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燕
(即墨市第二职业中专,山东 即墨 266200)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相比之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却“一枝独秀”。2007年4月25日,教育部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启动仪式上公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2007年达到91.6%。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中职生就业也潜存着一定的危机。相较于当今较好的外部客观因素,就业主体中的潜在决定因素更为重要,因而需要中职教育者未雨绸缪,认真应对。
(一)职业期望。
职业期望,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和向往,是个体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和信念。职业期望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是职业价值观的外化,也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的折射。一个人的择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除了个人才能、机遇等条件之外,主要决定于个体的职业期望是否合理。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人对职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人们的职业期望也在不断的发展。
中职时期是职业意识的确立期和理想化职业选择期。中职生在入学前填报志愿时,一般都经过初步的职业选择,但是他们此时对职业的认识是宽泛而粗浅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自己最初所选专业的认识逐渐深刻,对职业所包括的各种条件的意义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他们的职业期望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目前,就我调查了解,中职生的职业期望度仍然存在着部分不合理的现象,并且,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动态环节中。
中职生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条件依次为:工作稳定有保障、有较好的报酬、领导开明公正、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事业发展顺利和与同事关系融洽。中专生在择业时最不看重的条件依次为:工作具有变动性、能从工作中得到美的享受、能按自己的意愿安排业余生活、有一定的工作职权和工作能带来较高的社会声誉。
这种趋利的现状一方面使中职生在就业选择中偏重实际得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职生就业中的发展性问题,即因过于强调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职业的增长性和发展空间;过于求稳而造成未来发展的瓶颈问题。并且,由于对职业所带来的精神价值的忽视,也降低了中职生未来职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可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职业成就的取得往往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密不可分,仅仅从与物质利益切实相关的角度出发,会使部分中职生以未来的发展和前景为代价,换取一时的苟安,而职业也只成为个人谋生的手段,失去了其应有的精神价值。
(二)中职生就业中的情商缺陷。
对于就业者而言,情商是在专业技能之外,决定就业情况的重要的主体因素之一。中职生平均年龄15—16岁,处于生理、心理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危机时期,没有社会阅历和独立生活的经验。这些学生面临关系到个人命运的就业问题时,在情商上有明显的不足与缺陷。
1.对自我情绪缺乏正确的认识
所谓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就是了解自身真实感受。从复杂的情感中认知真实的自我内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中职学生由于年龄普遍偏小,还没有真正进入成熟期,社会阅历基本处于空白,独立生活的经验十分欠缺,长期处于相对单纯的学校和家庭环境当中,不但容易情绪化,更重要的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这通常突出表现为片面夸大自己的喜、乐、悲、怒等情绪,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一个小小的成功,都可能导致他们得意忘形;一次小小的挫折,也有可能使他们万念俱灰。而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如果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由此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就必然会形成心理上的阴影。而一些在择业上较顺利的学生,有时也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影响到部分乃至整体的就业情绪。
2.难以建立管理情绪的自我调节机制
中职生因为年龄和自身经历的关系,感性的成份过重,缺少理性的客观分析和认识。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当然就谈不上管理情绪。这表现在学生就业的多个方面,比如有的学生会因为就业顺利而变得极度兴奋,由于不会管理自己喜悦、兴奋的情绪,导致失眠、醉酒等情况的发生;也有学生因就业问题而产生沮丧情绪,甚至于迁怒他人,与同学发生误会或争执,将负面情绪不断夸大,以至于与同学、老师和学校假想对立,最终情绪失控,产生偏激行为,甚至打架滋事,违反校规。因学生缺乏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容易长时间陷在负面情绪中难以自拔,从而在择业就业的关键时刻,贻误时机,妨碍前程。
3.就业中的自我激励不足
自我激励是保持学习和工作热忱的决定性因素,是就业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由于中职生的心理强度与成熟均属于较弱的阶段,与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相比,中职生自信心相对不足,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缺乏明确、坚定的追求目标,不会通过长期的自我激励来保持对就业目标的高度热忱。他们自我激励往往是暂时性的,主要表现为一时的激情,缺乏长期的坚韧努力。更多的时候,他们把学习看成是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是对他人的回报,缺少内在的动力,所以难以长期保持学习的热情。
针对中职生就业中职业期望不尽合理和情商不足的主体性因素,中职教育者应该积极帮助他们克服问题,解决困难。我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出可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加强德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德为才之帅”,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很多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第一标准。道德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它决定着人的外在言行是否符合社会规范,能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品格是用道德观点对个体性格所做的描述,如公正、偏私、诚实、虚伪、谦虚、狂妄,等等。而情商教育的内涵正是通过道德教育,提升一个人的品格,以至于学生能够对自我和他人情绪有良好的认知和掌握,从而能够克制个人的情绪冲动,理解他人,达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换言之,一个人的道德品格实际上源于个人的情感能力,道德是情商发展的目标,对情商的发展起牵引作用。因此,培养提高学生的情感智慧,首先应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格教育。
(二)与社会发展同步,增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社会发展一方面带来众多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竞争是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通过竞争,人力资源才能得到适当的分配。学校环境相对于社会来说,竞争主要表现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不少学生往往会采取放任自流、及格就好的态度,竞争意识薄弱。因此,教师应从多种角度、各种途径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树立竞争目标,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为学生创造竞争的环境,逐渐增强其竞争意识。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组织田径、球类、演讲、书法、歌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比赛,最大范围地吸引学生,使他们在各项比赛中养成竞争的意识,总结竞争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学会正确面对竞争,控制成败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提高竞争心理素质。
(三)倡导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
挫折是人生中难以避免的经历,它会给人的心理带来重要的影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不能正确地面对失败与挫折,就等于不会生存。中职生虽然仍在学校当中,但仍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学业竞争中受挫、情感受挫、人际交往中受挫、目标过高而受挫、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因意外刺激而受挫,等等。如果无法正确处理这些挫折,缺乏正确的引导,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恐慌、焦虑、自暴自弃、回避现实、自卑怯懦、仇视甚至悲观厌世而轻生等不良情绪。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把握挫折教育的时机,关心、爱护学生,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并从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能对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挫折与失败,在困难面前自我激励,坚定意志和信心,奋发向上,使他们能主动地面对挫折迎接挑战。
总之,只有在学校及教师的双重努力下,才能帮助中职生克服就业中存在的不利主体因素,培养出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良好、对自身有正确认识的合格人才,使其在就业市场上获得青睐,真正实现就业与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