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策 王善英
论毛泽东作为信仰领袖对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
冯天策 王善英
毛泽东作为信仰领袖对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革命性的情感价值。以毛泽东为主要创立者的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成为民族信仰,给中华民族贡献了崭新的信仰理论,成为自儒家信仰以后最深入人心的完整的信仰体系。毛泽东在长期复杂的革命实践中屡次站在正确的方面,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政治领袖地位,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依赖感。毛泽东伟大的人格、崇高的无产阶级品德以及巨大的传奇色彩给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感和神秘感以极大的满足。毛泽东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国家利益和尊严上所表现出来的坚定意志和深远谋略,使备受列强欺压的中华民族扬眉吐气,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毛泽东;信仰领袖;情感价值
信仰领袖是指那些创立信仰的宗教大师和思想家,而非信仰组织或者国家、军队的领导人。信仰领袖以其巨大的思想权威、卓越的胆识和高尚伟大的道德品行以及杰出的宣传、行政、组织等才能,赢得人们衷心的爱戴和尊敬。信仰领袖都是应运而生的天才人物,这“运”不是指神秘的天意,而是指时代潮流之所向、民心之所趋。从马克思主义信仰诞生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但真正能称为信仰领袖的则为数不多。非常庆幸的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在波澜壮阔的斗争中产生了一批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并以其对中国革命、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中华民族的衷心爱戴,极大地凝聚了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传播,其中最契合中华民族信仰情感特点、符合中华民族情感需要,最令人瞩目的是毛泽东。
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造者,一开始就自觉地在艰难的革命实践中,在中国最贫困、知识最贫乏的人群中,积极创造与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思想特征相吻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把当代人类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将中国思想文化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与同时代的其他先进人物不同,毛泽东在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中国现状的了解。他曾对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同志们说:“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1]正是以熟悉、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为基础,毛泽东才有可能针对民族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真正发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民族价值。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的关系:“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2]这种清醒的自觉意识,来自他对西方各种信仰体系的比较,也来自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从而使他能自觉地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
1926年毛泽东主持了广东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赞扬农民运动,1937年发表《矛盾论》、《实践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武器,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1942年主持延安整风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整风著作,1945年发表《论联合政府》,1949年又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些重要的理论著作引导、教育全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使毛泽东思想得到了系统概括和多方面展开。尤其是在经历了延安整风之后,毛泽东的著作开始在党内受到重视,成为全党的整风文件,成为最为民族化的信仰理论。他以自己民族化的语言、尤其是农民般朴实而准确的语言,科学系统而又通俗易懂地诠释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的实际、时代的特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大多数出身农民子弟的共产党人以信仰的教诲和灌输,充分发挥了信仰在政治中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为共产党人指出了奋斗的方向。他在党内的战略素养、政治能力、组织水平和领导艺术,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巨大理论贡献,使其无可置疑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领袖。而这一人格化的信仰领袖,又转化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20世纪中国的巨大情感优势。直至今天,毛泽东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生命力的重要情感因素。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思想理论贡献从延安时期就得到全党的一致认可。刘少奇指出,毛泽东“是天才的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将人类这一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水平提高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并为灾难深重的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指出了达到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的道路”[3]。至新中国成立,毛泽东的几乎所有预言都被证明是正确的,就像中国历史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圣人。他的丰功伟绩、卓越才能、睿智天纵都充分满足了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对“圣人”的描绘,这是不可忽视的信仰情感因素。如果没有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不可能迅速地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接纳和信赖,是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注入了中国人民心中,使中国人民摆脱了愚昧,唤醒了全国人民,激发了最伟大的力量,最终取得了民族解放的成功。
