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洋 肖晗予
(1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所谓本质属性,就是区别于事物纷繁复杂的现象,能够决定所反映的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属性。本文试图在立足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象—本质判定法”,对职业教育的一般属性进行梳理,透过多变的表象来探究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职业教育的主体、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的形式、职业教育的内容和职业教育结果等因素深刻地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生产方式经历了 “游牧—农耕—小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生产”等阶段,直至今天的知识或信息社会,职业教育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
职业教育的萌芽阶段也称“前职业教育时期”,是指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之前的游牧、农耕和小手工业生产阶段,以“学徒制”为特征。这一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中的前职业教育局限于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一般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在于使个人获得一种能立足社会的生存方式,也兼有技艺传承和个人才艺发展的功能。在那个时代,虽然前职业教育活动渗透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但并没有受到重视,更没有形成正规的制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
到了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近代社会,职业教育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学校取代了“学徒制”,学生也不像“学徒”那般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手工技艺,而是要不断充实复杂化了的生产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可以说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国以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称谓有“职业技术教育”、“技术职业教育”及“技术教育”等。多数国家的职业教育从高中阶段开始实施,大致分为单轨制和分流制。单轨制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在美国,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是分开进行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接受职业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职业训练则是对毕业的学生进行特定职业的专精训练。实施分流制的国家有德国、日本和中国。其中以德国的双元制最具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特色是将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合二为一,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几乎就是职业训练的代名词,因此也被称为“现代学徒制”的教育。
直至今天这个知识经济占主导的信息社会,各国的职业教育更是在目标、层次、形式、内容等方面提供了多种选择,成为满足各阶层人群多种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教育。
职业教育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外在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相应地也会表现出一些多样的内在属性。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职业教育主要有九大主流属性。它们分别是 “社会性”、“生产性”、“职业性”、“适应性”、“中介性”、“产业性”、“多样性”、“大众性”和“平民性”。
“社会性”指职业教育乃属于社会范畴的一种现象,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是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生产性”指职业教育负担着劳动生产与再生产任务。此外,职业教育通过“产教结合”,创办生产实习基地,建立教学、生产、科技推广或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学体制,直接参加物质生产和商品交换。
“职业性”指职业教育是为适应职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是围绕着培养生产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而开展的一项培养应用人才的活动,是从对劳动后备力量在就业前进行的就业准备教育,其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在教学过程和办学形式都体现出职业性。
“适应性”指职业教育的制度、对象和办学模式等对职业的依赖性和服务性。
“中介性”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有传递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道德的功能。
“产业性”指职业教育即产业,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应面向市场,运行投入与产出分析,并对其成本进行核算,简而言之就是要按照产业的运作规律办事。
“多样性”指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层次、形式、内容等方面的灵活多样性。
“大众性”指对受教育对象条件限制的宽松性,即入学门槛较低。
“平民性”指职业教育是全民参与的教育,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以上“九大属性”都是为大众所公认的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属性,但是其中若干属性与其它教育类型的相关属性有交叉,所以并不能将它们全部视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其本质应该是一贯的、稳定的、深刻的,不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试图从职业教育现象中所包含的特有的、一贯的、稳定的因素出发,用“现象—本质判定法”来探寻职业教育一贯的、稳定的、深刻的本质属性。
任何一个复杂的事物都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但在其现象之下必有与其它事物相区分的稳定因素。事物的本质基于三个要点:首先,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内部联系构成的;其次,本质所反映的矛盾是一贯的、稳定的、深刻的,不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最后,事物本质的改变,就是质和质的规定性的改变,是对事物的彻底否定。因为事物的本质是该事物不同于其它一切事物的特有属性,这种特有属性正是该类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职业教育现象之下稳定的、一贯的“特殊矛盾”作为切入点来考察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以期探明职业教育现象之下的本质属性。
透过对职业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的,我们发现了两个相对稳定的属性——“社会生产性”和“职业能力提升性”。
本质属性之“社会生产性”作为社会分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之一,职业教育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服务的关系和活动的实质上来说,职业教育与生产和服务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职业教育是在教育领域内所进行的一种技能培训和谋生就业活动,直接任务是为社会生产培训合格的劳动者,为经济发展服务,从而为促进社会的发展服务。衡量任何教育活动的根本标准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所以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实际上就是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服务,促进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最终达到为社会发展服务,这就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之所在。
本质属性之“职业能力提升性”从历史进程来看,职业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为适应职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在职业教育萌芽时期,师傅授徒弟以谋生技艺。到了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近代社会,职业教育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一部分,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直到现在,职业教育一直是围绕着培养生产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而开展的一项培养应用人才的活动。职业教育对劳动后备力量在就业之前进行的就业准备教育;对在职人员为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以及个人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在职培训、在职提高教育;对因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而需要专业的人群进行职业转换、转岗教育。
个人不具备的或不完全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某种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之间的差距决定了职业教育开展的必要性。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专门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技术,使人们适应各种职业需要成为适应社会各类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在20世纪70年代,在北美国家产生了能力本位的职教课程,这种课程模式至今仍在起着主导作用。至此,职教课程越来越重视其职业特性。
从对教师的要求来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有职业教育学、心理学、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必要的生产现场知识和实践教学管理经验,专业课教师应具备“双师型”素质。只有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艺,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
职业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一般都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重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具有必要的基础性、鲜明的针对性、实用性。教学手段注重现场、注重实践、注重开放。教学过程注重开放性、专业性、实践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具有健全、完善、功能齐备的实训场所,以及充分、实用、先进的实训设施。
就职业教育教育的办学形式来看,世界各国的许多职业学校采用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这种模式在国外是很成功的,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比如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企业积极性高等。日本的“产学合作”、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被世人公认是当今职业教育成功的范例。在我国,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走上了产学合作办学的道路。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实训等环节各学校都十分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不少学校都与企业合作成立了董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企业的场所、设备等资源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生产一线工作要求的人才,缩短学生上岗的“实习”、“试用”期。
通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所以我们认为“职业能力提升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又一基本属性。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从职业教育现象中所包含的特有的、一贯的、稳定的因素出发,运用“现象—本质”判定法,得出的结论为:职业教育一贯的、稳定的、深刻的本质属性为“社会生产性”和“职业能力提升性”。
[1]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
[2]高德权.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9).
[3]周明星.现代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3,(1).
[4]靳伟才.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J].职成教育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