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对弟子的评价视角及其对当今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
——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2010-08-15 00:53李林元谭兴华陈英明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子路弟子论语

李林元,谭兴华,陈英明*

(1 武汉纺织大学 环境与城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试论孔子对弟子的评价视角及其对当今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
——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李林元1,谭兴华2,陈英明1*

(1 武汉纺织大学 环境与城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怎样积极评价学生,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直是教师教学实践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孔子,他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是怎样对其弟子进行评价的呢?这些评价对弟子的学习、成长与工作产生了多大的作用和影响呢?本文试从孔子评价弟子的性格、为人、处事、学习、才干、职业选择等方面内容为视角进行分析、归纳,揭示孔子评价弟子的法则、规律、艺术和效果,总结其评价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有何借鉴意义。

论语;孔子;弟子;评价;借鉴

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合理、科学的评价,并及时将评价内容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自我改进和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为人处事能力和个人才干等,推动学生的自我发展,以期实现其事业的成功。因而,合理、科学的评价视角或内容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性格评价

提倡平和、稳重,反对轻率、鲁莽、逞强好胜的性格。孔子弟子子路性格刚烈,轻率鲁莽,做事常常不深入思考,不考虑将会产生的后果。不知谦虚礼让,常常一马当先,做事不稳重。例如,当孔子为了做官去卫国见绯闻缠身的南子时,子路就直接不给孔子脸色,不信任老师,结果孔子只有对老天发誓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子路的轻率、鲁莽让孔子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章中记载孔子问弟子的志向时,子路是“率尔对曰”,针对子路的轻率,孔子是嘲笑加批评:“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说子路说话一点不谦虚,治理国家不懂得礼让。当子路与孔子在相关价值观念和立场不一致时,子路就会给孔子脸色看,甚至暗含讥讽。为了改变子路这种轻率、鲁莽的性格缺点,就有必要对子路进行教育和告诫。当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子路问听到了就要去行动吗?孔子回答道,要先问问自己的父兄的意见。孔子这样说,目的就是修正子路的急躁与轻率性格。因为这样的性格,不但办事不周全,还可能带来坏的结果。

虽然勇敢是一种好的性格,但是逞强好胜就不值得提倡。孔子认为的子路就是一个逞强好胜过了的人。孔子批评他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正是鉴于子路的刚烈、逞强的性格,孔子曾经严厉的批评道:“若由也,不得死其然。”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纷乱政治时代,是“邦无道”的政治环境,只有言语谦顺、行为谨慎,才能实现“邦无道,免于刑戮。”所以,逞强好勇、好胜的性格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正如《老子》第七十六章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正是对这种过于刚强而易折的性格进行了批评。所以,孔子才一而再的要求学生要养成谦虚礼的性格,纠正轻率、鲁莽、逞强好胜的性格,要求学生要懂得在社会中保全自己,不做无谓的牺牲。

今天,一个人的主要成长环境是在学校,因此,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性格发展。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因此,纠正学生急躁、鲁莽、轻率、逞强好胜的性格,培养学生平和、稳重、谦虚、慎思的性格,使学生的性格发展一开始就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将对学生未来事业的成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 为人评价

为人,即做人也,做人的第一要素即是品德修养。孔子向来注重品德修养,那么,孔子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评价弟子的做人的呢?

2.1 崇扬“仁”、“德”,反对己所不欲而施于人

要在社会中做人,首要的前提是品德修养,一个人品德修养水平,将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做人水平。因此,孔子在评价弟子的为人中,首要评价其道德修养,而孔子认为的道德修养内容,则主要是“仁”、“德”。《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评价弟子的“仁”、“德”修养时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文中高度评价了颜回在“仁”方面的修养,而对偶然做到的学生则给予了含蓄的批评。其目的是引导其他弟子向颜回学习,加强个人“仁”、“德”修养。

在做人方面,孔子除了对“仁”、“德”的重视外,还十分重视尊重他人,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说不能强迫他人放弃自己的主张或志向。针对这个问题,他再一次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次强调在与人相处中,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所谓“仁者,爱人”也。