从马克思主义信仰诞生的那一天起,其政治主张始终以改造社会、夺取政权为主要目标。在复杂艰苦的斗争中,尤其是在共产党与敌对势力相比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没有英明、正确的领袖群体,夺取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当时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首要任务是在党内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信心,而对信仰的信心仅仅依靠说教、宣传是难以形成的,它需要依靠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不断取得的胜利来加以维系和巩固。毛泽东正是在中国革命的每一次危机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科学策略,并以自己坚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带领共产党走出危机、走向胜利。他在斗争实践中表现出的高超战略眼光、政治艺术和军事天才,使其最终在共产党内部形成了稳固的领袖地位,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化身,形成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充分依赖。
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克服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继八一南昌起义之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了与旧军队有根本区别的工农红军,建立了革命政权,展开了游击战争,打土豪、分田地,使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1928年3月,毛泽东和朱德在宁冈胜利会师后,红军声势更加浩大。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农村扎根的第一块土壤。在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毛委员”作为共产党人的化身广为传颂,他当时的思想和业绩也成为中国土地革命的象征。20世纪30年代,由于大城市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党的临时中央在上海已无法立足,被迫迁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博古为主要代表的教条主义者,盲目迷信李德这个国际顾问,否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排斥了毛泽东在党内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遭到巨大损失,被迫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初期的重大失败,使广大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开始思念毛泽东,要求毛泽东重新回到领导岗位。更为严重的是在长征途中“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人一再失误,几乎要把红军和中国革命引向绝路。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党内以周恩来为主的正确力量把党和红军的领导权,在遵义会议上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指挥红军创造了四渡赤水、巧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奇迹般的军事胜利,经过艰苦的长征,最终在陕北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获得了稳固的基础。这证明了毛泽东战略的正确性,也使他在全党、全军赢得了一致的拥护和支持。
抗日战争中,虽然一度受王明右倾路线的干扰,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一是因为在长期的土地革命实践中,共产党内已经高度认同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二是因为在抗日战争的实践中,毛泽东也依然站在正确的方面,是他最先确立了党在抗日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正确战略和策略,既确保了党的独立,又为发展壮大自己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以其大智大勇,毫不顾忌蒋介石可能对他本人的暗害危险,为了中国人民的和平毅然前往重庆参加谈判,有效地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阴谋,极大地提升了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使毛泽东的名字已经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传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随后,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导人民解放军以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表现出了出神入化的战略指挥艺术。他的每一个战略决策几乎都被战争发展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显示了惊人的预见性和判断力。
新中国诞生后,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肃清了反对派残余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的封锁、破坏和武装挑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医治战争的创伤,完成全国土地改革,又不失时机地创造性完成了三大改造,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结束了国家长期战乱、十分贫穷和一盘散沙的局面,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大地上展示了巨大的威力。
而这一切胜利都与毛泽东的英明领导密切相关,也为毛泽东本人带来巨大的声望,这也同时造就了毛泽东在党内外无可争辩的信仰领袖形象和地位,赢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普遍爱戴和崇敬。实际上,在延安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对毛泽东的崇拜。1938年林彪称毛泽东为“天才”,1941年肖三称毛泽东为“我们的救星”,这时的毛泽东不仅在延安家喻户晓,而且在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受到军民的崇敬,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名副其实的领袖。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作了充分的论述,报告共计105次提到毛泽东的名字。他指出:“我们党已经是一个有了自己伟大领袖的党。这个领袖,就是我们党和现代中国革命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毛泽东同志。我们的毛泽东同志,是我国英勇无产阶级的代表,是我们伟大民族优秀传统的杰出代表。”邓小平认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这是站在民族发展和历史进步的高度对毛泽东一生最客观、最崇高的评价,也清楚指明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起就立志救国救民,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己任。他继承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传统美德,把自己的一生及全家都无私地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心中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直至暮年,依然壮心不已,念念不忘的仍是人民的命运,党和国家的安危。即使在犯错误时,他也自以为这样做是出于公心,是为人民和党的事业所必须的,这固然是他悲剧之所在,也是他伟大人格之所在。他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伟大人格、崇高品德以及巨大的传奇色彩,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正直的人,吸引着每一个中国人。
