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发展、现状及启迪

2010-08-15 00:48:47王一帆
卫生软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者医患

王一帆,孟 楠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674100)

国外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发展、现状及启迪

王一帆,孟 楠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674100)

描述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普及于其他国家);介绍了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了在我国目前的制度框架下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思路。

医务社会工作;境外;卫生体制改革

2009年4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1]第13条提出了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意见》明确:“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可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可视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

国外的医务社会工作开展较早,特别是美国、日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提供参考。

1 发展历程

医务社会工作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产物,反映疾病、健康类社会问题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反映人们改善生活状况与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以及社会发展趋势。

1.1 萌芽于英国

医务社会工作由英国起源,英国既是世界上首个工业化国家,又是现代化进程中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暴露最典型的国家,其中城市贫民道德与健康水平下降,国家关注疾病、健康问题与公共卫生改革议题尤为突出。16世纪英国的“施赈者”在医院里做救济贫病的工作。1880年前后,英国慈善医院、济贫院、地方医院和诊疗所开始聘请社会工作者(初谓收帐员),以保证所有病人能竭其所能支付住院治疗费用[2],英国式医务社会工作雏形诞生。1894年纽约The Post Graduate医院首先聘用社会工作者在小儿科服务[3]。

1.2 发展于美国

1900年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现代化与世界经济贸易中心逐渐从英国、西欧转移到美国。贫困、环境污染、职业病防治、疾病健康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同样引发医务社会工作议题。1905年,麻省总医院的Richard Cabot医生意识到,疾病的根源不光是单纯的生理性因素,疾病发生、治疗和康复痊愈是深受社会因素影响的。他认为社会工作者是临床医生的“专业伙伴”,他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聘请首位社会工作者,这标志着美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正式诞生[4]。从此以后,美国成为欧美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发展中心。

1.3 普及至其他国家地区

日本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有一些医疗机构引入了美国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尝试,例如恩赐财团济生会芝医院设有“济生社会部”,圣路加国际医院设有“社会事业部”。可是随着战争的扩大,这些活动就中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 CHQ(联合国军总司令部)的指导下,日本开始以医院、保健所和结核病疗养所为中心配置医务社会工作者。GHQ下发给日本政府厚生省一份名为《关于保健所职能扩充及强化》的备忘录。根据这份备忘录的精神,1947年日本修改了《保健法》,保健所共有12种业务,其中之一就是“关于促进和发展公共医疗事业的事项”,二战后的医务社会工作就这样开始发展起来[5]。

2 工作范畴

医务社会工作的范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医院社会工作起步,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医院和病房范围之内,服务于患生理疾病的病人;第二阶段是医务社会工作,这个阶段的服务范围超出医院和临床医疗,扩大到公共卫生、预防疾病、社区照顾、社区支援、社会工作行政、政策倡导、理论研究等方面;第三阶段是卫生保健或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已超越“生理疾病治疗”的阶段,提高到健康服务的层次,凡是与人类健康状况有关的领域都是社会工作者的职责范围与服务领域[6]。

现今医务社会工作,已经不限于在医院内部进行活动,而是延伸到了出院以后的康复过程、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及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服务中。

3 身份认可

美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身份属于“政府雇员”,他们的工资水平与公务员一致,普遍没有创收的任务和指标,主要职责是为弱势群体和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免费的福利服务,谋求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6]。

日本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国家资格是社会福祉士,领取福祉职业薪水,明确了专门职业的位置。在2006年诊疗报酬的调整中,除了承认社会福祉士的“病毒疾患指导费”的设施标准之外,还明确了“恢复期训练住院费”,“恢复训练综合计划评价费”,“出院时恢复训练指导费”,“在家时医学综合管理费”的诊疗报酬等,使得有社会福祉士资格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能够开展业务,确立了在保健、医疗制度中的位置[5]。

4 启迪

我国并非没有开展过医务社会工作,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开始于1921年,这得益于我国前国家副主席宋庆龄的老朋友蒲爱德(Ida Pruitt),她曾在麻省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社会服务部专门学习医务社会工作。1921年,她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附属的协和医院创立医院社会服务部,提供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在中国和亚洲地区开创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7]。由于种种原因,北京协和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中断。直至2007年3月,协和医院在中断四十余年后开始重建该制度[8]。

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建设、重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与社会政策模式、医药卫生体制总体改革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时期,从社会管理者、卫生决策者、医疗机构、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和广大病人的角度看,他们的共同关注点是调整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公民健康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意味着密切医患关系,促进医患维权,提高医疗质量和改善健康状况,是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初期的最佳介入点和赢得专业地位的服务领域。