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要让学生首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主张,尊重他人的权利。能将心比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是为人的起码要求。

2.2 以君子为做人的最高目标

《论语》中提到君子共有107次,小人24次,重现率较高,足见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重视。因为君子是品德至善的人,所以,孔子在平时谈话中,要求弟子为人要以君子为最高目标去追求,即要以君子的才能、学问、胸怀、团结、信义、知耻、政事、爱人、形象礼节、正直、责任、言语举止等为品德修养与为人的内容,完善自己,止于至善。在日常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孔子就对弟子中达到君子标准的予以褒扬,例如,《论语·公冶长》中就对其弟子宓子贱进行了表扬,孔子说:“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意思是说“这人是君子呀!假若鲁国没有君子,这种人从哪里取来这种好品德呢?”这是孔子对弟子为人到达的最高目标的高度评价。

为人讲诚信、守礼,这是君子的基本内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为人要诚信、友善,要有责任心等,引导学生向道德模范学习,成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3 处事评价

处事,即处理日常生活、工作等事务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在应用,理论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一个人性格再好,接受能力再强,学问再精深,但却不会在社会中恰当处理事务,这样的学习也是无益的。不知道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知识的学习就没有转化为现实能力,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没有达到。孔子是非常重视处理事务能力和水平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就讲学习与实践并重,足见孔子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论语》中多次记录了孔子对实践的认识和强调,同时,对弟子们的处理事务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指导。主要有以下两点:

3.1 理智冷静,不意气用事,是处理事务的首要原则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做事比较冷静、理智、客观的人,同时也要求弟子能够做到这些。孔子认为,理智冷静、不意气用事是处事事务的基本原则。当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就批评他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意思是,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孔子这句话含蓄的批评了子贡较为意气用事,不够冷静的处事特点。意气又不冷静,往往容易闯祸,所以,孔子勉励学生要善于把握处事的原则,提高处理事务的水平。

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学习或工作事物时,往往容易意气用事,从而导致不好的结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应该教导学生在处理有关事物时,要学会冷静,避免意气用事。

3.2 全面考察,不片言折狱,是处理事务的基本方法

在做事上,孔子主张全面考察,避免片面化。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做事时,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有正确的方法,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处理事物前,一定要对相关事务的情形了如指掌,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只有全面考察、掌握了要处理事物的情况,才能在处理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准确。所以,孔子对子路片言折狱的处理事务方法给予了批评。孔子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孔子说子路在处理事务时,为了不拖延自己的承诺,往往只根据自己单方面的了解和别人单方面的言语就处理案件判决等有关事务,所以,子路处理事务的基本方法遭到了孔子的否定。

因此,全面考察,不偏废任何一面,是我们处理事务的基本方法,只有按照这个基本方法办事,才能使我们正确的处理各种事务。

3.3 肯定“中庸之道”是处理事务的最高境界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论语·先进》篇中记载这样一段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所认为的处理事务的最高水平,他认为做事、处事的最高境界是要达到“中庸之道”,即主张恰到好处。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把是否追求“中庸”为处事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列宁曾说过:“真理向前迈出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所以,做事过了头会违背道,违背真理;不及,就是还未达到,当然就是没有把事情做好。把握“中庸”,这就有个临界点的问题,而难就难在度的把握上。因此,孔子才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中庸大概是最高的水平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以“中庸之道”为处理事务的最高水平或最强的能力,既有它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有它应该批评的地方,值得借鉴的地方是我们在处理事务时应该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应该批评的地方是这种标准太高,大多数人都难以达到,以此为标准容易使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避免矛盾,不解决实际问题;和稀泥,流于形式。

4 学习评价

在《论语》中,从孔子询问儿子孔鲤的学习情况一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增强自身素质的强调和重视。《论语·季氏》记载: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在这里,孔子把学习看成是说话做事和立足社会的基础,足见其重视程度。孔子对弟子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和知识应用能力等内容,并予以严格要求。

4.1 学习态度评价

孔子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十分注意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并积极加以引导。

