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郑芳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2)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是学院一个较年轻的专业,目前艺术设计方面开设了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三个专业。在这个几乎各大院校都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年代,我们一定要清楚了解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扬长避短,观察市场就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情况,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模式与思路,整合固有的设计专业教学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
很多高职院校重专业技能课,轻专业理论基础课。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重技能而丢理论的弊端,这样才能对专业基础课做正确的整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我们设计教学中的“三大构成”,是我们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传统教学科目。如果单独开设,课时量确实很大,因此很多高职院校把平构、色构、立构整合成一门课叫“三大构成”,集中授课。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出发点没有错,重点是整合浓缩的不应仅仅是课时量和内容,更应是注意授课时引导学生注意三大构成间的关系,及三大构成和今后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的关系。
在 200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大学本专课教材推介会上,笔者看到了中国美院王学青教授领衔编写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二维设计基础》和《三维设计基础》两本书。这两本书就是三大构成自身集合和后期专业课渗透融合的产物。笔者认为所谓融合,并不是指“越俎代庖”的把后期的专业课中的专业知识提前讲授,而是在教授基础课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所学基础课对其后专业的影响。比如引导学生注意二维设计中的平构、色构对后期平面排版、设计用色的影响等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的同时,明白要想做一个有思想的设计者,必须稳扎稳打地学好专业基础课。后期的学习学生就不会出现理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的问题。既浓缩了课时量,又使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真正发挥了力量。中国美院王学青教授对于“三大构成”的整合及教材的编写,可以说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
纵观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及高职高专类院校,艺术设计的专业类别基本上在两个到三个以上。就我院来说,就有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三个专业类别。大多数院校和我院一样,各类别专业“各司其职”,平面学生学平面的课,做有关平面的设计练习;环艺学生学环艺的相关课程,寻找有关环艺的设计实践课题。井水不犯河水,各自为各自的实践学习寻求机会。但同时面临着相同的一个问题: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笔者所说的整合各类别设计教育资源是指,在专业课教学后期,由艺术设计教研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或真实的项目,由各类别专业学生联合,各自发挥其专业特长来共同完成该项目。如,我院艺术设计教研室在准备毕业设计或设计实践练习课题时,通过教学例会,讨论一个虚拟的或真实的产品项目,产品项目不用太大,甚至可以小到我们家居生活中任意一个品牌的日常用品物件。我们的宗旨就是小“题”大做,把它往最完善的方向做。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可以为该产品设计 CI、海报、包装等等一系列和专业有关的设计;环艺的学生可以为该产品设计展台,展柜,规划展示空间;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可以着手为产品打造多媒体的动画广告片,等等。这样一来,一件产品在被全力打造的同时,小“题”大做、真题实做,实践技能教学的意义被最真实的诠释了,而没有实践课题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关于实践技能教学的探究,进行到以上提到的第二步,各设计专业类别通过融合、合作,已经解决了没有实践机会的问题。通过我系该课题研究小组教学实验探究发现,到了第二环节,产品的设计虽然趋于完善,实践课题虽然完成,但是设计产品仍处于艺术系内部的虚拟展示中,没有实现真正的社会价值。换而言之,设计作品还是停留在课堂作业的范畴内,还没被社会所接受。笔者把这一阶段的设计作品,称为“静态的作品。”怎么实现真正意义的社会设计实践呢?课题研究小组提出了“静态的作品动态的展示”的教学改革理念。所谓“动态的展示”是指:积极地把展区推向全院、全市各大院校、各大企业。我们在艺术系 2005级毕业生毕业设计展时,做了大胆的尝试,不仅把展区向全院,全市各大高校开放,并且筹备印刷了毕业生优秀作品集——《思想的形状》一书,向各大高校、各大企业发放,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社会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技能实践教学效果。由此,毕业生迈向社会的脚步更加坚定了。
笔者发现,整合艺术系内部各类别设计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不仅从根本意义上解决了艺术设计社会实践教学的问题,而且各设计类别的学生参与设计的同时,展示了设计能力、设计表现力,同时使自己的设计推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处理各种相关问题的能力、专业设备及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等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