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英 胡建阳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27;2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南吉首416000)
关于体验式教学思想的溯源
张海英1胡建阳2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27;2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南吉首416000)
对体验式教学思想进行追踪溯源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其本质,实现教学创新。通过溯源可以发现,体验式教学的思想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在西方可追溯到苏格拉底。
体验式教学教学思想溯源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然后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引导学生亲自感知、体验所要学习的知识,最后达到领悟并运用知识的目的。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体验式学习,它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学习的过程性、学习过程的情境性和学习的实践性[1]。根据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圈模型,体验式学习是由以下阶段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具体经历或体验—观察和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新情境中检验[2]。
体验式教学在西方国家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层次的教育教学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国最早明确提出实施体验式教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现阶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体验式教学在常规教育中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中,了解其思想体系的发展过程对于把握体验式教学的本质、实现教学创新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完全西化的教学理念,但如果对照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其教学思想,就可以发现,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但他的许多关于学习和教学的论断和教学实践都包含了这种理念[3]。也因为如此,西方学者Pickles把体验式学习理论一阶段论的观点追溯到孔子[4]。
1.孔子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获得学问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求知;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及时启发,所以他在《述而》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论断,并开创了著名的启发式教育。
2.孔子认识到人的智能水平、个性心理等不同,提出要因材施教。孔子把人的智能水平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种,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意为:对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可以教给他们较高深的学问,而对中等以下智力的人,则不要教高深的学问)。他通过长期观察,认为人的个性心理是不同的,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篇》)“由也果”“赐也达”(《雍也篇》)等。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3.孔子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观察、反思的积累过程。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大意是有人还不懂就去做了。我不这样。多听,选择合理的照着去做;多见,把它们记下来。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他还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意指要多听,选择正确的谨慎地说出来;……多看,选择正确的谨慎地去实行。)
4.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把孔子有关教学的言论归纳整理出来,可以发现,孔子认为学习有四个过程:首先通过多闻、多见、多问、多识学习;接着要思考,“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然后要把学与习结合起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后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行动[5]。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孔子认识到学生要通过自己不断学习、反思、领悟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教师要遵从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去教学,这与体验式教学的思想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不过,孔子这种体验式教学的思想没有被发展成为一种有系统的理论,所以当西方的体验式教学理论传入我国后,人们都认为它是一种全新的完全西化的教学理念。
在西方,体验式教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都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得出来,这与体验式教学中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一致的。而且他创立了一种被称为“苏格拉底法”的对话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觉得出正确原理。这其实就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提出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反思”和“沉思”来获知[6]。因此,把西方的体验式教学思想追踪溯源到苏格拉底是有依据的。而且幸运的是,苏格拉底的这种教育思想为后人所传承,从柏拉图到夸美纽斯到卢梭、狄德罗再到康德、费希特等人,不断地从各种角度充实和深化这种教育思想,最终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生理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科学的发展,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体系逐渐被建立起来。
这期间,有许多心理学家、哲学家及教育学家建立了一些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模式,这些模式从一阶段论到六阶段论,不一而足:一阶段论的模式是:experience,即认为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教育的目标就是建构和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以便把体验本身变成学问。Pickles把这种观点追溯到孔子[4]。二阶段论的模式是:experience—reflection,即认为体验然后经过周期性的深思和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构建和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方法[4]。三阶段论的模式至少有两种,但最简单的模式是:experience—reflection—plan,即认为体验并经过反思后,有助于学习者对未来的新体验制定计划[7]。四阶段论模式最主要的代表是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五阶段论的提法很多,主要代表有Kelly的“遇到问题—确认—调整—预测—行动”模式(encounter—confirmation—revision—anticipation—investment);还有Pfeiffer&Jones的“体验—表述—处理问题—普遍化—应用”模式(experiencing—publishing—processing—generalizing—applying)[7];六阶段论则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体验—归纳—普遍化—推理—应用—评估”(experience—induce—generalize—deduce—apply—evaluate)[8]等。
不过,目前大家公认最经典、应用最广泛的,则是David Kolb建立的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David Kolb在主要吸收了Dewey,Lewin,Piaget等人关于体验式学习的论断的基础上,在其论著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中建立了以Kolb模型为基础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体系,这本论著成为体验式教学理论的经典。
值得补充的是,了解John Dewey,Kurt Lewin和Jean Piaget等人的主要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Dewey最好地表述了关于高等教育中体验式学习的指导性原理。他认为学习是以经历为基础的,因此,教育和实际的经历之间存在密切的、必然的关系,他反对把过去学到的知识看作是教育的结束,相反,应该看作是一种方法,而教育者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学习者的经历和体验进行教学。在群体动力学和行为研究上作出了杰出贡献的Lewin强调人在学习时应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人是在体验自己的经历中学到知识的。Piaget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被看作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首倡者,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而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
[1]张海英.体验式教学在“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中的运用[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增刊.
[2]Kolb,D.A.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4.
[3]孔丘.论语[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3,(第1版).
[4]Pickles,T.(n.d)[Z]http://reviewing.co.uk/research/ experiential.learning.htm.
[5]罗佐才.孔子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A].孔子研究论文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11,(第一版).
[6]张季娟、袁锐锷.外国教育史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修订版).
[7]Greenaway,R.[Z],http://reviewing.co.uk/research/ learning.cycles.htm,2002b.
[8]Priest,S.,Gass,M.Effective Leadership in Adventure Programming Champaign[M].IL:Human Kinetic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