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文
(淮北日报社,安徽 淮北 235000)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变,新闻报道模式的改变,特别是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使得“群众办报”中的通联工作呈现出逐渐弱化的态势,通讯员队伍流失现象严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党报通联工作如何突破传统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思路,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值得我们探讨。
群众办报、开门办报是我党的一贯方针,然而在新时期,随着社会变革,新闻体制的改进,通讯员队伍流失现象严重,特别是在地市级党报,一些高素质通讯员的比例在下降,其主要原因:社会流动性加大,通讯员队伍一茬接一茬的变更,通联工作的跟不上和不受重视,使得通讯员联络工作不及时,通讯员培训力度不够,稿费偏低,加上新型媒体的出现,吸引了一部分通讯员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新闻报道模式发生改变,新闻策划加强,报道内容注重可读性,“一厂一村”的工作报道不再受欢迎,通讯员普遍感到上稿难,这些都影响了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加大了通讯员队伍的流失,这是党报群众工作不能忽视的现象。
通讯员队伍被称为报纸的“半壁江山”,他们活跃在各条战线的最前沿,掌握着第一手新闻报道材料,并用自己的笔头反映基层单位的火热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心声,是时代的守望者,新闻战线的“哨兵”。他们是党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实践者,从一定意义上讲,丢掉了通讯员队伍便丢掉了党报扎根群众的基础。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本土新闻是地方党报争夺读者市场的有力武器,有着其他新闻媒体没有的竞争优势,这都需要一支分布广泛的通讯员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稿源和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面对这种情况,党报通联工作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上,必须创新工作思路,谋求新方法,打造一支稳定的高素质通讯员队伍,为党报新闻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信息资源。
淮北日报社在探索党报通联工作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他们以新闻业务期刊《皖北传媒》为契机,通过与社会联合办刊,迈出了通联工作新步子。
《皖北传媒》是淮北日报社主办的一份新闻业务期刊,创办时间已有三年,这份期刊集“新闻论谈”、“新闻写作”、“佳作评析”、“通讯员园地”等栏目为一身,是一份服务基层宣传部门,为通讯员授业解惑、提高写作水平、扩大新闻视野的刊物,它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市委书记曾专门对《皖北传媒》作了重要批示,“这个刊物办得不错,要把它真正办成一个凝聚全市新闻工作者、业余爱好者的大平台,提升创作能力的大学校,这个刊物办好了,《淮北日报》再上新台阶就有了底气。”为了探求发展新路子,提升刊物的质量和影响力,《皖北传媒》突破传统观念,决定和本市多家窗口单位合作,共同打造这份展示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风貌的刊物。
经过报社多方努力,《皖北传媒》座谈会于2009年8月成功举办,全市10多家理事单位代表首次汇聚淮北日报社,共话《皖北传媒》发展新路子。代表们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他们就如何办好这份刊物,提高通讯员队伍素质等话题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皖北传媒》创办三年,一直是以无偿的方式赠送给通讯员,为培养通讯员队伍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据市场调查和了解,《皖北传媒》此次采取理事单位参与、共同谋发展的形式,这样既扩大了刊物在地方上的影响力、阅读面,同时又不增加通讯员的额外负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理事单位“理事”,在淮北日报社发展史上创造了第一次,也是党报通联工作的一次突破和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份为通讯员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的刊物——《皖北传媒》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路子越走越宽。通过理事单位“理事”,提高了基层单位对刊物的认知程度,扩大了刊物的影响力。在办刊内容上,该刊物吸取各理事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栏目设置,增设“好稿评析”、“新闻摄影”等栏目,把通讯员刊发在《淮北日报》上的稿件、照片进行点评,增强针对性,提高刊物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有效发挥《皖北传媒》良师益友的作用。
理事单位参与《皖北传媒》“理事”工作,这仅仅是党报通联工作迈出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更为合理的“理事”工作制度,促使理事单位“理事”工作制度化、常规化。“理事”工作不仅是停留在对《皖北传媒》的建设上,而是以《皖北传媒》为纽带,加大对全市通讯员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通讯员队伍的素质,从而增强报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理事单位座谈会“理事”,摸清了基层通讯员的现状和要求,为报社通联工作提供了依据。根据理事单位“理事”提出的,当前社会,人口流动性大,通讯员队伍更替快,报社职能部门及时跟上社会发展步伐,适时调整通联工作计划,对通讯员变更新情况做到及时更新和重新登记造册,以便把党的宣传方针及时地传达给基层通讯员,提高基层通讯员上稿的准确度。
培训通讯员队伍是通联工作的一项传统重要内容,也是理事单位代表提出最多的问题。当前,通讯员队伍写作水平的参差不齐,各基层单位情况不尽相同。通讯员上稿大多是豆腐块式的小稿件,大稿、长稿、有分量、有深度的稿件比较少,这为通讯员队伍培训提出了新课题。通过理事单位“理事”,报社明确了通讯员队伍培训的方向和目标,在培训内容上,加大力度,分批、分量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形式上讲究多样化,采取跨行业、跨地区采风,扩大通讯员的学习和交流的空间。此外,在新闻报道上,以理事单位为核心,加强与基层单位的联系,建立对热点、难点、突发事件等新闻报道的常态化机制,促使党报对重大新闻有更适度的把握,最终把地方党报新闻做的更出彩。
淮北日报社在通讯员队伍建设方面,以《皖北传媒》为契机,通过理事单位“理事”,扩大了新闻业务期刊《皖北传媒》的影响力,加强了报社和基层单位的联系,它是党报通联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一次探索,提高了报社通联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群众办报的一次突破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