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策略

2010-08-15 00:45:03戚军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年6期
关键词:建模学科信息技术

戚军

(唐山市第十二中学高中部,河北唐山063000)

基于“建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策略

戚军

(唐山市第十二中学高中部,河北唐山063000)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上的广泛运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最佳的技术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而构建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程序。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整合”的核心。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课程整合;建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何为“整合”?“整合”的内涵和本质到底是什么?搞清了认识上的问题才能为有效整合提供思想基础,为整合的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撑。

一、对“整合”的认识

对“整合”的认识重点要搞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整合”的关键,二是“整合”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和整合的标准,三是“整合”的阶段性或层次性。

“整合”的关键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这两个要素的合理组合 (包括技术和教学内部有关元素的合理组合);搞“整合”要根据学校实际在合理组合上下工夫。

信息技术在“整合”系统的两大要素中是第二位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学科教学是“整合”系统的主体和核心,是“整合”的出发点和依据,“整合”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教学问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衡量 “整合”好坏的主要标准。

“整合”具有阶段性或层次性。要实现二者高效的“整合”,必须有一个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即首先从理论上探索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以及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在技术上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最后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就能够避免陷入在“整合”理念和操作层面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对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就有了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根据学科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的实际,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知识切入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进行。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学校应建立各门学科的信息技术媒体资源库,并对所有的资源建立详细的目录,保证所有师生都能方便查找和利用这些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功效。

2.模拟感知策略

有些学科的微观及宏观内容,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充分感知。

3.思维启发策略

思维启发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一般品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逆向性等,进行有效的培养。当前,许多教学软件都可以在思维训练方面提供良好的支持。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探索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此外,学生还可以自己使用几何画板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现象和规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圆周率的存在及计算等。

4.情境激励策略

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地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产生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5.情感驱动策略

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记忆力。

6.合作探究策略

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如要求合作小组的学生利用网上资源,围绕课题收集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每个学生根据课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并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学生都将文章发布在校园网博客上,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意见交流和广泛的合作探究。学生们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并且提高了自学、探究、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7.感官参与策略

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帮、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8.实践操作策略

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教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通过模拟实践使学生尽快把握实践要领和具体操作方法,并通过学生的模拟操作,尽快掌握操作要领。

9.强化训练策略

强化训练策略是将单调强化的练习内容,用计算机辅助练习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即时的反馈、强化,可以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建模”的思考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而构建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程序。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实现 “整合”的核心,“建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导—主体—主线教学原则

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主线,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与指导等主导性作用,使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

2.交互—协作原则

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安排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讨论,就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寻求帮助。学生可以互相使用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讨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等,共同协作提出解决方案。

3.任务—驱动原则

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所学知识以一个探究的问题、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通过彼此合作,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评价—反思原则

评价和反思始终贯穿于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的。这要求教师根据不同任务制订出恰当合理的评价标准,本着充分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的原则进行。评价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可以评、学生可以评、学生之间也可以评。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思考开展和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后续学习,这比单纯学到知识本身更重要。

综上,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上的广泛运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最佳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对我们评价教与学的质量与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深刻把握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精髓及内涵,才能优化操作,不出偏差。

(编辑:王天鹏)

G434

A

1673-8454(2010)06-0055-02

猜你喜欢
建模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电子制作(2018年17期)2018-09-28 01:56:44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