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2010-08-15 00:47:51艾香玲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想象诗歌文本

艾香玲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就是说的“想象”,诗人通过想象,达到“笼天地于形内”,然后才能“挫万物于笔端”;诗歌语意的跳跃性和延伸性,意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意境的深邃性和含蓄性,都迫切地需要读者的想象。

1 诗歌需要想象的理论依据

诗歌是一种召唤结构,它留下许多空白召唤读者去填补。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用不确定性和空白来说明文本与读者接受之间的关系。他说“空白的东西导致了文本的未定性”,“空白暗含着文本各不同部分的互相联结”,“空白从相互关系中划分出图式和文本视点,同时触发读者方面的想象活动”[1],诗要在很短的篇幅内走很远的路程,因此它必须突破时空的障碍。文本的召唤结构包括:文本的否定、空缺和空白。否定、空缺、空白构成了文本的“未定性”或者是否定性,这种“未定性”、“否定性”是联结作者的创作意识和读者的接受意识的桥梁,它们促使读者在阅读中赋予不确定性以确定的含义,并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联结空缺,建立新视界。总之,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认为作品意义的存在是以阅读主体与作品之间相互解释,相互建构为条件的,它十分强调阅读主体建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接受美学中的这种“召唤结构”理论将无疑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学生进行审美想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意义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说“作诗只可说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足,分享创作之乐,才能了解诗的真味。”所以我们要了解诗歌的真味,就必须发挥我们的想象和联想。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想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中,而不是在抽象的思维。因此,人们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观的想象开始的。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的内在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悦。”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需要读者在鉴赏的过程中驱遣自己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否则的话就会流于肤浅。高尔基说:“只有当读者象亲眼看到文学家向他表明的一切,当文学家使读者也能根据自己个人的经验,根据读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识积累,来想象、补充、增加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时候,文学家的作品才能对读者发生或多或少的强烈的作用。”[2]从中可以看出审美主体的想象和联想是基于自身的个人经验、知识积累。我们所教授的学生,身心发育都开始趋于成熟 ,他们有强烈的审美欲望,有丰富的想象力,情感和思维都处于非常活跃的时期,这无疑为他们在诗歌鉴赏时进行联想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叶圣陶说:“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为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完成。”[3]“作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旨趣到符号。”[3]他还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而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3]他强调说“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3]。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抒情性文学作品中,特别是抒情诗中,作者常常不直接吐露真情,而采取一种委婉曲折的方式隐约地显示某种思想和感情的影迹。这就给情感罩上一层朦胧的面纱,给人若隐若现、欲出不出之感。这样,读者阅读鉴赏就不是一目了然、一览无余,必须经过由表及里的反复玩味,然后才能悟出诗歌形象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从而获得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审美享受。诗文的妙处就在这未直接显露的地方,它造成蕴藉空灵的审美境界,给想象力的驰骋拓展了广阔领域。

3 想象的分类及其具体操作

诗歌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背后的真情实感。在想象过程中,可具体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3.1 相似性想象

“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因触发了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之中与之相类似的材料而浮想联翩,从而加深对作品意蕴的体味、理解与领悟。这就是相似联想”[4]。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首唯美的充满无限眷恋而又感伤的抒情诗。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对于离别,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有过这样相似的经历,所以联系自身,就很容易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如诗中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带着对康桥的无限留恋,带着整颗心灵和所有的情感,对康桥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也是最美的景色做了饱含深情的聚焦和描述,以此来慰藉自己,也让自己暂时忘却了离别的忧伤,诗人的情绪也就此达到了高潮,于是有引吭高歌之意。但为什么诗人又说“不能放歌”呢?因为诗人突然意识到了离别就在眼前,他从忘我地陶醉于美景中的巅峰状态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情感的谷底。诗人的这种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学生初读可能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引导学生运用相似性想象:回想曾经与自己同窗三年的初中同学、老师,他们与自己朝夕相处,三年的时间,在他们的陪伴下、帮助下,你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放飞梦想,挥洒青春,那必将是你人生当中永远值得珍藏的回忆。可是临近毕业的那一天,你就要与这里的老师、同学告别,心中的不舍是不言而喻的。带着这份不舍,宁静的夜晚,你独自一人漫步在熟悉的校园,借着月光,你看着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树,都感觉到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灵动,再回想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互帮互助,那种离愁别绪就更浓烈了。再回过头来看徐志摩对康桥的那份感情,我们便觉得诗中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那样的热烈那样的令我们感动,理解起来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就是相似性想象在诗歌鉴赏中运用的妙处。

3.2 创造性想象

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常常和创造性思维结合在起。这种想象是一种更高级的想象,它是在融入了自身的理解后又加入了新的元素,从而使得对诗歌的理解更丰盈。

如在讲授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时,可以先让学生查阅一下本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明确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运用创造性想象改写这首诗歌。现选取其中一学生的创作:她是名门闺秀,是已嫁作他人妇的窈窕淑女。曾经她青春年少,曾经她无忧无虑,曾经她鼓励夫君前往边塞求取功名。春华秋实,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此去经年,夫君求封侯之旅如此遥遥无期。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她精心打扮,刻意装饰,登上自家高楼,不经意间,一抹翠绿进入了自己的视野,那绿是枝头杨柳的绿,那绿是如此的惹眼,那绿是如此的富有生命的律动,那绿似乎一下子拨动了她内心深处的一根琴弦:遥想当年,与君折柳惜别,历历在目,言犹在耳,只是物是人非。光阴荏苒,年复一年,自己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容颜已开始憔悴,于是情不自禁遥望远方的边塞,往日的推波助澜变成今日的惆怅落寞,怎一个“悔”字了得!

在运用这种创造性的想象改写这首诗之后,我把它念给全班同学听,他们啧啧称赞,此生非常兴奋,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在这个改写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其他学生也纷纷跃跃欲试。

3.3 再造性想象

主体依据客体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构成相应的艺术形象的想象。钱谷融先生说:“艺术贵在创造,创作如此,欣赏如此,不通过再创造的活动,是不能真正领会艺术作品的神理妙趣,不能品位艺术作品的美的。”前面提到的召唤结构,实际上就是文学作品本身提供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这是对读者的一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诗歌教学中以艺术形象为审美通道,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不仅可使学生领会深层性的艺术美,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于平淡中发现神奇,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如在教授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时,笔者首先引导他们根据上阙的内容先在头脑中勾勒出湘江秋景图的形态:连绵起伏的群山,层峦叠嶂的树林,满满的江水,游动的鱼儿,飞翔的雄鹰……其次,闭上眼睛,想象这些秋景的颜色:山是红的,水是绿的,鹰是灰的……后面再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这些画面放在一起形成一幅动态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风送爽,吹动满山遍野的树林,江水缓缓流淌,鱼儿在水中欢快嬉戏,雄鹰在苍穹展翅翱翔,一望无垠的江面,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找几个词语概括一下这幅动态画面的总体特征:生机勃勃、绚烂多姿,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最后,我再提问:“那词人描绘如此绚丽的秋景,是用来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结合词人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快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三个生动的教学案例就是教师在充分运用想象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能够唤起学生的想象力,那必将是成功的教学。正如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本领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4 结束语

想象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途径,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想象对诗歌鉴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因此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位诗歌独具特色的魅力。

[1] 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 高尔基.论文学续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 夏沔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4] 刘再华,贺慧宇.诗通[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想象诗歌文本
诗歌不除外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中国化妆品(2018年6期)2018-07-09 03:12:42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读者(2017年15期)2017-07-14 19:59:34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