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构建和谐社会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周游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虽然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改进措施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按照教育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接触社会、深入实际、感悟人生,从而达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目的的教学活动,是大学生现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大学生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了解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自豪感和爱国心;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在思想上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有助于锻炼自身的意志,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走进群众、学习群众,有助于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愿意并乐于奉献社会的人才;有助于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学习压力和动力。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等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有利于他们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角色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结合点。
社会实践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需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高等院校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有利于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为高校思政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促进高校和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有助于建设体现社会主要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有助于把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教学实践体系完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
社会实践是社会与大学生之间的一条纽带,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的有效途径。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是实践活动的重要来源,大力深入发展社会实践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任务。社会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免费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岗位,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锻炼才干,丰富经验,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学生则运用所掌握的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地方和活动接受单位作贡献,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建设。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已经开展了20余年,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成熟。其范围已经遍及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在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融合中已积极参与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内容形式上也从原有的单纯公益劳动发展为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目前很多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着社会实践的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在得到了各地党政领导、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制度建设也逐步的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也得到强化,这些都为活动顺利有效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一些高校领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
1.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够,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社会实践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因而我们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做整体的规划。但当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解为思想教育理论课程的补充形式,而不是一门独立课程,所以缺乏总体设想和长远规划。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理论学习轻能力锻炼,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有也由于得不到学校有关部门和专业导师的指导而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参加实践活动。很多家长没有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只看重学生文化课成绩的高低与各类证书的获取,没有认识到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社会,体察民情、增长才干,反而将社会实践活动看成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对其不予支持。整个社会对社会实践的认同度不高,很多地方或单位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只看到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而忽视了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努力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于地方或单位对社会实践认识的误区而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不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2.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不能真正锻炼大学生的能力。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与大学生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局限于社会考察、勤工助学、支教扫盲等形式,而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活动很少,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在活动的组织上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广度和深度,当前高校组织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组织模式是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特长学生等为主开展社会实践的“精英实践”,这种有目的地组织少数大学生进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只抓了点、线,而对面上的实践活动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泛。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和严格的保障机制,有些大学生将社会实践看成是走过场,有的根本就不参加社会实践,只是托关系找单位在“社会实践登记表”写鉴定,盖公章,然后东抄西凑地捏造自己的调查报告,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3.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想要更加广泛、深入的开展,就必须投放更多的经费,但目前制约着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不足。有的高校没有专项资金的投入,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每次都是在组织实践活动之前临时筹集经费,很多时候还要院系和学生承担一部分活动费用,这势必会影响院系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社会支持力度不大,有些单位在现存的就业压力下对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就目前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缺经费,更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前准备不充分,目的不明确,没有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社会实践的意义,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如何撰写实践报告的专业指导,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缺乏监督,对实践结果只能通过学生递交的报告和单位的证明进行检查。在奖励评优上往往忽视对大多数参与者的评价,忽视对经验的推广。如果这些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则都会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
4.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才能使大学生受到真正的锻炼,使当地见效益。通常情况下,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当有活动和项目时学校和地方才能建立联系,但这种联系会随着项目的完成而减少甚至中断,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实践不可能真正实现双向受益。分散的实践活动更是由于种种局限,使有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和项目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基地建设难,稳定更难的现象,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实践基地的建设只有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才能提高基地的育人效果。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而言可以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完善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结合,为单位解决很多技术难题。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同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理论教育等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一门独立课程,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学校党、政部门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与活动的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使社会实践深入、全面开展。
2.做好规划,加强针对性,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载体,设计更多适合大学生在假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按需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开展群众需要、学生可为的实践服务活动,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组织大学生开展文化宣传、科技支农、企业帮扶、医疗服务、法律普及、市场研发等;或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还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开展内涵丰富、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从大学生的鲜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使更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受益。
3.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得到社会的认同、提高活动育人效果,就必须有组织保证,所以学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系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要注重实践活动“点”、“线”、“面”的结合,仔细安排好面上的活动,要对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要从思想源头上转变“精英实践”的组织模式。学校还要对社会实践的实施进行目标化管理,从前期的课题申报、过程的效果控制到后期成果深化都要提出相关要求,保障实践任务的完成。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制定活动大纲,开设相关课程,在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是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良好基础。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充分调动大学生个体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要鼓励普通同学开动脑筋,大胆开拓适宜自己的实践方式。通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等多种形式,奖优罚劣,使社会实践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序发展的动力机制。
4.整合资源,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化的保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巩固、发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学校必须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广泛寻求社会支持,尽可能多地把社会资源吸引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比如:学校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并聘请基地领导或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学校还必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为接收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1]赵罡.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探索与思考.职业圈,2007,(02).
[2]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教育探索,2007,(4).
[3]焦满金.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7,(7).
[4]杜勇.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当代经济,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