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探微

2010-08-15 00:51:43丁利萍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黑格尔异化市民

丁利萍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探微

丁利萍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继承了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和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内核,并根据当时市民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点,以物质生产关系为核心,确立了市民社会是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相统一的动态系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而且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导。

市民社会;国家;经济基础;历史唯物主义①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由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到由黑格尔开启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这里实现了超越和革命。作为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渊源,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奠定了马克思研究市民社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对市民社会进行全新的把握,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哲学原则,为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异化和探索人类解放道路打开了突破口。在当代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渊源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之前西方理论界长期研究的问题,不同时期,“市民社会”在不同的含义上被使用。探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之前有必要梳理市民社会演进的基本线索以更好的认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一)古典市民社会理论

市民社会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公民和城邦政治生活的思想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1](P7)这契合了他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即“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在他的语境中“市民社会”也叫“公民社会”。公民社会以城邦存在为基础,公民是城邦的主体,在城邦中公民(当然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少数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都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具有资格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城邦作为一个“政治的领域”形成市民社会 (公民社会),因此亚里士多德主要以政治性来界定市民社会,奠定了古典市民社会的理论基础。随后古罗马的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在公元前 1世纪明确提出了古典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安东尼·布莱克在《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指出在西塞罗那里,市民社会不仅指“单一国家,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这些共同体有自己的法典 (民法),有一定程度的礼仪和都市的特性 (野蛮人和前城市文化不属于市民社会)、市民合作及依据民法生活并受其调整以及‘城市生活’和‘商业艺术 ’的优雅情致。”[2](P125~126)西塞罗认为市民社会不仅包括政治的因素也包含社会和道德文明的因素。可见西塞罗在继承亚里士多德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但他和亚里士多德一样在政治领域中认识市民社会,强调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重要性、基础性和囊括性。

到 13、14世纪,“市民社会 ”概念涉及政权和教权的争辩。神学家们利用市民社会为教权高于政权做辩护。托马斯·阿奎那首先承认国家由于人们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但人和人性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才是国家权威真正来源。信仰统治的市民社会生活比政治统治的市民社会生活要优越,人们只有高扬神权才能过幸福的市民社会生活。而一些为政权辩护的思想家认为国家权力不需要教会批准,国家有道德力量和自身的合法性,有权对世俗生活加以管制,教权无法干涉。在政权与教权的争辩中,市民社会仍旧没有脱离政治国家范围。马克思也认为“中世纪的精神可以表述如下:市民社会的等级和政治意义上的等级是同一的,因为市民社会就是政治社会,因为市民社会的有机原则就是国家的原则”[3](P90)也就是说“中世纪各等级的全部存在都是政治的存在,它们的存在是国家的存在”。[3](P91)

(二)黑格尔开创现代市民社会理论

黑格尔作为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创始人,提出了严格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把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分离开来。与古典市民社会概念相比,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具有根本性的范式转变,表明一种新的市民社会理论的问题域展开。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具体阐明了市民社会理论。他认为市民社会必须具备两个原则和三个环节。“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作为各种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人性的混合体来说,他是市民社会的一个原则。”[4](P197)也即把自己当作目的,追求私人利益、生活、福利以及权利的定在的个人作为市民社会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存在是市民社会的重要标志,与家庭中的“个人”和国家中的“公民”有着根本不同。自在自为的个人具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追求私人的特殊利益,这样的个人存在作为市民社会的一大原则是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重要突破。“但是特殊的人在本质上是同另一些这种特殊相关的,所以每一个特殊的人都是通过他人的中介,同时也无条件地通过普遍性的形式的中介,而肯定自己并得到满足。这一普遍性的形式是市民社会的另一个原则”。[4](P197)这个原则表明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必须作为他人的手段,在彼此联系、互为中介中满足他人也满足自己。市民社会虽然是“私利”的战场,但外部也有一定的规范来保障市民社会的相对稳定,这就是市民社会的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黑格尔勾勒市民社会的主要内容。第一个环节是需要的体系,包括直接或自然的需要、观念的精神需要和把二者联系起来的社会需要,主要通过劳动和理论的教育得到满足。这里黑格尔从需要和劳动出发来界定市民社会,已经从经济活动或经济关系中透视市民社会的竞争性、差异性。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司法对所有的保护,第三个环节是通过警察和同业公会来预防遗留在上列两种体系中的偶然性,并把特殊利益作为共同利益来关怀。在这两个环节中,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都是作为外部规范的角色来一定程度上调和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但是“市民社会表示直接或原始伦理精神的解体,靠法律来维护市民个人需要的满足,人身和财产的保障,以及特殊利益和公共福利和秩序的维持,这种‘市民社会’只能算是‘外部国家’”。[4](P17)要实现伦理精神,需要自在自为的理性国家来克服市民社会的不自足。个人只有在国家中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失掉这些,也就丧失了自由和作为市民的种种权利。所以黑格尔在伦理的框架内宣扬: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首次把市民社会作为政治国家的对立物区别开来,揭示市民社会是私人利益的战场并看到市民社会本身的不自足,这与古典市民社会理论有着根本不同。马克思也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黑格尔觉得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是一种矛盾,这是他的著作中比较为深刻的地方”。[3](P94)但是他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许多观点是为了适应其逻辑学体系而推论出来,这种“作为出发点的事实没有被理解为事实本身,而是被理解为神秘的结果”。[3](P12)再者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界定也有些混乱,把本身作为国家机构的警察司法纳入市民社会体系。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正是要超越这些不足进行理论变革。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变革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与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密切相关,这为根本上超越以往一切市民社会理论奠定历史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本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道: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 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的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 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5](P412)

