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烨
(商丘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公元 1世纪前后,中国秦汉、古罗马位于欧亚大陆文明地带的东西两端,这一时期的中国秦汉、古罗马的纪念性雕塑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就其雕塑城市公共性而言,中国汉代与古罗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古罗马,纪念雕塑主要被置于整个城市的大环境中,和其他公共场所如广场、街道、剧院、竞技场等发生有机的联系,而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汉代,城市的纪念性雕塑非常少,更多的是依附墓葬建筑而置于墓前和地下,具有封闭性的特征,这些不同跟这个时期东西方城市功能、宗教、文化、社会结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古罗马雕塑的表现形态
古罗马的雕塑有两种表现形式:纪念人物雕塑、叙事性装饰浮雕 (非实用性的宗教和纪念性建筑)。
⑴在人物雕塑中,古罗马既注重真实地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又强调其内在精神气质,这些艺术特点在帝王雕像中尤为突出,如《深思的恺撒》、《奥古斯都·屋大维》、《卡拉卡拉像》等帝王纪念雕塑,特别是安置于罗马城内康皮多格利广场的《马卡斯·奥里略皇帝青铜雕像》,作品立求刻画奥里略皇帝深思时的情绪状态,着力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一件极具个性风格的代表作品。同一时期,古罗马的人物肖像雕塑也得到广泛发展,罗马的肖像纪念雕塑最初与丧葬礼仪的习俗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后来肖像雕塑的发展逐渐与丧葬习俗相脱离,而成为表现社会各种人物的纪念性和装饰性的艺术,并以个性化的性格刻画而著称,如《一个罗马贵族和他祖先的头像》、《布鲁图胸像》等作品体现了罗马肖像纪念雕塑鲜明的艺术风格。
⑵叙事性装饰浮雕 (非实用性的宗教和纪念性建筑)主要表现形式是纪念柱、凯旋门、祭坛等,这种纪念性形式是罗马时代独特的艺术产物,它为了强化纪念功能,把历史题材的叙事性浮雕与建筑相结合,这种表现方法,形式上是从雕塑到建筑的过渡,本质上脱离了建筑的功利实用性而更接近雕塑,因此,也把它归为城市纪念雕塑的一部分来考察。如罗马集议场的提图斯凯旋门、君士坦丁凯旋门,图拉真广场的图拉真纪念柱等,这些纪念柱、凯旋门、祭坛以大量宏大而精美的浮雕而著称,有歌颂帝王战功的,有表现宗教和神话题材的,纪事和写实的特征十分鲜明。古罗马的纪念雕塑除了一小部分是被安放在神庙内部以外,大部分是公开陈列在广场、祭坛、露天剧场等城市公共建筑中。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罗马人清理希腊人制作的各类雕像时,发现在罗马城内的雕像数目竟然和罗马城居民的数目差不多罗马城内数量庞大的公共纪念雕塑说明了雕塑艺术在罗马社会政治生活和审美理想上的重要地位。
2.秦汉陵墓雕塑
秦汉的纪念雕塑分为大型地面雕塑、陵墓雕塑。陵墓雕塑又分为陵墓表饰艺术和墓俑雕塑,陵墓雕塑是秦汉雕塑得主体,它是一种浓缩中国伦理意识、道德观念、人生观、宇宙观的人文艺术,也是一种集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大型地面雕塑在秦代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据《水经注 》卷 19,“渭水 ”水中说“秦始皇造桥,铁墩重不胜,刻石作力士孟贲等以祭之,铁墩乃可以移动也”,这可能是秦代为修建横穿咸阳的渭水桥而制作的一些巨型力士雕像;另据《汉书·五行志》、《西京赋》及《水经·河水注》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聚天下兵器熔成 12个高五丈着夷服装各重二十四万斤的巨型铜人立于阿房宫前,铜像胸前刻有李斯撰写的赞颂秦始皇统一功业的铭文,为夸耀上应天命,四夷宾服的功业。秦始皇又命高一丈二尺的勇士仲镇守临洮,翁仲死后铸其像立于咸阳司马门外,这是秦代有史记载的城市纪念雕塑。在汉代,有武帝时代的柏梁台一的承露铜人仙人,未央宫南灵台上的铜鸟,昆明池东西两侧的牛郎织女像等,东汉光武帝时代宣德殿前的铜马,洛阳宫门的铜马和铜驼等。东汉有李冰像,山东曲阜孔庙矍相圃现存两大型圆雕人像,其中一双手侧握长剑,身下刻有“汉故乐安守鹿君亭长”等字。
而真正能代表秦汉最高成就的纪念雕塑是陵墓雕塑艺术,在对比罗马和秦汉纪念雕塑时,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罗马的纪念雕塑更多存于城市空间中,地面之上,包括对已逝祖先雕像的保存,而在汉代,由于宗教和社会风俗的原因,大量的纪念雕塑都埋藏于黄土之下,不是为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欣赏,而是在冥界去陪伴已逝去的人。
1.整体形——个人崇拜性
⑴秦汉注重整体性的“大”和“真”的雕塑群
秦代的墓俑雕塑把中国古代的雕塑推向一个高峰,最具代表性的是兵马俑,它不仅是传统写实雕塑的补充,而且将春秋战国时期与汉唐时期的雕塑艺术连接起来,它不仅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开创了写真在中国雕塑艺术中的历史,是中国雕塑史上以人物进行创作的典范。秦俑表现出“大”和“真”的艺术特征:
