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跃春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关于高职顶岗实习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方跃春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从顶岗实习与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开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三者关系入手,介绍了高职顶岗实习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高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更是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建设、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基于学习的工作 顶岗实习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我院通过实地调研合作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习任务,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作为企业员工带薪完成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经历选题、开题、指导到答辩的全过程,最后在企业完成毕业实践报告。毕业实践报告课题全部来自企业,与实习岗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着眼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理念,每个课题小组有1位校内指导教师和1位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全程指导。在TCL顶岗实习基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技术能手共同商榷选择了LCD平板电视、5S管理、六西格玛管理、SMT工艺等方面共40多个毕业实践报告课题。这些课题都是目前企业的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它们大大丰富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成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充分利用在企业现场完成毕业实践报告机会,结合实习岗位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钻研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掌握过硬的岗位技能。因此,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是学生“基于学习的工作”。
基于工作的学习 为了使校内实训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行业规范、操作流程等紧密结合,我院轮流安排专业教师到顶岗实习基地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以此为基础,2007年,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电子产品生产实训车间,车间生产线的设计、安装、调试全部自主完成。实训车间完全模拟顶岗实习企业生产现场情境,实训教学完全模拟工作流程,将企业所实施的管理、工艺、标准、质量、环保等关键要素渗入到实训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于一体,使校内实训教学环节真正成为 “基于工作的学习”。
职业岗位分析 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同时开展市场需求调研,明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在现场进行学生顶岗实习指导过程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不断地对产品开发技术员、产品维修技术员、电子工艺技术员、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生产现场技术员、售后服务技术员等6个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编制职业岗位分析表,为调整专业定位及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课程解构与重构 长驻企业的教师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利用深入企业的机会,分析顶岗实习岗位,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根据顶岗实习岗位及工作过程,分析归纳出生产工艺文件编制、现场工艺管理、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整机故障检修、SMT设备操作与维护等14个典型工作任务。针对14个典型工作任务,在专家多次研讨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原则重构了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电视接收机调试与维修、印刷电路板设计与制板、单片机系统分析与调试、片上可编程系统编程与调试、C51程序设计、电子产品装接的规划与实施、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设计、SMT设备操作与维护等9个必修课程模块。课程模块之间技术应用由浅入深,几个课程模块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际应用系统。学生学完一个模块就学会一种技术的应用,完成一个模块的实训,就做成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项目。
教学资源建设 实习指导教师在企业应深入一线,广泛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系,注意收集工厂岗位说明书、生产工艺资料、工厂管理资料、产品技术资料、培训资料、行业企业标准等原始资料,充分挖掘企业可用于校内课程教学的案例,与企业合作开发教学指导书,为校内课堂教学提供一手资料,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我们将企业岗位考核指标引入到校内课程考核标准中,根据企业岗位的上岗要求和考核指标,通过量化和细化,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制定核心课程考核标准,使课程教学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采用了操作、面试、大作业、作品制作、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为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加大了课程教学平时考核所占比例,将任务完成率、差错率、课堂表现、6S规范、安全文明、团队意识作等为考核重要指标。学生顶岗实习鉴定和毕业实践报告答辩由企业和学校分别进行,企业评价占60%、学校指导教师评价占40%。评价结果既是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用人的直接依据。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 批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工作特点是重复性、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学生开始很难适应。经过两周的时间,学生渐渐适应了企业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氛围。企业员工的吃苦耐劳精神,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在逆境中磨炼了意志,学生认识到具备这种品质的员工,才能成为企业骨干,得到企业重用。这种经历将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的第一笔珍贵财富。
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市场要求的就业观 从学校到工厂,从课堂到车间,学生需要转变观念去适应企业的要求、适应市场的要求。开始时,大多数学生不理解顶岗实习的重要性,不清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就业期望值较高,认为所学专业同实习企业不搭边,因此不能尽快适应工厂的要求,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经过几个月的顶岗实习,绝大多数学生能转变观念,与企业融为一体,完成从学生身份到职业人的转变。
明确顶岗实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对于顶岗实习的认识,部分学生、家长甚至教师有错误理解。一种认为顶岗实习是“就业见习”,学生已经离开了学校可以自由选择实习或不实习,可以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不配备指导教师。另一种认为顶岗实习是“参观式见习”,可以没有具体的工作岗位,可以不按实习单位工作时间进行。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顶岗实习具有工作、学习双重性的特点,是基于学习的工作,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就不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没有具体的工作岗位,学生就不能实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因此,顶岗实习之前必须做好学生的宣传工作,统一认识,每位学生必须有半年时间到企业进行统一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必须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工作岗位,强调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为此,必须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
合理选择顶岗实习的合作企业 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将他们在学校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实实在在地运用于实践,解决工作现场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与本专业密切相关、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优秀、行业影响大、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多渠道多方位与企业沟通合作,让实习单位深层次参与到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中。
合理安排顶岗实习的时间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按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的,顶岗实习的时间在不违背现有专业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实习单位淡旺季考虑调整,如可在第五、六学期。
实习指导双导师制 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企业指导教师和一名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聘用,明确企业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双导师全过程跟踪指导。对于实习学生集中的实习单位,学校派驻指导教师长期现场指导;对于实习生分散的实习单位,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为学生辅导、答疑。
校企人员互派机制 学校要积极了解顶岗实习基地技术及培训需求,通过有计划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研发或为其开展员工培训,增加企业对学校的深入了解,拓宽实习岗位渠道。例如,在寒暑假期间派出教师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指派相关专业的师生与公司技术人员合作开展产品设计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学校兼职任教。企业兼职教师一般不可能整学期到校兼课,因此,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每学期要设置几门小课程(或课程模块),供企业兼职教师选择。岗位人员置换机制是实习基地长效建设的有力保证,同时促进“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有效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应用技术开发。
规范顶岗实习的管理 由于学生主要时间用于工作,所以与学校、辅导员信息交流容易受阻。对此,学校应千方百计地提供各种服务。(1)学校网站及时向实习生发布各类信息,如学生的实习任务要求、就业信息、欠费情况、考试信息、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等。(2)心理咨询网站及时回复实习生的心理咨询留言。(3)辅导员电话、QQ畅通,及时回应学生各种需求,做好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发放工作。(4)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定期召开协调会,邀请企业方管理人员及兼职指导教师出席,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实习基地还要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业余生活,使学生以良好精神状态投身工作。(5)实习指导教师把握实习生思想和心理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和辅导工作。(6)实习结束后,及时总结表彰,促进顶岗实习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1]钟忻.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
[2]谭辉平,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 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3]高树凤.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3).
G712
A
1672-5727(2010)06-0125-02
方跃春(1964—),男,湖南平江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