(一)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重新厘定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是从批判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为开始。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第一次遇到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在深入现实生活过程中,马克思发现理性国家的虚构以及与社会生活实际利益的矛盾,由此着重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确立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原则: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对这一关系的厘定,马克思是从一般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认为“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对国家来说是必要条件”。[3](P12)作为“动力”的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现实的构成部分而黑格尔却在逻辑的泛神秘主义中构建市民社会。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就是要破除这种奥秘,还之以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本真关系,为进一步在“人”的存在层面论证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奠定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认为中世纪各等级的全部存在都是政治存在,一切私人领域都具有政治的特性。在商业地产发展还不独立的地方,市民社会就没有独立发展的空间,随着私有财产的确立,封建等级向资产阶级转变,代议制的产生,市民社会的“法律”“意志”不再依存于或从属于国家。现代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相分离,是私有财产占统治地位的市民社会和中世纪封建等级下的市民社会的根本差别。“市民社会通过议员参与政治国家,这正是它们分离的表现,而且正是它们纯粹二元性统一的表现”。[3](P148)综上所述,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思辨唯心主义立场,论证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以及私有制的确立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决定作用,使自己的观点沿着唯物主义方向深化了。但是“私人等级是市民社会的直接的、本质的、具体的等级”,[3](P95)由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针对鲍威尔把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混为一谈的错误,从对“人”的不同把握中分析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本质区别,投射出金钱和货币在市民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为进一步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作为异化的市民社会奠定基础。马克思认为政治革命就是社会革命但不是一般人的解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是堕落了的人,丧失了自身的人,外化的人。人在市民社会中是直接的尘世存在物,利己人的权利是同共同体分离开来的人的权利,实际需要和利己主义就是市民社会原则,而这个原则的神就是金钱。马克思在分析市民社会中已经关注人的存在和异化问题,认为“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化的本质统治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3](P194)通过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不同角度关注人的问题马克思走向对异化劳动的剖析为更深刻地批判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异化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开辟道路。

(二)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哲学批判:从异化劳动批判异化的市民社会

《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马克思已经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人的异化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从哲学“副本”过渡到经济学哲学“原本”的批判,对国家、宗教、法的批判过渡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批判,揭露出这个异化的市民社会本质,从而要求消灭私有制,结束对人的异化统治到达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扬弃和实现人的解放。资本主义社会是贪欲者之间的战争,是大多数人的存在被归结为绝对贫困的社会,这种异化的状态从根本上是私有制造成的,“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6](P40)马克思看到社会最底层无产阶级被“异化”的奴役现实,“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化力量的玩物”。[3](P173)这表明了整个资本主义在以分工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民社会成了异化和自我否定的社会,自由自觉的对象化劳动成了抽象的劳动,成为劳动者仅仅是维持自身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人同人的劳动、产品、类本质以及人和人之间都处于异化状态,金钱和私有财产奴役了市民社会。因此在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中,异化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一方面积累了自我消灭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人们对这种异化社会的变革。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异化本质的揭示来论证共产主义的实现,指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使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7](P82)

