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旭 /文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金融风暴,并随着其在全球经济金融中的核心地位和影响力向外围扩散,我国的加工贸易也深受其害。如何使我国的加工贸易摆脱困境,继续健康发展,关乎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的长足发展。
(1)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明显下滑;(2) 加工贸易区出现大面积衰退;(3)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效益下滑。
(1)外部需求风险。美、日、欧是我国三大贸易伙伴。受金融危机影响,消费需求下降导致欧美订单锐减。金融危机使得日元汇率大幅变动,对需求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新兴市场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东欧货币对美元贬值以及银行贷款收紧,东欧订单下降;东南亚订单由于其货币对美元的贬值限制了需求,其需求难以弥补欧美空缺。
(2) 贸易摩擦风险。贸易摩擦与全球或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当经济发展衰退时,贸易摩擦会加剧。技术贸易壁垒也更加盛行。
(3) 市场转移风险。金融危机后国际买家的采购需求、采购行为以及供应商主要出口市场都在发生变化。金融危机以来,尽管我国出台各种政策来缓解外贸出口压力,但政策调控效果还很有限,一些原材料的价格与往年相比仍处于高位;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出现劳动力供应偏紧状况,预示着我国的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还会有上升趋势。在中低端产品上,印度、巴基斯坦等低成本国家将会以更低廉的价格抢走市场,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强劲对手。
(4) 撤资风险。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资企业不断缩小在全球的生产经营范围,减产或关闭在华工厂。
(5)出口信用风险。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欧美企业出现资金紧缺甚至破产,直接增加了国内出口企业货款回收风险,国内出口企业的海外呆账、坏账随之大幅增加。
(6) 恶性竞争风险。面对金融危机,企业间争抢订单的恶性竞争事件频繁发生,导致企业出口风险增大,容易遭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制裁,恶化整个的加工贸易出口环境。
(1)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传导机制。加强产业政策区域导向,引导加工贸易向内地梯度推进。
(2)优化加工贸易企业结构。在金融危机这一大洗牌时期,应积极培育、鼓励、扶持国内资金雄厚企业对已有加工贸易企业进行优化重组,或加工贸易企业与国内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品牌和渠道打开内销市场,变外资主导型为本国企业主导型加工贸易结构,增强国内企业开拓市场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3)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太大影响科技型加工贸易企业。企业应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实现从代加工(OEM)到代设计(ODM)的转变,从而实现价值链的整体提升。
(4)走品牌发展道路。加工贸易企业要具有长远眼光,在为国外知名企业做配套生产同时,也应逐步开发和推广自身的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才能够增强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国家也应该制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制度,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向更高层次的贸易方式过渡。
(5)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使得一些企业出现危机,但还有一些企业积极自救,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如一些加工贸易企业积极寻求受金融危机较小的区域或国家做其困境的突破口。金融危机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找回老客户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市场,增加在新市场的出口推广方面的投资,走市场多元化战略,赢得更多订单。
(6) 加大对加工贸易的风险控制
为了防范进料和出口货款回收风险,企业应该重视对进口商资信的采集和评估,重视出口信用保险,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金融部门应改善出口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注重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防范汇率风险。
(7)完善现行加工贸易管理体制
加强对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研究,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法规体系。一是建立加工贸易监管协调机构,简化备案、报关、核销手续,加快通关速度,减少保证金的收取;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缓解加工贸易企业的压力;三是加强海关、银行、外汇以及税务等相关管理机构与加工贸易企业数据库联网建设,健全加工贸易企业信息化管理;四是加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及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整合,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入区,为其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