毛泽东对普通人民的感情使他特别符合中国人民对“圣王”的理想与期待,小时候他就大量阅读了《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并开始对最普通的农民成为历史的“失语者”与“缺位者”感到十分不满。“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他开始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翁“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4](P7-8)他对普通农民所受到的暴力感到非常愤慨,十分痛心,这种情感伴随、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在他成为国家领袖以后,还经常派自己的贴身卫士到家乡去调查研究,了解农民到底生活得怎么样。当他看到卫兵们带回的糠窝头时,不禁泪流满面。他的生活十分简朴,睡衣是普通的睡衣,床是普通的木板床,吃饭穿衣非常普通,从未有过奢侈的要求。他一生始终注意关心最普通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感情和思想。他曾对身边的人谈到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时说:“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让他们再走回头路。”[4](P1390)
毛泽东是大公无私的人民领袖,遵义会议后不久他实际上一直掌握着党的最高权力,建国后又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但他从未把权力用来谋取个人私利,一生都在为革命、为主义奋斗,从未为个人、为家庭、为家族谋取过利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陆续接待了一些来自家乡的亲友,走时常常给一些钱,但照例都从他的工资和稿费中支付,从不用国家一分钱。他时常收到家乡亲友的一些来信,有的是要求安排工作的,有的是要求来北京学习的,毛泽东一概婉言拒绝。在他的严格要求和教育下,他的许多亲属都安心在家乡工作或务农,过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建国初,当地政府曾计划为毛泽东在家乡建一座房屋,并修一条公路到韶山,毛泽东闻讯,立即去信加以制止。他逝世的时候身无余财,他的稿费都由国家管理,子女并未得到高官厚禄,而是过着平民的生活。他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抗美援朝的前线,并牺牲在那里、埋葬在那里。在他临近暮年的时候,他始终掌握着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但没有像蒋介石那样把权力交给自己的亲人。在党的十大召开的时候,他专门提出意见,与他有亲属关系的毛远新、王海容等没有被提名参加中央委员会的选举。
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位伟大的领袖人物,这一非同寻常的人生跨越足以让人惊叹不已。胡耀邦有过中肯的评价:“伟大斗争的时代必然会生长出卓越的人物,而卓越的人物反过来又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毛泽东同志就是我们国家这一百多年中最伟大、最卓越的人物。”[5]观其一生之经历,确实是充满巧合和奇迹。特别是在他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袖以后,一些巧合则逐渐演变为传说,来论证其传奇甚至神奇色彩,以渲染毛泽东成为国家领袖的命定特征。这些笼罩在毛泽东周围的传说、奇迹,对于长期在“天命观”思想控制之下的中国最大多数的民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符合了中华民族对政治领袖的心理期待。他们毫无怀疑地认定,毛泽东就是“上天”注定的领袖。这种迷信、个人崇拜,客观上强化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党的拥戴。
在中国人民的心理上,凡是“英明君主”出现,都有一些气势惊人的诗词、语言来表现自己的志向,以显示称王称帝的预兆或寓言。比如,朱元璋曾写过《采石矶》,其中要以天边的弯月做秤钩,而以长江做秤杆,来称江山的重量,显示了俯视江山的英雄风采。毛泽东一生中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在诗歌中表现出了磅礴的伟人气势。他小时候写过一首“咏蛙”的诗,其中有“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则声”的句子,青年时期在《长沙》辞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革命战争年代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得苍龙?”都显示了唯我独尊的霸气。在《沁园春·雪》中,他更以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视角俯瞰祖国壮丽的山河,以超越千古的英雄的口气评价中国古代最出色的帝王领袖,并毫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轻视之意。他的这种不自觉中流露的“帝王”气概,不能不自然而然地引发中国人民的“帝王情节”。人们在吟诵这些著名诗篇时,不由自主地会联想起那些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改朝换代的“帝王”,非常自然地将神圣感移情于毛泽东,这在客观上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华民族的吸引力。
梁漱溟在回答外国友人提出的问题“你觉得最伟大的中国人是谁?”时既没有讲孔子,也没有讲别人,而认为是毛泽东。他说:“毛泽东实在了不起,恐怕历史上都少有,……是世界性的伟大人物。”“他创造了共产党,没有毛泽东就不能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百分之百的事实。”[6]这是一位熟谙中国历史、受到过毛泽东严厉批评、对儒家信仰十分推崇的老人对毛泽东最后的看法,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对毛泽东的看法。
毛泽东的爱国之情深植于我国历史文化之中,他对我国历史的了解达到了如数家珍的程度。他极为推崇屈原、陆游、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诗作,称赞他们代表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事实表明,民族危亡关头毛泽东总是挺身而出,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置于首位,堪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范。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称毛泽东为“国魂”乃当之无愧。尤其在与美国和苏联这两大世界强国的斗争中,毛泽东毫不畏惧、丝毫不让步,使百年来备受侵略的中国人民第一次感到在世界上拥有了尊严。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果断地下达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领导全国人民与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决战。