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廖恩禹
这是一篇很有味道的文章。就像文中涉及的书店内容一样,文章也氤氲着一种淡淡的书卷气。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作者用书店串起“我”和父亲之间的种种,给人一种情真意切的感觉。都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情不一定轰轰烈烈,即使平淡如文中的父子情,也依然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我们村唯一热闹的街上,有一家不起眼的书店。书店的老板是位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几根胡须加上一对厚瓶底,衬在时常微笑的脸上,让人感到格外亲切。在我们这个几乎可以用“荒凉”来形容的小村,倘若父亲不是老师,我或许根本就不会留意到还有这样一个陋室天堂。
书店四壁都是放满书的书架,只在临街的出口处有一个陈旧的收银台,那是老板每日坚守的岗位。父亲每次去书店前,总是不忘带上我。而老板也待我们不薄,每次都不声不响地搬来一张凳子,端上两杯热气腾腾的清茶,然后回到他的岗位上。天长日久,父亲便把书店变成了自己的书房,一去就会呆上大半天。而我那时还不太识字,就随意地翻翻小人书,累了便好奇地盯着父亲手中的书发呆。
父亲一看书就会忘记时间,时常伴着星辉回家。那时,乡间的夜晚十分冷清。每次穿过书店旁的树林时,我都会担心会像连环画中描述的那样,从树林中冒出一个无头骑士,朝人挥斧而来。每每这时,父亲便会把我扛在肩上,讲一些故事给我听。以至于后来我一听到“很久以前”,便知道将有一位公主和王子来临了。而每次讲完,父亲总不忘说一句:“你若天天看书,终有一天会找到心中的公主的。”
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六年。我进中学后,哥哥和姐姐也相继上了大学,家中的经济开始亮红灯。于是,母亲反对父亲去书店了,希望他能利用闲时去干些活儿。刚开始,父亲总是佯装同意,然后偷着去书店。后来,我便经常听到母亲与父亲争吵的声音。父亲的眉头每日都是紧锁的,经常坐在门前的石头上,一言不发。在母亲的连连叹息声中,年少气盛的我终于“直谏”了一回,公开表示了对他的不满。一刹那,父亲的脸上闪过一丝让人心痛的复杂表情,眼角还闪着几星泪花。我知道自己伤了父亲,心虚得将眼光移向了别处。从此,我和父亲的心里有了疙瘩,和书店也疏远了。
后来,我没能考上高中,进了一所职业学校。临行前一晚,家里为我送行。父亲借着酒兴,送给我一套精装版的《三国演义》。我瞟了父亲一眼,他的脸上挂着一丝期待的表情。然而,多年的隔阂和没能考上高中的阴影,使我的心情很不好。我接过书,淡淡地说:“我又没可能上大学,看这个也没有用。”父亲怔住了,满是红光的脸黑了下来,一言不发地离开了座位。
职业学校的功课不是很紧,每逢周末,同学们总是说去书店逛逛。我开始时很不愿意去,后来经不住大家的劝说便随着他们去了一趟在省城小有名气的文豪书屋。一进门,看到琳琅满目的书柜,闻着阵阵的书香,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了一丝暖暖的感觉。我在书柜间一遍遍地徜徉,仿佛寻找着什么。终于,我找到了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原来,我一直是爱着书的,就像一直爱着父亲一样。
终于,在暑假回家之前,我走进书店,为父亲选了一套《茶文化》的系列丛书。父亲很高兴,为其细致地包上了书皮。只要有客人到家里,他便会夸道:“小儿现在很懂事,知道孝顺我了,他在省城给我买了一套书呢!”每当这时,客人也会顺势夸赞我的孝顺。
前不久,母亲打电话时告诉我,父亲每天都会去书房翻翻那套看过无数遍的《茶文化》丛书。她还调侃道,父亲对哥哥姐姐送的书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的。听到这,我的心中不禁一阵酸楚,眼泪瞬间流了下来。泪眼蒙中,我仿佛又看了这样的一幕:在一间不大的书店里,父亲坐在角落里专心致志地看书,旁边站着一个小子,好奇地盯着他手中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