一是对人物的细部刻画和生活真实细腻的反映,使人物个性突出,类型鲜明,表现出写实的倾向。
二是秦俑的数目之多,场境之大,其军阵排列和布局显现出威严雄壮的气势,整体肃穆有序,沉静生动的艺术氛围,表现出秦代审美文化中浩然壮观的“大美”品格。
汉代的纪念雕塑在继秦之后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兴盛时期,如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石雕翼兽,山西安邑县杜村出土的石虎雕像等,但最具代表性的是霍去病墓前群雕,它是陵墓表饰艺术的代表。汉武帝为纪念汉代名将霍去病,修墓以似祁连山,并雕造一批动物石雕置于墓前,表彰其显赫战功。霍去病陵墓的整体设计和雕刻的塑造方式是中国雕塑传统“因势象形”“因材施艺”的典型范例,如《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象》等作品,这些作品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其间,使其形象即保持了自然的情趣,又达到了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显示了汉代雕塑丰富的表现力和概括力,它题义含蓄,意境博大,所具有的古朴浑厚、粗犷遒劲和深沉雄浑堪称中国古代雕塑的神品。
⑵古罗马注重个人崇拜性雕塑
古罗马“神人同源”的宗教观,促进了罗马城市纪念雕塑,特别是帝王纪念雕塑的发展,罗马转入君主制后,由于统治需要,逐渐强化了个人崇拜的倾向,“神人同源”的观点正适合罗马帝国初期的政治需要,把罗马帝王与神相提并论,以确立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当一位皇帝登基时,他的纪念像就被建造起来,安放于每一座城市的的庙宇内或公共场所内,因此,帝王雕塑是罗马雕塑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代表了罗马雕塑艺术最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其次,由于罗马帝国时期政治的经济的安定和繁荣,使注重现实生活的罗马人对神的信仰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古希腊的神像雕塑传统逐渐被帝王雕像和民间人物雕像所取代,不论是贵族,还是黎民百姓,为自己和家人雕塑肖像已成为一种时尚,并希望把雕像安置在图书馆、剧场、集议厅等公共场所中,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第三,古罗马有保存祖先遗容的传统风俗,古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埃特鲁里亚的面具制作技艺,为祖先制作雕像,到了后期,肖像雕塑的发展逐渐与传统习俗相脱离,而成为表现社会人物的纪念性艺术,对人物肖像的塑造由从外部特征的酷似发展到对人物个性的挖掘,这为以后的西方个性化的肖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封闭性 ——开放性
秦汉时期的陵墓雕塑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超过了同一时代的大型地面雕塑,不但成为该时期的雕塑艺术的范本,而且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雕塑唯一成为主流艺术的时期。较秦汉的城市雕塑的类型而言,罗马的雕塑广泛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文化的表现形式,就其公共性而言,不论是从类型还是从数量上较为成熟和完善,与此不同的是,秦汉形成了陵墓雕塑为主体的雕塑艺术,雕塑不是置于帝王的陵墓前作仪卫,就是被埋入地下作陪葬,显现出封闭性的特征,罗马纪念雕塑公共性和秦汉纪念雕塑的封闭性也体现了中西文化形式和背景的不同。
秦汉与古罗马雕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与东西方文化在宗教文化、社会结构、城市建设功能作用的不同有极大的关系。虽然两者有所差异,但是,秦汉、罗马城市纪念雕塑形成东西方独特的雕塑艺术样式,为后来的东西方雕塑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和走向,从文艺复兴到 19世纪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西方雕塑一直沿用这一古典写实主义传统向前发展,同样,秦汉代作为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高峰时期,为以后历代雕塑的风格样式和类型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根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古罗马和秦汉的雕塑艺术在欧亚大陆两端交辉相映,展现了东西文化各自的艺术魅力。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3]奚传绩.中外美术史大事对照年表[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4]科尔宾斯等著.严摩罕译.希腊罗马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美术出版社,1983.
[5]王朝闻.中国美术史——秦汉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