兼探索安徽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伟大使命,从而推动安徽整体改革的进程,并对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加速崛起之路。
[1]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概况[EB/OL].http://www.dss.gov.cn/shouye/hwbcx/4.htm,2010-10-15.
[2][3]张会恒.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若干问题[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
[4]朱道才,陆林.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系统目标与创新设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
[5]刘峰.新时期区域公共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2,(5):39-40.
[6]吕丽娜.地方政府间横向和谐关系的构建[J].理论月刊,2008,(8):89.
[7]胡卫星.皖江城市产业带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9,(2):43.
[8]邹彦林.构建“两淮一蚌”城市经济圈促进皖北地区跨越发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
[9]项良新.安徽构筑三大中心城市带,带动经济迅速崛起[N].安徽日报,2007-03-26.
[10]计永超,潘理权,程霞珍.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性及其对安徽的启示[J].江淮论坛,2010,(1):27.
F127.54
A
1672-0547(2010)06-0046-03
2010-10-23
方杰(1987-),男,安徽枞阳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吴学彬(1986-),男,安徽枞阳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