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张金锋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
河南 张金锋
本文着眼高等职业职教育的特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
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程度密切相关。
本文着眼高职教育的特点,充分考虑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师方面的诸多因素,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
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入手,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热情。具体方略如下:
理论课是激发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清醒的理论认识能促成自觉的健身行为。体育理论教学的最大社会功能与最大社会价值在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讲座多在课外举办,它既不抢占有限的体育课时数,又能达到体育理论课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体育知识讲座是体育理论课的较好补充。
体育知识讲座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不拘泥形式、不拘泥内容,加强管理,形成制度,使体育知识讲座长期化、定期化。参与讲座者可以是专家,可以是普通教师,也可以是体育爱好者,甚至可以是学生,只要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哪怕是一家之言,都可以走上体育讲座的讲坛。
现代大学生对热点赛事的关注程度很高,通过相关媒体的报道,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正确体育观念、正确体育态度的形成,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学校应改善学生阅听体育传媒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多媒体教室及阅览室供学生使用,充分开发并利用校园网建立网上体育课堂,指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获得,仅靠每周体育课的学习是远不够的。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是缺一不可的整体,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课内课外是两个活动过程,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课外体育与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两个车轮”,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
为确保学生课内与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的顺利实施,各高职院校应严格贯彻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决定,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配合体育课教学、以大力推广体育课间活动为重点落实“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丰富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与内容。组织好各体育单项俱乐部的活动、定期举办各项目的体育竞赛、努力为学生自主锻炼提供时间与空间的保障。活动除安排竞技项目的内容外,可根据学校的情况,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非竞技项目(如拔河、踢毽子、轮滑等)的活动,作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补充,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第二,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可将学生课外锻炼情况纳入体育成绩考核,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活动时间作为评价依据。
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组建应以体育教研室(部)为主管,下设各单项俱乐部,其责任人为各单项俱乐部的指导教师和学生骨干。俱乐部的运作方式主要是以学生参与的课外活动为主题,教师辅导、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要形式,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辅助管理相结合。
若想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功能,必须做到:
首先,迎合学生喜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建立多种单项俱乐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其次,选择高素质的教练员。体育俱乐部的教练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还要有较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他应该熟知学生心理,明了学生需求,善于与人沟通并具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最后,丰富俱乐部活动形式。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除了开展课余训练、体育比赛、裁判员培训等活动外,还可进行体育心理咨询、组织社会体育实践等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为学生全面锻炼开拓空间。
为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健身氛围,学生田径运动会及校运会应加以改革。改革传统的田径运动会,简化各项竞技项目的比赛规则,增加游戏成分,提高师生兴趣,吸引更多师生参与;科学设计职业体育比赛项目,加强各专业的职业体育比赛组织,提高学生职业身体素质;把民间体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踢毽子、投沙包、跳绳、跳方格、滚铁环、舞龙、舞狮等)引入学校运动会,开阔学生视野,拓宽体育健身途径,激发体育健身热情。
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校与社会间的体育交流成为可能。在形式上,可以是学生自发组织,也可以以学校名义进行;这种灵活的校外体育活动交流形式,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扩大社会交往,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一定程度上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各高职院校应加强本校体育特色项目的建设,通过与校外的体育交流,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3.1 加强体育课程的开发,教学内容应考虑到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创办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
3.2 教学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方式的创新。
3.3 将学生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有效促进课内、外体育的有机结合。
3.4 加强校园网的开发与利用,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吴红胤.高职院校体育健康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45-546.
[3]毛振明等.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4]陈佩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及思考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4):114-116.
(作者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