《手稿》虽然还受费尔巴哈人本学影响,但马克思已经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市民社会,批判异化劳动,初步探索共产主义道路,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现思想的唯物史观变革奠定理论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在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中,要使之实践并革命化,“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6](P61)马克思在《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以革命为指向,深刻地指出作为旧唯物主义立脚点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必然灭亡性,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对市民社会认识实现彻底的唯物史观转折做好准备。

(三)市民社会理论的唯物史观变革: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6](P67)这些现实的个人和他们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是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国家和社会是从一定的个人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思想、意识观念的生产也是与物质交往活动交织在一起。费尔巴哈坚持的“感性对象”不是从来开天辟地就有的,“人类的物质生活本身,再需要的生产,家庭和人口的生产以及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生产”是整个人类进程的四个前提和基本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分工、交往、私有制以及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由此真正的“市民社会”才形成,即“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 ,就是市民社会 ”,[6](P87~88)“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6](P88)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在幻想的方式中强调“唯一者的自我利益”,以为就能解决财产关系和市民社会的矛盾,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只是思辨哲学的一厢情愿罢了。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中提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6](P130)资产阶级的壮大促进真正市民社会的建立,这种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是构成国家和上层建筑的基础。在《形态》中马克思依旧使用“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但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有双重含义。狭义概念指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市民社会,这主要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实证描述,广义概念指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核心实质性规定即“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出发,关注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现实的个人,结合批判异化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探索人的解放道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强调市民社会是以物质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相统一的动态系统,确立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基础内涵,与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定位的政治性市民社会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宣扬的伦理性市民社会有着根本不同,实现了市民社会理论的彻底变革。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构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理论基础。市民社会一开始就和国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成为当下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一个关键。马克思认为“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也处于同样的对立中,它用以克服后者的方式也同宗教克服尘世局限性的方式相同,即它同样不得不重新承认市民社会,恢复市民社会,服从市民社会的统治。”[3](P173)这里马克思要指出国家不能包办市民社会一切事务,市民社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一个自足的基质,有自身运行的机构和体系,国家应给予自由发展空间,从多元利益平衡角度来活跃市民社会从而使市民社会建立起自身的经济文化系统和社会道德体系,这也有助于制约国家可能出现的强权和专制。另一方面市民社会也不能脱离国家事务,要确定具体有限的参与政治国家事务的方式达到两者的协调。最后无论是市民社会还是政治国家必须按法律法规运行办事。在中国建构市民社会必须处理好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摒弃把国家凌驾于市民社会之上,包办一切社会事物的片面观点同时也要避免市民社会无序发展造成社会混乱的状况,两者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实现互动合作。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市民社会是建立在整个商业和工业活动发达的基础上。当国家不再直接干涉经济领域的具体事物后,市民社会就承担起培育市场的任务。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载体,它的不断发育有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民社会的构建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民社会运行由国家的行政命令来指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民社会对市场经济发展影响更加明显。市场经济需要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和组织之间的自由竞争,市民社会正是产生这种独立主体的场所。马克思始终强调自己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这种现实的个人正是构建市民社会的动力。因此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出发我们要牢牢把握市民社会建设的“经济基础”内核,调动主体进行物质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共同发展。

马克思强调市民社会主要包括经济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文化领域,其中以经济领域为核心。要活跃整个市民社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建设非常关键。在中国,促进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发展是市民社会充满活力和有序运行的保障之一,这股强大的中坚力量对促进社会生活多样化,加强国家和社会之间信息、能量交流起着主要作用。一方面国家作为其坚强的后盾要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实现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合法利益和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作为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要充分参与市民社会建设,以不同的方式活跃整个市民社会使其实现动态平衡。总之我们要从中国现实情况出发,深入挖掘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指导建设成熟的中国市民社会。

注释

[1]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安东尼.布莱克.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吕 艳]

B1

A

1004-7077(2010)04-0052-05

2010-06-12

丁利萍(1986-),女,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 20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研究。

猜你喜欢
黑格尔异化市民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及现代启示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