这一决策使中国在一百多年的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敢于和最强大的西方列强迎面相撞,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恢复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知道,毛泽东作出出兵朝鲜的决策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一个极富风险、牵动全局的大事,是使刚从战火中获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与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国家美国决一雌雄,而且苏联反悔不肯给以空军支援,中央政治局内对出兵也有不同意见,下这样的决心需要极大的气魄与胆量。对毛泽东的这个决策,彭德怀曾作过这样的评价:“这个决心不容易定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在赫鲁晓夫试图与中国商谈建立联合舰队、侵犯中国主权时,毛泽东非常恼怒地予以拒绝,毫不考虑当时正在接受苏联的援助,也毫不惧怕与苏联的破裂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在赫鲁晓夫通知他准备撤回援华专家、终止中苏合作合同时,他坚决顶住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没有跟着赫鲁晓夫的指挥棒转,保持了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自主的地位。历史证明,这对于中国的安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的民族情结是明确和一贯的。在他看来,“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7]在《论十大关系》中,他号召“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他认为,正因为有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才能在长期的求生存、谋发展的斗争中,不仅没有被东西方列强所吞噬,相反,而是异常坚强站立并成熟起来。毛泽东在大力张扬民族尊严与自信心的同时,始终告诫中华民族务必保持志气,“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们应当教育全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志气。”[8]“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4](P447)就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言,毛泽东堪称忠实而超拔的代表。他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优越感和深沉的民族感情,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成为中华民族利益的忠诚的优秀代言人。
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纽带,只是在近百年以来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列强的入侵、军阀的混战、人民的贫穷和社会的灾难使得中国人民变成了一盘散沙,任人摆布。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行动重新点燃了埋藏在中国人民心中的爱国主义之火并发展成为燎原之势,烧垮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在中国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人民把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年轻的共和国身上,在《歌唱祖国》这首庄严的祖国颂歌中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的这一心情。在毛主席所领导的抗美援朝、反对苏联修正主义、反对美国霸权的一系列斗争中,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地涌动着、发展着,并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和热情,转化为对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衷心敬爱和拥戴,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任和忠诚。正是这种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当代中国人民势不可挡的主流信仰,成为宗教信仰、儒家信仰和资本主义理性信仰都望风披靡的强大信仰,成为20世纪具有世界影响和意义的中国精神现象。正是在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信仰领袖毛泽东对中华民族至高的情感价值。
然而,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最重要的领袖,也曾经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价值,这就是在“文革”期间形成的“个人崇拜”。这种现代迷信,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的情感寄托,而形成了对毛泽东深不可拔的的神圣感、依赖感和神秘感,使毛泽东的信仰价值走向了反面,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有一个曲折的过程,也反映了我国在长期儒家信仰的氛围中所形成的对人格化的“信仰领袖”的依赖感、神圣感和神秘感的习惯性寄托。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最重要的领袖,毛泽东毕生都在为解放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原本要求中国更加解放、更加富强的努力,却给中国留下了巨大的历史悲剧和信仰悲剧,这是我们后来者必须吸取的历史教训。但毫无疑问,毛泽东作为信仰领袖,对于中华民族情感价值的革命性贡献远远大于这种消极影响。
[1][美]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126.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6.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19.
[4]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胡耀邦.最好的怀念[M]//人民出版社.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纪念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
[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8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8]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70.
责任编辑:张新颜
book=23,ebook=106
A84
A
1008-410X(2010)03-0023-06
2009-03-10
冯天策(1949-),男,山东临朐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济南 250002
王善英(1978-),女,山东沂水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博士;济南 250002
*本文为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当代中国主流信仰的情感变迁及价值研究”(批准号05BKS01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