4.1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者首要的作为

医生多关注疾病本身,对病人患病及影响痊愈的社会、心理、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关注比较少,而病人及家属的需求与感受也可能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被忽略,这些也恰恰是引起病人与家属对医疗服务或医院管理制度不满意、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增加的导火索。

就我国现阶段情况来说,医疗社工首要任务是柔和医患关系,解决患者及家属与医院之间的问题与纠纷,分担现在压在医护人员身上的重担,让医护人员更专注于医疗行为。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有:第一,为病人及家属解释病情,以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病人及家属常因医药卫生知识缺乏或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没有信心,从而错过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医务社会工作者将病人目前的病情、进展、愈后等告知病患及其家属,协助他们拟订治疗计划、服用治疗药物、配合医药治疗。第二,出现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服务工作或者管理上不满时,医务社会工作者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介绍医院相关的工作程序,避免他们对医院产生误解、产生不满情绪,或诉诸媒体导致矛盾升级。当病患牵涉到相关的法律纠纷时,医务社会工作者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从最有利于医患和解的角度开展沟通与和解的工作,协调医院与外界机构、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医院良好的公共关系与社会形象。

4.2 健全社会服务政策法规

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一项事业才能顺利开展,并走得更远,更好。我国人事部、民政部于2006年7月2日出台了社会工作的相关文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及《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为我国规范社会工作者职业行为、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完成于2007年7月的《卫生部人事司“医务社会工作者调查与政策研究”报告》显示,“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是个崭新的理论、政策、实践议题,卫生决策者和医疗机构管理者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认识滞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医疗卫生服务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最迫切希望改善之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处于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社会,保障基本生活与改善服务质量最有效的举措。

卫生系统应成立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研究卫生系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岗位设置等相关理论、政策议题: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资格进行认定让其有晋级和发展的空间;有接收终身教育的机会,通过培训提高专业能;能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岗位设置,使之更符合社会需求。

4.3 扩大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影响力,提高认可度

2007年11月,卫生部“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和岗位设置政策研究”课题组的调研发现,很多人对医务社会工作缺乏认识,不清楚该工作有何作用,不知道它的存在价值。缺乏更多人主动参与和支持医务社会工作开展并不顺利。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不强是影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9]。

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报道医务社会工作,将成功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院介绍给社会,推广其成功经验。不仅让政府管理者了解医务社会工作、重视医务社会工作,还要让医疗机构、群众社团、广大民众了解医务社会工作;不仅在学生理论层面研究讨论医务社会工作,还要勇于实践医务社会工作,让医务社会工作后继有人。

4.4 健全社会福利

蒲爱德(Ida Pruitt)在1935年撰写的文章中说:“我们非常幸运地处在北平。这里具有远比其他城市更多的社会福利机构。他们既在既帮助我们解决病人的问题,又在帮助我们训练学生上相互合作。” 参考境内外的成功案例,社会工作、医院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一定是与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社会福利的理念、福利制度框架与帮助弱势群体的社会公正目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无法发展起来。这意味着没有社会福利制度,就无社会工作[10]。例如美国针对老年人和穷人的医疗服务计划是医务社会工作者的重要领域[11]。

根据《卫生部人事司“医务社会工作者调查与政策研究”报告》显示,社会福利与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是福利服务与健康服务的整合,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要发展,健全社会福利是重要前提之一。2010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我们要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有了健全的社会福利政策及体系,医务社会工作者将更有作为。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06/content_11138803.htm,2009-04-06.

[2] 罗 伊,波 特[美].剑桥医学史(第一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531.

[3] 刘斌志,刘 芳.医务社会工作在和谐医院构建中的使命和角色[J].医院管理论坛,2006, 23(12):14-16.

[4] Bartlett H·M.50 years of social work in the medical setting:past significance/future outlook[M]. NewYork: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1957.

[5] 村上信[日].日本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的足迹[J].社会工作,2008,(15):23-25.

[6] 刘继同.美国医院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历史经验[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1):36-38.

[7] Ida Pruitt.Medical social workers:their work and training[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35,(49):909-916.

[8] 栾兆琳.医务社会工作者在行动[J].中国卫生,2008,(4):38-42.

[9] 吴任慰.现阶段我国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38-40.

[10] Swaan.In Care of the State:Health Care,Education and Welfare in Europe and the USA in the Modern Era[M].Oxford:Polity Press,1988.

[11] Davidson,Clarke.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A Handbook for Practice,Part I[M].New York:The Haworth Press,1990.

R192

B

1003-2800(2010)06-0566-03

2010-09-26

王一帆(1979-),女,四川新津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及卫生事业管理方面的工作。

何庆节)

猜你喜欢
医务社会工作者医患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民族音乐(2018年6期)2019-01-21 09:42:36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会建设(2016年4期)2016-12-01 04:34:22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8
解开医患千千结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2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0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