(1)赞扬好学上进,批评知难而退。孔子对弟子先讲不好学的可能后果与危害,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孔子这番话详细总结了不同类型的人不喜欢学习可能会造成的是非不分、受人愚弄、说话尖刻、捣乱闯祸、胆大妄为、放荡不羁等后果。

孔子弟子中有相当部分是勤奋好学的,如《论语·述而》篇中就有孔子向叶公评价子路的记录:“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说子路以学习为乐事,好学上进,废寝忘食,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论语·子罕》篇中记载鲁哀公问孔子,问他的哪个弟子好学?孔子回答道:“有颜回者好学”。说颜回是“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高度评价了颜回虚心学习的态度与永不止步、不知懈怠的学习干劲。孔子多次在公共场合高度赞扬颜回好学上进的优秀品质,反过来有利于促进其他弟子在学习上态度的改变,起到了鞭策作用。

同时,孔子针对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不敢尝试、不肯积极努力的弟子给予了批评。弟子冉求就是一个不能吃苦,在学习面前有畏难情绪的人。冉求自己学习不刻苦,态度不认真,还为自己找借口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意思是说我冉求不是不向老师您学习,是我自己天生愚笨,理解力不够啊。针对冉求的这种情形,孔子当面就批评他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意思是说,能力不够者,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障碍而不能深入学习下去,而你现在还没开始学习就说自己能力不够。正是由于孔子的及时批评和教育,在学习上有懈怠、畏难情绪的冉求才逐渐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其性情也学习而逐渐完善,最终成为有用之才。

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成效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注重端正学生的学风、考风,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赞赏学问精深,反对泛泛而学。首先,学问不是娱乐消遣,要做好它,就不能抱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泛泛而学,必须深入研究,才会做出成果,不然就是浮光掠影,懂一点皮毛。在学问上,孔子主张要深入研究,做到精通、精深,对于粗浅的学习和泛泛的知识水平,孔子是持批评态度的。例如,子路鼓瑟水平本来不高,却跑到孔子面前演奏炫耀,针对子路这种半壶水响叮咚的状况,孔子批评他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孔子对子路的骄傲行为进行了批评,说子路的学问还在登堂阶段,未能入室。告诫子路要戒骄戒躁,不能满足于泛泛而学的现状。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效地督促了子路加强改进。为日后子路的成才奠定了基础。

4.2 知识运用能力评价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除了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外,还必须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论语·述而》孔子说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了学生独立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只有学会了知识的迁移使用才算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才算是会学习的人。所以 “举一反三”既是知识迁移使用的方法,又是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表现。《论语·公冶长》中也记载了孔子对颜回知识运用能力的高度评价: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问端木赐(子贡),问他与颜回谁强些?端木赐回答说自己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而颜回听到一件事便能推演知道十件事。孔子认同了端木赐的回答。

从孔子对弟子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强调的学习不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能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的,这对我们今天开展创新性课堂教学是有借鉴意义的。

5 才干评价

重视政治、军事才干,轻视才艺能力。孔子对学生才干的评价主要看重他在政治、军事活动方面的能力,包括政治判断力、政治决断力、政治手腕、军事素质等。孔子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在他的弟子中,他发现子路、冉求、公西赤、冉雍等在政事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多次在他人面前和公共场合赞扬他们这方面的才干。《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雍也可使南面。”孔子认为子路可以当一个中等国家的军事长官,冉求可以当一县的县长,公西赤可以做一个外交家,冉雍可以做一个部门或地方上的长官。孔子的这些评价,正是基于政治、军事的角度进行点评的。正是孔子对弟子们特长的积极正面的评价,从而使他们的特长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后来子路任季孙氏的宰,又任大夫孔俚的宰,最后又任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冉求后来做了鲁国季氏家臣。公西赤也替孔子出使齐国并圆满完成了任务。冉雍也做了一段时间季氏私邑的长官。可以说,弟子们的成功,与孔子善于发现特长,并加以积极引导、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孔子对技术性的能力,包括才艺能力,持较为轻视的态度,例如《论语·子罕》篇: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对才艺、技术的态度,他认为技术性的、才艺的能力是鄙贱的,最多是用来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是小道,而不能对治理国家发生效用,因此,他不赞赏弟子们去发展这些能力。

