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高明
加强学校基地建设 培养农业创新人才
黑龙江 高明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只注重对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则成了人物,而考不上的便成了废物。单纯的“应试教育“使得后一部分学生”就业无技术,致富无门路”。这些“文化人”回到农村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聪明才智,反而成了“书呆子”。由此可见,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在农村不适用,而农村需要的人才学校又培养不出来。
农村教育要植根于农村这片土地,要姓农,兼顾升学,这条路才能越走越宽!我们不能再指挥“千军万马”去挤那“独木桥”,而必须转变观念,让学生从“独木桥”走上“立交桥”,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路可走,达到“上天”人才可仰,“落地”人才可贵的境地。从这一理念出发,在教育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未来新型农民的重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从根本上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和根本保证。
那么,如何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呢?
师资队伍水平低下是制约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职业学校应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其次,可从企业和事业单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中聘请专职和兼职教师。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学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一线对人才的需求,实施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的优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需求的不同,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发展,必须尽可能地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坚持基础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主,技能训练以实践教学为主,二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克服“黑板上种田”的弊端,要让学生深入田间培种育苗,铲草松土,喷药除害。坚持教学内容与学校种植的作物品种相统一,教学进度与农时季节相统一,劳动实践安排与基地管理相统一。“三个统一”使学生既能学会理论知识,又能动手操作,达到“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从而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劳技课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基础性是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无论是文化课还是农技课,都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石。数学课里可以增添浓度计算、土地测量等;语文课可以增添农村应用文教学,教学生写承包合同书、生产技术方案,阅读掌握各种农药化肥使用说明书等;地理课可以增添农业气象、地温变化测试等。各学科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践,可以使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创新能力的目的。
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现状,把学生按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行“放慢进度、减缓坡度、降低难度”的教学原则,采取“慢起动、小步走、先适应、后加速”的教学方法,从而克服“应试教育”存在的“一把尺子、一个进度、一刀切”的弊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开辟广阔的空间。
在校内开辟“三小园”,即小果园、小农园、小菜园,可以把适合本地推广的先进粮菜品种引种到三小园中。让三小园成为学生学习、实验的园地,也成为农民参观学习的园地。让农村小学把农业技术辐射到千家万户,真正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地、农业科技成果普及的基地、农村“两个文明“的建设基地。学校应充分利用设施、基地、师资等优势,根据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等农时的特点,利用零散的时间,在田间、地头、炕头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举办“短平快”实用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民技术。增强农民吸收、应用科技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紧紧围绕一个“农”字做文章,抓住课程这个关键,将为农服务与学生个性发展服务结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参与科研等实践活动,使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更趋于优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眼不离“农”,强化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使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落实在行动上。
面向新世纪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建设需要,我们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第一线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成为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体力量。
(作者单位:孟家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