对今天教师来讲,也是要向孔子学习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才干的能力,并加以积极引导、培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才。而对于孔子轻视才艺的行为,我们应该舍去。

6 职业选择评价

孔子把从事政治职业看成是事业成功的标志(先秦时期,军事是从属于政治的)。孔子一生以入世、救世为目标,为了干谒,一身奔波、颠沛流离,其弟子也跟着周游列国。因此,孔子培养弟子的目标就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各国政府中的政治领袖人物,国家股肱之臣。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正是对孔子从政思想的继承和阐释。孔子是积极推荐自己的弟子出去做官,并鼓励他们独立施政或开展政治活动的,所以,孔子对不关心政治(包括军事),不从事政治(包括军事)职业的人,常持批评态度,例如,《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向孔子请教学种庄稼、蔬菜等与农业相关的知识,就让孔子很反感,把他评价为小人。孔子说,只要自身成为了政府官员,从事了政治职业,还需劳自己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吗?

同时,孔子对端木赐从事投机性的商业活动也给予了批评,他说“赐不受命”,认为端木赐这种做法不是读书人应该干的,不是读书人应该选择的职业,这种做法是士不安本分的表现。

孔子对弟子职业的选择评价,是带是有十分浓厚的时代背景的,当时天下混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因此,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够从事政治职业,以安天下为己任,再造一个像周初那样的一个天下太平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新的时代,在指导学生职业选择时,不能囿于孔子的“官本位”思想,应该教育他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尝试不同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采取合理的评价视角,并实现实时向学生传递评价信息与结果,必然对学生起到纠正、引导、告诫和勉励的作用,有利于实现自己的良好发展,使学生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1] 杨伯峻译注.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12.

[2] 杨伯峻译注.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2.

[3] 冯达甫. 老子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6.

[4] 朱熹, 陈立校点. 四书章句集注(一)[M]. 长春: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12.

[5] 钱穆. 论语新解[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3.

[6] 李泽厚. 论语今读[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3.

[7] 南怀瑾. 论语别裁(上下册)[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7.

[8] 窦连荣. 试论孔子对其弟子的智能培养[J]. 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 (3).

[9] 辛宇. 孔子和他的弟子[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1999, (5).

[10] 唐子恒. 试论孔子弟子的从政观念与实践[J]. 兰州大学学报, 2000, (4).

[11] 雷绍锋. 从<论语>看孔子及弟子的艺术观[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12] 王毓殉. 孔子是如何批评弟子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3).

[13] 韩辉, 周志发. 孔子的学习观与因材施教“新论”——基于“问题意识与错误观”的视角[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

[14] 孙刚成, 乔刚. 孔子的教育实践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借鉴[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15] 赵骞, 曹玮. 略论孔子如何教育弟子为政——以<论语>为考察中心[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

[16] 王毓殉. 孔子是如何表扬弟子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5).

Discusses Confucius the appraisal angle of view and profits from significance now to the disciple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take“Confucian analects”as inspection center

LI Lin-yuan1, TAN Xing-hua2,CHEN Ying-ming1

(1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Urban Construction,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2 School of Liberal Arts,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China)

How praises the student, which aspects appraises from, has been in the teacher teaching practice a very important content. As our country history in first big educationalist Confucius, how does he is carry on the appraisal in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to its disciple? These appraised to disciple's study, the growth and the work have had the major function and the influence?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Confucius to appraise disciple's disposition, the manner, to handle matters, aspect contents and so on study, talent, vocational choice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the induction for the angle of view, promulgates Confucius to appraise disciple's principle, the rule, art and the effect, summarizes it to appraise to our today's teaching practice has what profits from the significanc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nfucius; disciple;evaluate; use for reference;

G40-055

A

1009-170X(2010)04-0051-05

李林元(1981-),男,助教,华中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d040).

猜你喜欢
子路弟子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弟子规
弟子规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